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恩格斯说过,不经过思考人们连两个最简单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书、思考与见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掌握了尽可能多的知识,才能活跃思维,为思考提供更多的原料,也才有新见解、新思想、新办法的产生。读书、学习如果不思考,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要培养见识能力,正确的方法就是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孔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过“行形于思”,毛泽东更劝人们要“三思而后行”.只有通过多思考,多研究,多琢磨才能看问题更全面更准确才能更好地解决和处理问题,像科学家能从人们习以为常,不足为怪的平凡小事中,探究出事物内在的奥秘和规律;像艺术家能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触发灵感,抓住转瞬即逝的巧妙构思和联想,创造出感人肺腑、美好动人的艺术品;像政治家能高屋建瓴,明察秋毫,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本质,因势利导,推动社会的发展。可见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经常思考才能给自己广阔的思路安上搜索目标的雷达,才能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具有见识力。
再次,要重视对亲身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与反思。要培养见识力,仅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亲身实践的经验。陆游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亲。”《红楼梦》也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见识力的提高与培养离不开实践。俗话说:“经历大于学问”,经历是实际的教科书。所以要珍视自己的经历。实践证明无论从哪里学习都没有从自己经历中学习得来的多和益。
4.优柔寡断,人生成才的杀手有一天,有一个在恋爱中的年轻人很想到他的爱人家去,找他的爱人出来,一块儿消磨一个下午。但是,他又犹豫不决,不知道他究竟应该不应该去,恐怕去了之后,或者显得太冒昧,或者他的爱人太忙,拒绝他的邀请。于是他左右为难了老半天,最后,他勉强下了个决心,坐上一辆三轮车去了。
但是,当车一进他爱人住的巷子时,他就开始后悔不该来:又是怕这次来得不是时候,又是怕被爱人拒绝,他简直就希望车夫把他现在就拉回去。
车子终于停在他爱人的门前了,他虽然后悔来,但既来了,只得伸手去按门铃。现在他只好希望来开门的人告诉他说:“小姐不在家。”他按了第一下门铃,等了3分钟,没有人答应,他勉强自己再按第二下,又等了2分钟,仍然没有人答应,于是他如释重负地想:“全家都出去了。”
于是他带着一半轻松和一半失望回去。心里想:这样也好。但事实上,他很难过,因为这一个下午没法安排了。
你能猜到他的爱人现在在哪里吗?他的爱人就在家里,她从早晨就盼望这位先生会突然来找她,带她出去消磨一个下午。她不知道他曾经来过。因为她门上的电铃坏了。那位先生如果不是那么犹豫不决,如果他像别人有事来访一样,按电铃没人应声,就用手拍门试试看的话,他们就会有一个快乐的下午了。但是他并没有下定决心,所以他只好徒劳往返,让他的爱人也暗中失望。
我们迎接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可以使事情的结果完全两样。有人听说某公司招考一个职员,这公司的待遇优厚,前景也好,他很想去试试,但是他怕自己能力不够,又怕万一考不取丢脸。于是他犹豫着,没有下决心。直到最后,他发现另外一个比他条件差得很远的人居然考取了,他才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许多事是应该用勇气和决心去争取的。一位做某单位主管的先生,他有一种不允许别人有机会扰乱他意志的长处。往往在别人还在他旁边啰啰嗦嗦地叙述事情的困难的时候,不等旁人说完,他已经把他的办法拿出来了。干净利落,决不拖泥带水。
当他做决定的时候,他只听懂了事情的始末,然后他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这时他完全信赖他自己。至于来请示的人,在他旁边唠唠叨叨所说的那些枝节的话,他是完全不去注意的,只偶尔“啊啊”两声答应着,因为那些话确实是徒乱人意,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的。所以他只要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完全凭事理去判断去决定。该怎样就怎样,枝节问题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他那种明快果决的本领,十分使人折服。而我们一般人,却常常做不到这样。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时常并不是对这问题的本身不能理解,而是我们往往被枝节的问题所困扰,我们太容易被周围人们的闲言碎语所动摇,太容易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以至于给外来的力量一种可以左右我们的机会。谁都可以在我们摇晃不定的天平上放下一颗砝码,随时都有人可以使我们变卦,结果弄到别人都是对的,自己却没有主意。这真是我们成功途中的一个大障碍。
