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动物的意志
12015800000009

第9章 捡到象牙筷子弄穷人家

象牙筷子在过去很珍贵,只有富人家才用得起。有个小康之家的主人,白捡到了一双象牙筷,顿时觉得自己成了人物,家里的一切,逐步开始升级,都要和象牙筷配套使用。碗首先得换,换那种细瓷带金边的,要不然吃饭时,不上档次的大青边碗,活生生糟蹋了象牙筷。碗换了,锅,瓢,盆,餐桌餐椅,都得换,否则看着刺眼,心里不舒坦。吃饭的家伙换了一遍,其他的东西也得换,就像玩多米诺骨牌,好端端的一个小康之家,换这换那,折腾来折腾去,于是也不小康了,破了产,成了地道的穷人。

这是小时候听说的一个民间故事。已深深陷在记忆里,自己做了蠢事,想到这个典故,便忍不住会心一笑。为什么我们今天活得那么累,说白了,就是因为捡到了几双象牙筷,一下子找不到北,顾盼自雄,妄自尊大,最后害自己落入窘境。人不能太执著,活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或许过于太平无事,常常不知不觉就进入小康。捡到一些意外之物,顿时忘乎所以,感觉良好,不明白自己是什么人。小康之家摆出大富大贵的样子,非累死不可。

“文化大革命”中,突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下放,记得那时候,我们全家都盼着下放,父母当时还在牛棚,如果能轮到下放,就意味着被解放,从敌我矛盾转为人民内部矛盾。不同境遇会产生不同的想法,那时候,父亲满脑子无产阶级思想,只想把家中的一切卖了,然后赤条条无牵挂地去当农民,偏偏天公不作美,藏书被没收,工资被扣发,想下放也无门。当时绝对想不到因祸得福,到“文革”快结束时,父母都解放了,也不用下放,抄去的书退还,虽然损失五分之一,但是不没收,早就让父亲送到旧货站。最妙的是补发工资,真是一大笔,那年头还没有一百元的大票子,记得父亲用一个黄书包去取钱,八千多块钱,差不多一书包。“文革”前,父亲有钱从不存银行,买书、抽烟、喝酒、支援亲戚朋友,用光拉倒,“文革”中只拿一个生活费,等于强制存钱,几年下来,结果一下子成了一个富翁,当时有这么多钱很了不得。

事物的发展会走向反面,坏事有时候也能变成好事,捡到了象牙筷这种幸运,却能够变成坏事。我认识一个朋友说过一个故事,他单位里的某个领导,本来是有小车坐的,神气活现,很有些派头,后来犯了一点小错,职务没免,换部门继续做官,小车却不能坐了。因为坐惯小车,再骑自行车,或者挤公共汽车,太掉身价,而且绝对有一种失落感。他已经不习惯和那些没小车坐的人民群众画上等号,于是宁可垂头丧气地步行,每天单程四十五分钟,来回要一个半小时。他本来身体不太好,天天步行,老胃病也不犯了。脸色红润,刚开始说锻炼还是无奈,是一种“美其名曰”的遮羞,到后来,他竟然很认真地说,再有小车让他坐,也不坐了。

朋友说的另外一个故事,是单位里离休的老干部,老人家赋闲在家,感到最大的不自在,是没会可开。在任上的时候,他一方面抱怨会议太多,一方面只要是个会,一定不肯放弃,而且逢会必发言,不发言脸上就难看。单位里元旦联欢,新领导商量了一番,一致决定不请他,因为大家总算摆脱他的唠叨,再也不想听他的陈词滥调。老干部给省领导写信,告状,他的文化不高,信里有好几个错字,还有三处病句,这信绕一大圈,又回到了单位,大家都传阅,都当笑话讲。告状也没什么用,依然不给他开会的机会,除了追悼会。单位里老同志多,每年要走好几位,轮不到他致悼词,他就主动要求说话,但是死者家属也不乐意,在这种悲伤时刻,他一发言,丧事就成了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