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动物的意志
12015800000035

第35章 关于大运河(2)

在一个讲究数字化的现代社会,淮安人提到经济难免沮丧,历史地看,淮安曾经很富裕,可惜那时候没有GDP排名,也没办法统计人均收入。搁在隋唐,今日富庶的苏南怕是没有一个城市敢与淮安叫板,更不要说苏北沿海的那些不毛之地。自从大运河开通,淮安便成了沿线的重镇,唐代的楚州城,商品贸易十分兴旺,著名的开元寺和龙兴寺前是热闹非凡的庙市,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客商,阿拉伯人,日本人,韩国人,不远万里来这做买卖,那时候的此地有个新罗坊,新罗就是今天的韩国,居住的都是高丽棒子。当年的淮安是最先改革开放的城市,白天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到了晚上,城边运河过往的船只“连墙月下泊”,城内“千灯夜市喧”,达官显贵前呼后拥,一个个招摇过市,宴饮游乐诗酒唱酬。

当时淮安的繁华程度,仅仅逊于扬州,如果说那年头的扬州相当于今天的上海,淮安基本上也就是今天的广州或深圳,不仅在全国处于绝对领先,而且还是主要的对外开放港口,难怪白居易会把这里盛赞为“淮水东南第一州”。唐以后的历朝历代,淮安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繁华势头。相比之下,宋元时期要逊色一些,宋在中途分成了北宋南宋,淮安处于战乱地带,元朝的军事又过于强大,漕运可以走海路,留在淮安的买路钱便少了许多。明清时期的淮安显然更加繁荣,不仅盛于宋元,而且大大地超过了隋唐,它是京杭大运河上能与扬州苏州杭州相媲美的城市,当时有个说法是南有苏杭,北有淮扬。

如果说淮安在唐代的繁华,还有点自由贸易的特征,明清时的兴盛基本上是靠垄断。作为运河途中的重要城市,淮安与它南边的城市扬州相比,它更像一个巨大的官场,能看到的都是肥缺。扬州城里满眼有钱的盐商,淮安城里到处这样那样的官员。在黄河北徙之前,由于淮安位于黄河运河淮河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显赫,众多的官员在这上上下下走马换将,也就在情理之中。没人说得清楚此地有多少个衙门,负责漕运的最高长官漕运总督在此驻节,负责治水的最高长官河道总督在此驻节,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在这儿,著名的淮安漕粮中转仓在这儿,国家财政收入占有重要地位的淮北盐运公司也在这儿。淮安被誉为“运河之都”绝非是夸大之辞,清乾隆鼎盛时期,今淮安城的楚州区常住人口“不下数十万”,河道总督署所在地的清河区又“猛增到数十万”,有专家把这两个数十万相加,得出的结论是当时淮安人口应该有60万,而同时期的南京杭州武汉也不过只有30多万的人口规模。

南船北马,九省通衢

1905年1月,淮安官场大放鞭炮欢欣鼓舞,清政府终于下令将江苏省一分为二,这一回是南北大分家,南方仍然叫江苏省,省府仍然在苏州,北方则取名叫江淮省,省府便设在淮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江苏巡抚的大权被削减了一大块,高兴的是北方的这一位,级别拔高了一截,成了堂堂的抚巡大人。江淮省的设立一下子带来众多的做官机会,大家弹冠相庆,奔走于南京和淮安之间,轮船公司专门开通了航班,特备小火轮直达南京。南京是两江总督的所在地,会跑官的都去总督府钻营,上行而下效,苏北各地也不断有人跑到新设立的巡抚衙门拜码头,结果“官场晋谒抚军络绎不绝,几于应接不暇”。

可笑的是好日子闹腾了三个月,便偃旗息鼓树倒猢狲散。这时候的大清朝气数已尽,禁不起上上下下一片声反对,竟然出尔反尔,再次下旨宣布取消分省。这一来,很多人空欢喜了一场,刚到手的好买卖都没了,顿时人心惶惑,淮安城内外一律罢市,哭天抢地聚众数千人,弹压也没用,急得淮抚一个劲地往北京发电报,请求暂缓裁撤。最后当然还是取消,就淮安的繁华而言,此次设立江淮省不过是一次回光返照,事实上从1855年黄河北徙,运河的北上运输能力已基本消失,漕粮多由海运,运河的显赫地位已不重要,清政府在此前已经裁撤了南河总督,只留一个漕河总督,接下来,漕河总督虽然被提升为江淮巡抚,可是刚提升又撤消,淮安的地位跟着运河的衰退一落千丈。