要想扫除这种障碍,自然第一得先训练自己对事理的判断能力。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训练自己在判断之后,坚定、勇敢、有自信地去把这个判断付诸实行。
对一个坚决朝向他目标走着的人,别人一定会为他让路。而对一个踟蹰不前,走走停停的人,别人一定抢到他前面去,决不会让路给他。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我们应决心朝着既定的方向走去,越直捷越好。
我们不能到用得着判断力的时候再去听取别人的建议,我们应该在事先多采纳别人的意见来做我们鉴定事理的准备,但到了决定的阶段,一定要坚决地信赖自己。
果决的反面是优柔寡断。
优柔寡断使人丧失许多机遇。许多可以走向成功的机遇,许多足以改变命运的契机,都因为我们的优柔寡断,而与我们失之交臂,永不再来。
优柔寡断是我们人生性格中最大的缺陷。
优柔寡断也是人性的天敌。
5.实现自我,善待时间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思想家伏尔泰曾在哲理小说《查第格》中出过这样一个谜:“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这就是时间。
世间最公正的莫过于时间了。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对在花前月下相依相偎的恋人它不延长一分,对苦守铁窗恨天怨地的囚徒它不缩短一秒。一视同仁,铁面无私,时间从不趋炎附势。
尽管时间是如此公正,然而,处于相同学习环境或相同工作条件下的人们,成绩和成就却参差不齐、大小各异。也许有人想到了“天才”这个字眼,诚然,世界上是有天才的,但说到底,天才也就是比一般人聪明罢了,这种表现在生理上的聪明才智方面的差别,对于正常人来说,其实是微乎其微的。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所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所以说,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要从后天的实践中去寻找。
爱因斯坦已将这原因找出来了。爱因斯坦说:“人的成就和差异常在业余时间。”
一个人绝大部分是在业余时间中度过的。
凡珍惜生命者,必定珍惜时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个智商相同的人,处于同一起跑线,而且工作、学习环境也差不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各人的知识、技能往往大相径庭。其中原因极复杂,然而有一点难以否定的,这就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尤其是业余时间的利用程度决定了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上的差异。
据《汉书·刑志》说:“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秦王朝的许多法典在中国封建史上具有首创意义,而这又与秦始皇的“夜理书”密不可分;又如恩格斯,其深厚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功底是在曼彻斯特纱厂工作时利用业余时间打下的;再如,青年作家叶辛,他的四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共200万字均是利用业余时间借着昏暗的灯光写成的。
业余时间的概念,是相对于“从业时间”而言的,在从业时间内,农民要种地,学生要上课,工人要上班,在这一段时间中,大家在相同时间、相同环境等相同条件下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但在业余时间内,情况就不同了,这段业余时间,数量是极为可观的,我们不妨作一个简单的计算,看看一个人一生中的业余时间究竟有多少:一个人按70岁寿命计算,一生约有62万小时。一个人每周工作40小时,一年52周,工作时间约为2080小时,如果人一生工作35年,那么,总共约有7.28万小时。从62万小时中减去7.28万小时,54.72约是7.28的7.5倍多,这就是说,人的一生中的业余时间大约是工作时间的7.5倍多!由于各人对这段时间的处理态度、安排内容、使用方式各不一样,就必然会给各人的成绩或成就带来各不相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必然产生:有人杰出,有人平庸,有人沉沦。而在杰出、平庸、沉沦的各类人中,又有各自不同的差异。--“人的成就和差异常在业余时间。”定论是何等正确!
