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曾为此几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奖真实有效,但是仍然不能平息人们对此次中奖事件的质疑。为什么人们会对此表示怀疑呢?这与彩票公信力下降不无关系。2001年湖北“体彩假球案”、2002年南宁“盗打彩票案”、2004年“彩世塔”彩票舞弊案、西安“宝马彩票案”、2006年国内首例彩票销售员利用监管漏洞空投套购巨额福利彩票案以及2007年国家体育彩票中心原副主任张伟华案等等一系列暗箱操作案件使人们难以相信大奖真有人凭运气得中。
从经济学上来说,人们对此作出质疑,也是有其原因的。彩票作为一种公共集资手段,为社会公共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彩票极大程度上影响劳动供给。劳动者提供劳动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工资,因此,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的供给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但是工资对劳动的影响却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而是有双重影响的。这双重影响,一是替代效应,二是收入效应。一天24小时中的一部分时间,人们用来参加工作,获得工资,也就是向市场提供劳动。而剩余的时间,人们大都用来做家务,进行自我教育或者教育子女,或者进行休闲活动等等。因为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如果用于自身的时间过多,用于劳动的时间必然会相对减少,这是一个简单的机会成本问题。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所做的一切决策与行为都是理性的,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取决于每小时的工作收益——工资率的高低。
当低于工资率时,劳动者就不愿意提供劳动,而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这种替代效应就是指,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劳动者愿意用劳动来代替处理自己事务的时间,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因此,替代效应表明,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供给也会相应地增加。而收入效应则是指,工资率越高,劳动者的收入会越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越高的劳动者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而用来处理自己事务的时间也是一种需求。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增加了,那么他所用于处理自己事务的时间也就会随着增加。因此工资率的提高又会使劳动供给减少。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对劳动的供给产生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经济发展的时候,劳动的供给是增加的,也就是说,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这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劳动的供给也就会减少。欧美国家的人工作时间少,就是收入效应产生作用的表现。
彩票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手段,其收入效应远远大于替代效应,中奖者提供劳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据美国某机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彩票中赢得5万美元的人,四分之一的人在一年内辞职,还有10%的人也相应地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当奖金超过100万美元时,几乎一半的人选择不再工作。由此可见,彩票对劳动供给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收入多少上来看,对市场与个人都是不利的。
虽然在博彩中能中奖的人是少数,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应该是很微小的。但是彩票在无形中却对人们产生了一种负面激励作用。很多人都会用阿Q“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心态激励自己。一些想不劳而获,想一夜暴富的人便不愿意再提供劳动,而是去博彩。这必然会使劳动的供给量减少,对个人与劳动市场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对个人的影响似乎更大一些。
事实也证明,河南彩民大奖得中之后,各地的彩票投注站空前火暴。而一些下岗工人、低收入者或者打工一族更是彩民大军中的主力军。当然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并没有退出劳动市场,没有成为专职的彩民。但是他们在这种激励之下将自己的劳动所得投入到可能性小到极点的博彩上,而不是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上,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错误的、消极的行为。当然,虽然说买彩票是为了做慈善是一种伪善的言论,但是大多数人的博彩投资却都真正地做了慈善事业。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这是一种十分不利的行为,也是一种违背了经济规律的行为。
7.研究生争抢卖猪肉的岗位是对还是错?
一般来说,文化素质越高的人,其工作能力越强,也就越不容易失业。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出现数量巨大的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没有出现过1500多名硕士争抢卖猪肉的工作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到底是对还是错,研究生们的选择到底出于怎样的心理呢?
2008年12月8日,1500名研究生争抢30个卖猪肉的岗位。经过四轮面试、多次实践操作考核后,1500多名硕士研究生应聘者中,有35人脱颖而出,最终获年薪高达8~10万元的“猪肉佬”职位。其中,男性27人,占多数,女性仅3人,11人来自中山大学,8人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涵盖企业管理、生命科学、食品安全等。后来有35名接到录取通知的硕士生中有33人来到天地食品集团总部,与公司签下工作确认书。
据介绍,这些研究生都要被分配到最基层猪肉摊档售卖猪肉,或到上游养殖场喂养家禽,或试管一个区域的营销、经营,基层实践期限半年至一年不等,期满再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特长优势,视才任用。
这则新闻从报道之日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热议。有人认为研究生卖猪肉有辱中国教育,也有人认为研究生如今也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去卖猪肉也无可厚非,况且待遇那么好,何乐而不为呢?这件事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思考与议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着“天之骄子”美誉的大学生也开始面临失业问题,并且日趋严重,这使许多人大为惊骇。大学生失业现象自然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一时间“大学生毕业就失业”被传得甚嚣尘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大学生失业的问题呢,又该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呢?
其实,大学生失业现象存在客观必然性。大学生失业现象是取消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结果,也是适应进一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公平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所以,一部分人在就业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必然结果。从世界范围上看,大学生失业现象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足为奇。市场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追求个人的自由选择,每一个人都有自主择业的权利,相应地也有自主承担择业结果的义务。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被动就业相比,大学生自主择业意味着他们获得更多的自由。所以,尽管大学生失业现象造成了一定的人力资源损失,但总体上大学生失业现象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本质,也体现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本质上是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的必要代价,因而其产生有着合理的因素。
一般来说,文化素质越高的人,其工作能力越强,也就越不容易失业。但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中,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出现数量巨大的大学生失业现象。这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中国之所以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大学生失业现象,是由产业链的不正常引起的。
郎咸平说,真正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产业链,就是“6+1”。“1”就是指制造业,是硬的生产环节,其余“6”是软的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六个环节。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把“6+1”里面最差的“1”放在中国。而“1”是不需要大学生的,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6”。“在这种产业链的格局之下,除非你从‘1’走到‘6’,否则大学生就业一样艰难。”此外,利率不断调升,汇率也不断调升,使得这些出口制造业日子更不好过。因此郎咸平建议,中国的产业政策必须从“1”走到“6”,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解决,包括大学生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