淮安的命运与运河息息相关,在运河沿线,像淮安这样一味依赖运河生存的城市,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连接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淮安以“九省通衢”的咽喉要地,独占沿线城市的鳌头,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官场,政府为什么要在这设置那么多的机构。其实只要还原一下历史场景,就不难理解淮安当年繁华的真正原因。地处淮河中下游的淮安位于苏北腹地,东接盐城,西邻安徽,南毗扬州,北方被连云港和宿迁包围,因为处在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接点上,“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这里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事实上,如果大运河真的畅通无阻,淮安的重要性就会大打折扣,问题的关键是自从黄河改道夺淮之后,运河的梗阻就越来越厉害。

明清时期的商人由南而北,到了淮安,一般都是在清江浦的石码头舍舟登陆,北渡黄河,到王家营去换乘马车,由北而南正好反过来,必须弃车马过黄河,到石码头登舟扬帆,这就是所谓的“南船北马”,或者又叫做“南楫北辕”。因为这样的行旅方式,当时的淮安不仅是这样那样的官多,而且旅馆特别多,譬如在王家营,街道两旁旅店栉比,如果赶上秋闱会试,平时做其他营生的居民为了牟取暴利,也纷纷把住宅改成临时旅店,收入相当可观。车骡厂也多,有记载说,自清真寺以南至黄河大堤,有轿车厂100多家,有48家大车厂,还有七八家骡厂,这些车骡厂皆有镖师保证旅客安全,镖师们个个武艺高强,驰名北道。每到凌晨千车齐发,声闻数里川流不息,是一道很壮丽的景观。

淮安作为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是中国最早议修铁路的地方。一开始想法很简单,南方水路运输成本很低,可以保持不变,将北方的车马大道改成铁路就行。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就说起他曾极力主张国内第一条铁路,应该从淮安修到北京。左宗棠病逝前写给光绪皇帝的遗折,也是强调应该先修这条铁路,认为此举“以通南北之枢,一便于转漕而商务必有起色,一便于征调而额兵即可多裁”。由于保守派的极力阻扰,计划中淮安至北京的铁路虽然最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却一直也没有修成。

反对修这条铁路的理由很简单,是担心洋人会沿着铁路线一路杀到京城,最后,经过种种曲折,其他路段早已开工或者完工,津浦铁路才磨磨蹭蹭开始动工。这时候,淮安的枢纽地位已变得不再重要,芦汉铁路和沪宁铁路已经完工,粤汉铁路正在修,陇海铁路中间的这一段也在修。天下的方寸大乱,南方行船北方铁路的局面已不成立,津浦路北上可以有洪泽湖东或西两种方案,选择东面将经过淮安,也就是原订方案,由于顾忌到苏北的洪水,原本应该贯穿江苏的铁路终于决定绕道安徽,改从洪泽湖的西边经过。

这条铁路一修,以交通枢纽为立命之本的淮安,终于失去了最后的机会,淮安人为此痛心疾首。

淮泗交汇古城多

淮安附近在黄河没有改道进入江苏之前,是个非常富庶的区域,民谚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黄河夺淮彻底颠覆了整个淮河水系,挟带了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河水,在江苏的苏北境内疯狂肆虐,使得鲁南的沂河沭河泗河不能平安入淮,而淮安以下原有的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滔滔洪水逼淮从洪泽湖南面决口入长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从此淮河两岸灾情不断,民不聊生。为了保持运河这条大动脉的畅通,以淮安为界,洪泽湖的水位被一再提高,结果导致上游许多村庄城池被淹,最后连赫赫的明祖陵也吞没在了湖水之中。下游的情形更为惨烈,由于洪泽湖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悬湖,它的湖底要比里下河地区高出许多,一遇大水,洪滔奔腾而下,淮扬二府顿时成了泽国。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淮水泗水交汇之处,曾经有过许多小的古城,譬如泗口城,甘罗城,小青口的古清河县城,这些古城因为洪水的缘故,已经深深地埋入了地下。最著名的应该是韩信城,据专家考证,它应该位于现在的清浦区大运河南侧,是当年汉将韩信的封侯之城。对于淮安人来说,韩信是一位他们要常常提到的历史名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出生在这里,而且因为与他有关的一系列故事早就深入人心。韩信从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为刘邦确立了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虽然已经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淮安与韩信有关历史遗迹仍然很多,有淮阴侯庙,有韩信钓鱼台,有胯下桥,有漂母墓。

