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35

第35章 治食名人,“天下第一羹”彭祖(3)

王小余:袁枚的私家厨师

随园菜,为清末才子袁枚私家所创,因袁枚私家园林名“随园”而得名。袁枚在随园创造了中国烹饪史上的两个奇迹:一是创造了随园菜;二是写出了《随园食单》,系统论述了中餐烹饪技术要素。

袁枚在烹饪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家厨王小余。王小余身怀绝技,烹饪出的菜肴“闻其臭香,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有了这两位的配合,美味佳肴自然层出不穷,加上随园“除鲜肉、豆腐须外出购买外,其他无一不备”,所以,不管是鲢鱼豆腐、家常煎鱼、芋煨白菜、煨三笋,还是素烧鹅、鳝丝羹、青盐甲鱼等,其用料之精、味道之美、技艺之高,独步南京烹坛。

王小余对烹饪技艺颇有研究,曾发表过一系列高见,这些技术上的真知灼见,对袁枚影响很大,《随园食单》有很多篇幅得力于王小余的见解。袁枚喜欢王小余,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王小余在袁家司厨10年,选料“必亲市场”,掌火“雀立不转目”,调味“未尝见染指之试”,所以王小余去世后,袁枚思念不已,“每食必为之泣”,情之所动,写下了《厨者王小余传》,成为目前中国唯一能见到的古代厨师传记。

王小余是一位有个性的厨师。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厨子,社会地位是很低下的,但王小余不贪财,有想象力,而且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有一次,有人问王小余:“你一身好手艺,干嘛不跳槽找个有钱人家?”王小余回答:“知音难寻哪!”由此可见,王小余很重情义。相传乾隆皇帝吃过王小余做的一道豆腐,非常喜欢,就把他带去了京城。王小余做了几年御厨后,还是执意要回随园。乾隆皇帝很不舍,提出让王小余为他做最后一餐。那天晚宴的最后一刻,王小余亲手捧出了一道汤。乾隆一喝,鲜美无比,想不到世上竟然还有如此美味,于是问王小余:“此汤如此鲜美,有什么秘诀?”王小余回答:“不放盐。”乾隆不解。王小余说:“上菜先上口味重的,人越吃口味就越轻,菜就要逐渐减淡,所以到最后,这口汤就不再放盐。人生也是如此,从年轻时的壮怀激烈,中年时的沉稳老练,最后到了老年,一切都归于平淡,就像这碗不放盐的汤。”

小余借饮食喻人生,让乾隆感慨万分。

附:《厨者王小余传》作者:袁枚

小余治具,必亲市场,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客嘈嘈然,属餍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然其簋不过六七,过亦不治。又其倚灶时,雀立不转目,釜中瞠也,呼张吸之,寂如无闻。眴火者曰“猛”,则炀者如赤日;曰“撤”,则传薪者以递减;曰“且然蕴”,则置之如弃;曰:“羹定”,则侍者急以器受。或稍忤及弛期,必仇怒叫噪,若稍纵即逝者。所用菫荁之滑,及盐豉、酒酱之滋,奋臂下,未尝见其染指试也。毕,乃沃手坐,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属,凡三十余种,庋而置之满箱。他人掇汁而捼莎学之,勿肖也。

或请授教,曰:“难言也。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问其目,曰:“浓者先之,清者后之,正者主之,奇者杂之。视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厄之。”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而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菹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与灵霄之炙,红虬之脯,丹山之凤丸,醴水之朱鳖,不亦诬乎?”曰:“子之术诚工矣。然多所炮炙宰割,大残物命,毋乃为孽欤?”曰:“庖牺氏至今,所炮炙宰割者万万世矣。乌在其孽庖牺也?虽然,以味媚人者,物之性也。彼不能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而徒使之狼戾枉死于鼎镬间,是则孽之尤者也。吾能尽《诗》之吉蠲、《易》之《鼎》烹、《尚书》之藁饫,以得先王所以成物之意,而又不肯戕杞柳以为巧,殄天物以斗奢,是固司勋者之所策功也。而何孽焉?”说:“以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而终老随园,何耶?”曰:“知己难,知味尤难。吾苦思殚力以食人,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而世之声流歠者,方与庮败同饫也。是难奇赏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兼知其短之谓。今主人未尝不斥我、难我、掉磬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之甘也。吾日进矣,休矣,终于此矣。”

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咏其人。

萧美人:妙手纤纤和粉匀

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清代诗人吴煊曾写道:“妙手纤纤和粉匀,搓酥糁拌擅其珍;自从香到江南日,市上名传萧美人。”当年的美食品评家袁枚也对她十分推崇,曾在《随园食单》中盛赞她,“善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并于一年重阳节时,特地到她家订购点心3000件8个品种,赠给好友。

据传,萧美人年轻时是一位美女,在不少诗词中就有赞她“昔年丰姿,面如夹岸芙蓉,目似澄澈秋水。”说她少年出炉时,美到了令人嫉妒的程度,即便是徐娘半老时,“芳名犹重”。她的手艺高超,“出自婵娟气巧楼,遂将食品擅千秋。”其点心之味美,使人“流舷馋煞老饕牙”。即使年过50,技艺精湛仍不减当年,其“贵比金”。像这人美艺高的女点心师,古往今来,实在少见。

黄晋林:进士出身的御厨

黄晋林出生于1873年,四川省成都市人。因其家中历来注重饮食,讲究烹饪,使他自幼受到熏陶。晚清时到北京参加殿试,考中进士后因放广东外任未成行,被留在清宫中管理筵宴的光禄寺任职,获慈禧太后赏识,授四品衔,故有“御厨”之称。返回四川后曾任射洪、巫溪等县知事。辞官后在家闲居。中华民国初年在成都市创办著名的包席馆—姑姑筵餐馆,并亲理厨政。其店中事厨者多为家中女眷,为蓉城各餐馆所罕见。1949年春赴重庆新开姑姑筵餐馆,同年病逝于重庆市。

