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2007年12月23日到2008年1月4日,王石在博客上共发表了七篇有关“拐点论”的日志,并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拐点论”,媒体戏称为王石“卖拐”。王石的拐点论抛出后,一时激起千层浪。王石准确地把握住了形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确实由盛转衰,步步下滑。国内A股的房地产股票上演惨烈的下跌奇观,万科的股价从4078元下跌到480元,保利地产从9850元跌到11元。
2008年新春伊始,在万科的带领下,全国楼市开始降温,遭遇倒春寒。上海号称是这轮调整中最坚挺的城市,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也扛不住寒流的袭击,降价风暴不断出现。8月18日,上海中远两湾城的29套房源集中成交,均价13842元/平方米,比上半年21049元/平方米跌了7200多元/平方米。价格大跳水的同时,上海楼市成交量急剧下将,卢湾、静安两区新建商品房甚至在两周内出现“零”成交现象。
“热烈庆祝房价下降,太好了。”8月22日,一位上海市民在论坛里幸灾乐祸地表示。
2008年以来,尽管房地产1~7月投资增幅超过30%,但半年时间,全国楼市成交量普遍大降,少则三成,像北京、广州、深圳成交量降幅则高达四五成。在低迷的房地产市场面前,深圳楼市价格率先进入到下降通道,跌幅达30%。深圳现象引发了全国楼市的连锁反应,降价风四起,大部分城市成交量环比下滑,成交均价继续小幅下挫。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武汉、天津、杭州、南京、成都等各重点城市的成交量继续下跌。
全国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冷清,使得房地产商寝食难安,促销大战烽火四起。但仍没能激发出购房者的购买欲望,广大购房者继续持币观望,楼市持续低迷。
2008年上半年万科都在降价促销,搅得整个房地产市场鸡飞狗跳。
2008年9月,一份关于万科的《松山湖会议纪要》在网上迅速流传,震惊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房地产界。这份以总裁郁亮的口吻叙写的文章中说:
过往两年,我们也挣了市场泡沫的钱,估算下来,两年多挣了60~70亿。市场不理性,阿猫阿狗都挣钱,我们肯定也要随行就市,要比别人挣得更多。但大家必须清楚,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这不是我们挣的钱,是疯狂的投资客们送来的钱。错误的市场会很快得到纠正,如果国家不及时出手,会酿成更大的波动,会对行业和国民经济造成更大的损失。现在市场在纠错,在回归理性,我们的思维也必须回归,必须认识到过去两年的市场是一个不正常的市场,我们是一个正常持续经营的企业,所以要采取正常的市场思维经营和盈利。
这一轮调控会有很多房地产企业破产、消失,甚至有现在还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大企业。
……
我再强调一句,敢于降价,勇于降价,将手头的存货和正在开发推出的新货以最快的速度卖掉,再去买更便宜的土地,以更快的速度建设出更低成本的房子,再以更低的价格快速出售。这就是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在本次会议后需要快速执行的未来16个月的对策和行动。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篇伪写的文章。但房地产业陷入了冰冷的危机中,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场危机中,恒大也陷入了困境。
急剧扩张的恒大需要的资金量大得惊人,为了度过危机,许家印采取了向前走的办法,通过上市来融入资金,解决问题。
2008年3月,恒大备战赴港IPO,拟募资金100多亿,实现逆势扩张,跨越发展。
许家印的IPO计划对于恒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达到上市的条件,吸引资本的注入,2008年这一年,在众多房地产企业收缩的情况下,恒大选择了一如既往地高歌猛进,全国所有楼盘长达一年多全线降价,“开盘必特价”的广告狂轰滥炸。2008年上半年开工在建面积达1006万平方米,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开发量,许家印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支撑起半年127亿元的销售业绩。而就在两年前,恒大全年的收入仅为1983亿元,在建面积不足100万平方米,短短两年多时间,许家印画出一张“十倍增长”的大饼。这些做法是疯狂、大胆、孤注一掷的,所有的房地产企业与业内人士都为恒大捏了一把汗。
2008年初,恒大发现自己为了实现增长10倍的梦想,欠了100多亿元的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以及至少40亿元以上的土地出让金欠款。如果根据2007年9月30日恒大的资产负债表来计算,恒大地产总资产约148亿港元,负债已达140亿港元,负债率高达95%,而70%的负债率时就需要警戒了。
不得不提的是,2008年初中国股市正处于狂欢的浪潮中,全国经济处于一片盲目乐观的情绪中,完全看不到脚下的深渊,许家印明显感受到了这股浪潮,他忘了现金流的重要性,也没有预料到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在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处于亢奋情绪中的企业家的弱点,但有人相信,自身潜力在危难之时才能迸发出来。
传奇的许家印、激进的恒大,能顺利越过这一关吗?