古今中外,由于在业余时间内刻苦努力,从而在历史上造就灿烂辉煌的人不胜枚举:北宋欧阳修是个政务繁忙的大官,但他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业余时间读书和构思,使他成为名垂千古的文学家、史学家;深圳的安丽娇(笔名安子)是个打工妹,但她利用业余时间苦学苦写,出版了《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等多种着作,成为闻名遐迩的作家;以磨镜片为生的斯宾诺莎,在业余时间写出了《神学政治学论》、《知性改进论》、《伦理学》等伟大作品;美国印刷工人富兰克林,在独立战争时期,投身反英斗争,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并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同时,他还在业余时间内研究自然科学,从而在认识大气电方面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明了举世闻名的避雷针,并最先提出了电流的概念……当然,正确对待业余时间,虽休闲而不悠闲,其努力方向也并不一定非要和自己的职业相左。这主要是依据各人的兴趣而定。把业余时间看作是本职工作时间或本职工作时间有关的学习时间的延伸和补充,从而加以充分利用,自然也能有助于学业和事业。实际上,这一类型卓尔不群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多见。在20世纪初叶之前,数学上有一道和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叫人头痛的难题,这就是2的67次方减1到底是不是人们猜想的质数?1903年,在纽约的一次数学学会上,数学家科尔登上讲坛,在黑板上把2自乘67次后再减去1,接着又把193707721和767838257287两组数字用竖式连乘,两次计算结果相同。到会的都是数学家,他们一眼就看懂了:2的67次方减1原来是个合数!--这一结论的产生,意味着科尔在自己研究的数学领域内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果!在热烈的掌声后,台下有人问科尔:“您论证这个题前后共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道:“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正是“星期天”这个人人皆有的业余时间,造就了科尔和其他数学家的差异。
眼下实行的“周五工作制”,已使我们的星期天比科尔时代多出一倍,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用武之时”,就看你是不是珍惜和利用了。
今天,我们正以雄健的步伐进入21世纪隧道,人才的自身价值要在竞争中实现,而竞争靠的是知识、技能上的优势,谁要在这方面取得主动性,谁就必须珍惜业余时间。
三、因时顺势而巧动
1.不要放弃任何学习机会如果你是一个上班族,或是经理人,现在要你花1400元人民币参加为期2天、13个小时的“报告会”或“研习会”.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贵!第二个念头或许是:值得吗?过去让我免费听报告我还懒得去呢!
但是,最近两三年来,以面对外资企业、公司、合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中高级员工为主的培训课程,已悄悄兴起。少则几十人、多则三五百人的教育培训班,开始成为气候。
而主办者,多是有海外的知识背景的管理公司或类似机构。
所有这些训练课程举办的前提大致如下: 出于竞争需要,希望接受国外先进管理、技术、经验与知识;在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每个人既有的知识和技能很容易过时,因此要“不断充电”.花在学习上的投资是明智的。
在21世纪波澜起伏的人才培训浪潮中,卡内基训练可谓首屈一指。它像麦当劳快餐一样,在全球160多个训练区“批量销售”,而品质则追求各地完全一样。
中国台湾比较重视个人成长与进步,每个人愿意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任。1995年,台湾受训人数达8000多人,而每个训练课程(一般为3个月,每周上3小时)的收费,最少每人为三四万元新台币(相当于1万多人民币),台湾卡内基训练70%的学员都是自己出钱的。
面对企业人、经理人的教育训练在台湾风行,是从80年代末开始的。8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开始开放,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的跨国企业陆续进入台湾。竞争于是发生,而归根到底,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的常性又是容易懈怠而无法持久,因之,要经常化地学习训练。
那么,朝何种方向学习训练呢?
在一个国与国、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联系愈来愈紧密的全球化时代,学会与外界沟通至关重要。从写商业信函到主管找员工谈话,从开会到组织项目攻关,沟通已无处不在。沟通能力,成了个人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人与人的沟通尤其是初次沟通中,根据学者调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和影响,55%来自形象(服饰、打扮、眼神、表情等),38%来自声音(音、调、频率等),只有7%来自内容。比如应聘,主管对聘者一看一听,其实已决定了态度,至于再问一些问题,往往只是一种应付的方式而已。
最有效的训练是实际练习。通过阅读,人能记住16%的东西,通过亲眼去看,能记住20%;受人教导,能记住30%;受人教导又亲眼去看,能记住50%;实际练习,能记住和掌握90%的内容。
个性难改,但性格是可以改变的。通过练习而改变。艾柯卡25岁前沉默寡言,但通过在卡内基课程中的练习,他变得善于言辞与人沟通。
沟通的结果不以传播者的意志为准,而以接受者的理解为准。因此沟通的原则是“真诚地关心别人、试图以他人的角度理解一切、学会聆听”.
最近美国出现了“Emotionallntelligence”(情绪智商)一词,有人也译成“情商”,实际就是指个人在一个单位、企业、团队中的心理平衡和情绪调整的能力。单打独斗的考试靠智商,但彼此合作的空间往往更强调情商。虽然戴尔·卡内基早已于1955年去世,但他的名言却流传至今:“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