黄晋林虽非专职厨人,但因其对饮食之道颇有研究,加之在清宫中御膳房供职多年,耳闻目睹,也掌握了精湛的烹饪技艺,对菜肴制作和筵席组合都能得心应手。他经营的姑姑筵餐馆,以宫廷风味和四川风味相结合,巧制“樟茶鸭子”、“香花鸡丝”、“坛子肉”、“烧牛头方”、“酸辣鱿鱼”等创新菜,吸引了不少食客。此店每日包席最多只承办四桌,他对于预定的筵席均亲自出菜单,亲临厨房尝味把关,亲自端菜上桌,并从烹饪文化艺术给入席者所食菜肴评加解说,故包席者多奉请柬请其入席,恭听其言。

在四川名菜中,“陈皮牛肉”深受食客的赞赏。“陈皮牛肉”是采用中药陈皮和牛肉搭配,并加以各种佐料做成的一道菜。该菜具有止咳化痰、生津开胃、顺气消食等功效,还可以治疗维生素C缺乏症。在许许多多的名菜中,用佐料最出名的也要数川菜的“陈皮牛肉”。“陈皮牛肉”最早就是由黄晋林创制的。当时朝廷派官员出差,一路上,总要带点东西佐酒、下饭,而且又要对身体有所补益。黄晋林便动脑筋用各种佐料做成了“陈皮牛肉”。此菜色质深褐,味辣,且能放一个较长时间而不变味。久而久之,此菜就成了四川人桌上的佳肴。

黄晋林既精烹饪,又工书法、诗赋,被人们称为“当代之一奇人”。曾著有《姑姑筵餐馆食谱》一书,但未刊印。其一生中所带徒弟众多,一代川菜名师罗国荣、陈海清、周海秋等人均出自他的门下,为提高和发展中国烹饪文化艺术做出较大贡献。

莫有庚:扬州风味到莫厨

莫有庚是江苏省江都市人,1921年7月21日出身于烹饪世家,14岁到青岛中国银行厨房随父学厨,后又拜吴松三为师学艺。他分别于1938年、1940年到香港中国银行、上海中国银行事厨,7年后任主厨。

1950年,莫有庚与其弟莫有财、莫有源合作创办莫有财厨房(今扬州饭店)任经理并主理厨务。1970年后任副经理兼主要厨。退休后被聘为上海黄埔区第二饮食公司技术顾问。他曾参加编写了《家常菜谱》、《家常素菜制作》、《家庭日用大全—烹饪篇》等书。1982年10月9日病逝于上海。

莫有庚擅长烹制扬州风味菜肴,并博采上海、广东、北京等地菜肴特点融会贯通。他烹制的“鸡火干丝”“肴肉”“蟹粉狮子头”‘“蜜汁火方”、“松仁鱼米”、“三色鱼丝”、“水晶虾仁”等菜肴颇有风味特色,深受宾客的好评。他在担任上海市饮食服务行业技术培训工作中,培养了一批烹饪人才,如曾获全国优秀厨师称号的李耀云等,就是他培养出的弟子。

松仁鱼米是莫有庚和弟弟莫有财于20世纪70年代创制的新名菜。20世纪60年代时,莫氏兄弟创制了“松子虾仁”,受到顾客好评。在此基础上,他们借鉴了四川名菜“小煎鸡米”的制法,用鳜鱼肉作鱼米,东北产的松子作配料,以青红辣椒配色,经油锅滑炒制成了“松仁鱼米”。“松仁鱼米”色彩多样,鱼肉鲜嫩,极受中外顾客欢迎。1979年底,美国妇女代表团在该店品尝了此菜后,特地在贵宾留言簿留言:“我们特别喜欢‘松子鱼丁’一菜,除了在美国西部山区的科罗拉多州,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形状美观、滋味鲜美的菜。”

麦炳:创制大同脆皮鸡

麦炳出生于1924年12月,广东省南海市人,广东省特一级烹调师。他从事烹饪工作40多年,于1987年从广州市大同酒家退休。

与大公餐厅和大三元酒家合称“三大”的大同酒家,前身为广州园酒家,位于繁华的长堤西濠口地带,是一间饮誉中外的老牌酒家。大同酒家技术力量雄厚,以麦炳为代表的老一辈特级厨师取诸家之长,锐意经营,创出驰名的“大同脆皮鸡”、“海南大群翅”、“金牌烧乳猪”、“红烧鲍片”等菜式。

“脆皮鸡”是广州著名粤菜馆大同酒家的看家菜,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它是麦炳在继承了前人的烹调技艺,精心钻研之后创制的。此菜皮脆肉香,味道鲜美,享誉数十年,为粤菜中的珍品。

在我国,鸡为六畜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饲养历史。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即有“鸡”字。到周朝时,还设有“鸡人”的官职,专司祭祀和报时。清代著名文学家、烹饪学家袁枚说:“鸡公最巨,诸菜赖之。”他在其著《随园食单》中将鸡列为羽族之首。

中国人习俗讲究口采。广东人好鸡,就像北京人好鱼那样。鱼“余”谐音,所谓年年有鱼(余)。同样,鸡与“吉”谐音,且民风中鸡与凤凰同属,因此,在广东人心目中,鸡即象征吉祥。当然,广东人好鸡,毕竟因为其味美。陆游《饭罢戏作》中,赞鸡“美不数鱼蟹”,说鸡竟使鱼蟹逊色,其鲜美之极也可一斑了。确实,粤人篱下的鸡味,或鲜爽,或甘香,或嫩滑,或酥松,风味独特。粗粗算来,便有一二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