(第四节)IPO折戟
金融危机爆发后,没有人比许家印更清楚,赴港IPO将是一场自我救赎之旅。也没有人比许家印更心急,必须尽快完成IPO上市,而且还不能失败。一旦失败,恒大将面临着巨大深渊。
当年,轰动一时的巨人集团倒闭让时人无限惋惜,可谁能想到,导致巨人衰败的最后一记重击是1000万现金的缺失。区区的1000万元对当时的史玉柱和巨人集团而言,仅仅是“九牛一毛”,但恰恰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规模达到5个亿的巨人集团因一时拿不出1000万元而导致企业崩溃,上门要债的人如洪水一样涌上来。许家印如不能解决资金缺口,也会重蹈巨人之覆辙。
让我们回顾一下恒大这段时间的扩张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恒大式扩张”,具有鲜明的个案特色。
2004年前,恒大地产是偏居华南一隅的地方开发企业,土地储备不足600万平方米,以建小面积、低成本、低利润的中低端产品见长,并已跻身广东楼市“五虎”。2004年始,许家印求新思变,一场震惊当今楼市的“恒大式扩张”发生了。
2004年,许家印将层层筛选出的第一批68人分派至全国十余个城市,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全线作战。这68人是恒大帝国的大将,各自征战与镇守一方。有了这如狼似虎的68个精英,许家印放手让他们去干,而自己要做的则是巡视、调度。
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武汉、重庆、成都、沈阳等地,这68人到派驻的地点后,马上对当地的土地市场展开调研,以寻找可以收入囊中的土地项目。这些人都是骁勇善战、血气方刚的人,他们各出奇谋,谋兵布阵,而许家印则在大本营运筹帷幄,形成帅在内、将在外的模式,收获颇为丰厚。
2006年,楼市与股市开始火爆,许家印加快了发展步伐,全国各地四处拿地,产能急剧扩张。同年底,恒大以829亿拿下武汉的一块地皮,成为当时的地王;2007年8月,恒大开出253亿的天价,竞拍得重庆科技学院的项目;10月,恒大以14亿元收购上海源深路1号土地项目公司100%的股权。
收购那么多土地的目的是为了上市融资,当时负责上市的投行也把恒大的土地储备当成可以炫耀的资本。2007年底,恒大土地储备的版图基本形成,许家印于是开始着手上市融资的工作。
事实上,自从2006年把琼能源的股份转给广州天誉以后,恒大就开始谋求独立上市,不再借壳了。
2007年3月,恒大顺利引入第一批战略投资者美林证券、德意志银行和淡马锡,融资4亿美元,恒大合计让出约8%的股权。几乎同时,瑞信牵头为恒大发行了43亿美元的公司债。
此后不久,重庆、上海、广州三个项目相继签约,许家印开始利用杠杆原理操作资金链。根据相关规定,无论是土地出让金还是股权购买款,都有相应的分期付款制度,这给了许家印空间,同时也为以后的资金缺口埋下了伏笔。
和很多开发商们一样,许家印走了一条少融资多拿地的路径,通过项目的加速运转来调度资金。许家印看准了房地产发展的高峰时期,加快盈利,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是雷厉风行。
恒大支付了上海项目3亿元、广州项目13亿元、重庆项目2亿元。余下70多亿元的待付土地出让金和购股款缺口需要填满,这70多亿是恒大的资金缺口,而恒大此时已经把宝押在了即将拉开的香港IPO上。
此战许家印志在必得,由于事关重大,许家印亲自坐阵指挥各项工作。
2007年6月,恒大开始正式洽谈上市事宜。12月6日,第一批战略投资者初步确定。不过这时出现了意外事件。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的逼债,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浮出水面。四个月后,即2007年8月,次贷危机的第一波正式来袭。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大量投资银行宣布破产,包括德国工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日本第一大银行瑞穗银行,由于参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业务蒙受巨大损失。
次贷危机发生时,恒大在美国推介上市公司的事情。美国国内一片惊慌,甚至包括大摩,这样,恒大也很快处于窘境。而此时的许家印,心中也有几分惊慌,但他面临这样的局势,心态很快归为平静。
资本是嗜利的,为了防范风险,压低恒大的招股价格成为大摩的杀手锏。
此时的恒大已有40多亿元的定单,但除这批定单外,还要融资15亿元。恐惧的大摩屡次压低招股价格,导致融资艰难,尤其是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的消息传出后,华尔街一片恐慌,大摩更是如同惊弓之鸟,拼命压价。
面对大摩的态度,许家印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中,他看到了脚下的深渊,然后立马组织人手在美国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希望大家的分析有助于自己的决策。
会议开始时大家都保持沉默,然后是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应该接受,有人认为不应该接受,最终许家印权衡再三,认为这是只亏不赚的买卖,拍板决定暂停IPO。
3月20日19时,恒大地产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鉴于国际资本市场现时波动不定及市况不明朗,本公司股票决定不根据原有时间表进行全球发售。
IPO搁浅的消息传出后,业界震惊,恒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IPO搁浅对恒大的打击是致命的,巨大的资金缺口像虎狼一样盯着恒大。
恒大地产招股说明书中也提到,其募集资金的536%用于偿还购买土地欠款,231%用于额外收购土地,91%用于偿还瑞信等机构的借款。
暂停上市后,100~150亿元的资金没有了。不仅如此,恒大认购期间,在香港以每天1000万元的重金在媒体上打广告,可股价还是没推上去,损失很大。
恒大陷入了窘境,融到这么大一笔数字的资金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困难的,虽然许家印表面不动声色,但他的内心如铅般沉重,压力之大,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第五节)雪上加霜
许家印如临深渊的同时,中央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特别是银行收缩信贷规模,紧缩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按揭贷款。在此情况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更加萧条,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恒大可谓是雪上加霜。
2008年6月,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报告称,200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达7100亿元,平均每家内资开发商资金缺口达1201万元。国家的货币从紧政策让房地产业哀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