张贤亮的奋斗目标是在5年内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大亨之一,正像不想成为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在商言商,既然搞经营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3)席殊席殊书屋是我国第一家民营的全国性连锁书店,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昌、美国旧金山湾区开办了9家,被舆论界誉为“前所未有的书店”.
1992年,席殊首次面向全国推出了潜心研究6年之久的“席殊3SFM习字教育体系”,翻开了我国习字教育史上新的一页。他郑重承诺写一笔好字“一生只需60小时”,他首次提出“练字直接从行书开始”.
在一般人看来,文化的创造、生产是起点;文化的应用、使用是终点。而席殊的反复论证与实践告诉我们:文化的应用、使用并不仅仅是文化生产所创造的对象,而且恰恰相反,文化的应用、使用也创造文化的生产者,它不仅仅创造文化生产者进行发明创造的内在驱动力,而且为这种发明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空间。
席殊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0所习字专门学校,拥有近200名专职教员,几百万喜欢写字的青少年尊他为心中的偶像。同时,席殊还进行了多方位的空间扩展,创办了3S皇家食品有限公司、英才家教计划和连锁书店“席殊书屋”.3S皇家食品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是3S皇家酱油。席殊将这一产品的生产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中进行思考论证:文化和生活方式依赖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发生变化。目前,3S皇家酱油已获得“第三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等多项金牌,深受消费者欢迎。席殊开始一步步实现他办3S文化产业的初衷:反哺文化,回报教育。
1996年,席殊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昌、武汉等城市先后开办了第一批“席殊书屋”,他决心在三五年内,全力以赴把书屋办成500家规模的连锁店,为天下的读书人效劳。
回望通向知识资本家之路,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原始积累经历。中国知识经济环境的特点是潜力大、难度大。由于经营资本与文化产业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使中国积攒了大量的文化产品潜力,正如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所言:“谁将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生产’知识产品‘的功利主义者,谁就比同辈人高出一截。”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中国正处于发掘文化产业的绝佳时期。
二、教育产业:创富新天地
1.教育:知识经济的基础与竞争基点
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导致社会劳动力的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59年德鲁克在《明天的里程碑》一书中就预言了知识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众所周知,美国本世纪50年代白领工人的人数超过了蓝领工人。据统计1995年美国蓝领工人已经下降到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20%,有人预计2000-2010年发达国家的蓝领工人只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1/8,而美国到202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2%,相当于现在的农业人口的比例。哈拉尔(WilliamHalal)在1996年出版的《新管理学》一书中指出今后的一二十年中美国从事一般性服务业的白领工人也将由当前的40%下降到20%-30%,从事知识劳动相关工作的将达到60%-70%.更有人预言到2100年,98%的知识将由机器(计算机)来生产,人所生产的2%的知识主要是观念和创意。社会劳动力的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面前,就业问题尤为严峻。各国政府历来把就业问题作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给予高度重视。满足绝大多数国民适应从事知识劳动的要求是国民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继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将要经历的第三个经济时代。人类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的主导产业将从农业经济时代的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和工业经济时代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产业转变为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包括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在内的知识产业,绝大多数的人要从事知识劳动;社会消费将从农业经济时代的农产品为主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以制成品为主的物质性消费变为以知识消费为主的消费形态;社会分配将从农业经济的基于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工业经济的基于以资本为主占有的程度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也就是说,知识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基本手段,知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消费品,知识的占有量将是富裕程度的基本标准。即便是极少数的蓝领阶层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而是操纵机器的劳动者,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的不断更新,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至少要看得懂说明书),知识也是他们谋生的本钱。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自身的生存能力将最终取决于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学习和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
知识劳动需要较坚实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必须通过正规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劳动中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含量越来越高,这些知识的获取只有依靠正规教育。发展和加强正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改革现行教育势在必行。同时,中等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从事一般性知识劳动的需要,基础教育向大学延伸是知识经济需要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70年代末日本的有些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开始录用大学学历的工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兴起的首要推动力量。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当今新兴知识产业几乎都是建筑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美国预测1994年-2005年将需要增加100多万个信息产业工作人员(实际上是知识劳动者,即:计算机科学家、系统分析员和计算机程序员),平均每年需要新增9.5万人,以填满新创造的职位(82万个)和因退休、换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弃而空缺下来的职位(22.7万个);2005年计算机和数据处理行业中上述人员将由1994年的33%上升到43%.可见,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将难以从事现代的知识产业需要的职业工作。加强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内容中加大科学的比例,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科学教育成为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当前国际性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除美国外,许多国家在制定新的科技发展规划中都列入了科学教育的内容。