很多人都搞不太清楚淮安与淮阴的关系,它们既可以是同一个城市,又可以毫不相干。今天的淮安市早在秦朝的时候就有建置,因其地在淮河南岸而被命名为淮阴县。汉时淮阴属下邳国,西晋时曾为广陵郡郡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是南北对峙的前沿,建置紊乱隶属多变。南宋时这里是抗金前线,曾一度废淮阴县为镇,并分县西北境置清河县。元朝时又废淮阴入清河,从此,元明清三代淮阴均称清河县。到民国三年,清河县因为与河北的清河县同名,又改名为淮阴县。1951年设清江市,县与市分治。1958年市县合并为淮阴市,1964年市县再次分开,又复称清江市。1983年清江市改称淮阴市,为省辖市。2001年淮阴市正式定名为淮安市,而在这之前,离淮阴市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县级市也叫淮安市,它归淮阴市管辖,淮阴市把“淮安”这两个字拿去用了,原来的淮安便改成了楚州区。

这样的变化就是当地人也有些头疼,楚州区自古以来就是有来头,譬如说周恩来是淮安人,这个淮安就是现在的楚州,和淮阴市区并没有什么瓜葛。楚州在古时候也曾经属于淮阴县,后属射阳县,又属山阳县,南齐武帝时曾分山阳县百户置淮安县,淮安一名从此开始。隋朝的时候设楚州,南宋时改淮安州,元时设淮安路,明清时均设淮安府。民国三年,废淮安府为淮安县,1948年曾与淮阴县合并为两淮市,时间很短,很快又分开。在这以后,淮安县曾经属于盐城专区,后来又长期属于淮阴专区,1983年正式属于淮阴市,1987年撤县为县级市,2001年改名为楚州。

不能说淮阴市改名淮安市,是为了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据为己有,这个荣誉本来只是颁给过去的淮安今天的楚州区。事实上,淮阴的历史要比淮安更悠久,一个城市的命名,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道理,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欠缺,譬如连云港,放着现成大气有历史渊源的海州不用,偏要用更狭隘的港口来命名。退而求其次叫连云市也比加一个“港”字好得多,不妨想一想,大连如果叫大连港该是如何的煞风景。究竟应该是叫淮阴还是淮安,显然是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而且很可能在未来还要继续争下去。

日进斗金的洪泽湖

洪泽湖是淮安的生命之湖,有“日出万金”的美誉,如何善待洪泽湖,不仅与淮安人民的切身利益有关,而且关系到整个里下河地区的安危。历史上的洪泽湖就从来不曾太平过,公元616年隋炀帝下江南,春风举国裁宫锦,时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难,当龙舟经过此地时突降大雨,水涨船高,舟行立刻变得顺畅起来,隋炀帝一高兴,取“洪福齐天,恩泽浩荡”之意,为此地取名叫“洪泽”。

自从黄河改道入淮,洪泽湖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淮安人沾足了它的光,也吃尽了它的苦头。淮安是江苏境内水运资源最优越的城市,共有73条可供行船的航道,通航总里程有1485公里。虽然已经通了火车,高速公路也四通八达,船运以其低廉的成本,在当地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位于淮安西部的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整个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型水库,它西纳淮河,南注长江,东通黄海,北连黄河,湖水面积1597平方公里。

如果说淮安是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大家一定会感到十分意外,然而残酷的事实就是这样,淮安是一个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过境水丰富而利用率低”的城市。资料显示,淮安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1.5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降水虽然丰富,却存在着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和与上游来水同步的特点,换句话说,这地方洪水来时就泛滥,平时真正可利用的饮用水源并不多。水污染正变得日趋严重,据调查,淮安市80%的人都饮用河水,而近二十多年来水质被严重污染,饮水中有许多有害物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深受影响。由于无锡的蓝藻事件,江苏政府正在加大对太湖的治理力度,相对于太湖,淮安地区的水污染治理有可能更加艰巨,因为此地是多条河流的集散处,污染源头主要是来自上游的河南和安徽,很多难题绝不是靠一省之力就可以解决。明朝的一位皇帝曾经说过,古代治理淮河只是为了“除民之害”,而“今日治河,乃是恐妨国道,致误国计”。现在,运河的畅通已不是问题,传统的水患譬如洪涝与干旱,也对淮安人构成不了什么威胁,但是新的恶魔之剑却又一次高高悬起。

多少年来,淮安人为了国家利益牺牲巨大。为了治淮,在水利工程方面,作出了卓绝的贡献。被称为“水上长城“的高家堰大堤,古称“捍淮堰”,可以追溯到公元199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人们漫步在这可与长城媲美的大坝上,欣赏着湖光山色,不能不感叹淮安人1800年的奋斗历史。如今,大运河的水上立交可以让水在不同水位,按照人的意愿流向不同方向。这里的水利枢纽是国内最壮观的水利工程之一,它充分地体现了淮安人的智慧,在不到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建筑,密集度如此之高实属罕见。江淮之水在这里重新分配,可以北上,可以南下,涝可排旱可灌,长江淮河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被串通起来,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水系也因此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