当今的时代被人们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将要拥有的知识总量将进一步迅速膨胀,新知识大量涌现,知识更新的周期将越来越短。有人预计2020年人类将要拥有的知识当中90%目前还没有创造出来。新的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新的职业,同时老的职业将逐步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而要求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学习和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的生活习惯,终身教育成为社会的基本需要。为国民提供终身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对此有的国家已经制定了有关的制度:日本早在70年代末就颁布了终身教育法,其中规定企业必须从企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对职工的教育。大的企业由此独自建立了自己的培训中心,例如,日本最大的人身保险公司之一的“日本生命”在东京的培训中心规模上万平方米,配备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星级标准的住房,每年都要对其在全世界的职工进行轮训。而中小企业大都委托社会进行培训。教育的终身化是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是知识经济教育发展的又一趋势。由于正规基础教育容量的加大,让儿童提前做好进入学校的准备已倍受各国教育界所关注。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要靠的是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据心理学家研究提出,创造能力的培养应从儿童开始。美国在1997年名为《面向21世纪的科学和技术》的两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把研究和开发儿童早期智力纳入了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内容之中;在1994年的《目标2000:教育美国》法案中把学前教育列为国家教育目标之一。
面对知识经济的教育任务空前繁重,规模空前扩展,传统的学校已经难当重任,教育的社会化是必然趋势。近年来各国一大批社会教育机构纷纷涌现,担当起从幼儿的智力开发到成年人的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任务。家庭教育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政府的关注,国家要求家长必须履行作为儿童第一位教师的义务,有的国家鼓励推行学校教育中的家长参与计划。大众媒介和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作用受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作为知识经济教育的中心内容的科学技术教育,不可能完全依靠学校的课堂。作为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有效形式的各种科学技术博物馆,其中最主要是鼓励观众参与的现代科学技术馆,得到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以致不惜花巨资大兴修建。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努力总体上讲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类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强烈,知识消费将迅速上升。事实上,随着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世界人口必将得到控制。因此,人类自身的物质消费的增长速度将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消费者的增长速度则是无限的,势必超过物质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消费。知识既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生产要素又是社会的第一消费品,既是知识经济的产品又是知识经济的动力。如同工业经济时代为了加快物流要发展交通,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加快信息流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一样,要像工业经济发展能源设施一样把学校和公共文化设施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来对待。
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教育的核心。由于面对知识经济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和一个个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关键。这种能力也就是每个个人和每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的核心。正如德鲁克所说的“要重新定义’有教养的人‘的涵义”,在知识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是学会了学习的人”.面对知识经济的教育的核心已不再是知识,而是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发展以培养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也是新世纪的主导教育思想。
知识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导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能源,知识就是生产力。作为培养人的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教育是国家开发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手段。科学和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不仅是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首要标志,也是一个个人、一个组织和一个企业竞争能力强弱的首要标志。为此国际社会在知识领域内开始了一场新的空前激烈的竞争。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应尤其强烈。各国在制定越来越严厉的专利和版权保护制度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的同时,纷纷制订各自新的教育发展规划,开始了世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知识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性。第一是知识的耐用性。知识不同于物质,物质是消耗性资源,某些人用得多,其他人就必然要少用;而知识是非消耗性资源,同一个知识许多人可以同时和重复使用而相互之间毫不影响。因此,在知识面前,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贫富贵贱和权责轻重之别。正如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写的:“知识可以为弱者和穷人所掌握,这是知识的真正革命性的特点”.第二是知识的无限增值性。知识在使用(或消费)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知识,用得越多产生的新知识就越多,这是一个非线性的倍增效应。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写道:“在知识社会里”“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对于任何一个个人、组织、企业和国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竞争成败的关键”.确切地讲,还特别应该包括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面前,国家和国家、企业和企业、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将转移到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的竞争上。对此,即便是发达国家,谁忽视这一点将同样被知识经济的历史潮流所抛弃。而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失时机地加强本国的这三种能力,将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正如1998年世界银行的《’98世界发展报告概要》所说“发展中国家拥有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巨大机遇”,“充分开发的求知能力--即将知识用于工作的能力,似乎是迎头赶上的促成因素”.
对于这三种能力,工具和技术手段固然十分关键,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人,是掌握和应用技术和工具并有效地运用知识的人。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更是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作为一个国家不仅需要一流的人才,还必须构建国家的有层次结构的知识劳动大军。人力资源成为国家的最根本的资源。由此可见,面对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集中在教育上。各国清楚地认识到抓住教育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