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起来香的臭豆腐
“臭豆腐”其名虽俗气,却外陋内秀、平中见奇、源远流长,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风味,一经品味,常令人欲罢不能,一尝为快。
长沙和绍兴的臭豆腐干相当闻名,但其制作以及味道均差异甚大。但都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是臭豆腐的特点。老人常吃臭豆腐,可以增加食欲,还能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长沙的臭豆腐称为“臭干子”,以火宫殿为官方代表,美国《食品》杂志曾亲临采访。火宫殿选用上等黄豆做成豆腐,然后把豆腐浸入放有干冬笋、干香菇、浏阳豆豉的卤水中浸透,表面会生出白毛,颜色变灰。初闻臭气扑鼻,用油锅慢慢炸,直到颜色变黑,表面膨胀以后,就可以捞上来,浓香诱人,浇上蒜汁、辣椒、香油,即成芳香松脆、外焦里嫩的臭干子。
长沙街头也有很多民间制作臭干子的能手,例如南门口与劳动广场附近的“四娭毑”臭干子,深受长沙民众的喜爱,在下班时间经常需要排队几个小时才能买到几片酥香味美的臭干子。在以吃为特色的长沙文化里,火宫殿是臭干子的代名词,而“五娭毑”却是街头巷尾老少皆知的民间品牌。
绍兴油炸臭豆腐是用压板豆腐切成2.5厘米见方的块,放入霉觅菜梗配制卤中浸泡,一般夏季浸泡约6小时,冬季浸泡约2天,然后捞起,用清水洗净,晾干水分,投入五成热油锅中炸至外脆里松即可,颜色为黄色,可蘸辣酱吃。
臭豆腐是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民间休闲小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臭豆腐最风光的时代可追溯到清宣统年间,慈禧太后赐名“青方”,使得臭豆腐立即名扬天下,据历史考证慈禧太后也有吃绍兴臭豆腐的嗜好,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绍兴臭豆腐好吃,究其原因还是那一坛好卤,卤的制作方法极其复杂,不仅仅是用新鲜蔬菜腌制让其自然发酵,而是在其腌制和发酵过程中不断加入各种香料精心调制,没有几年的时间不敢称老卤或好卤,只能称为清卤,一坛好的卤水常常有二十以上的年头。
清甜可口老婆饼
老婆饼是广东潮山一带的知名点心,其表皮金黄诱人,里面的油酥层层叠叠、薄如棉纸,包入冬瓜蓉做成的馅料,清甜酥松,口感绝妙。
老婆饼源自广州的莲香茶楼。莲香茶楼是一家创办于清朝末年的老字号茶楼,以各式点心驰名。当年,莲香茶楼有一位来自潮洲的糕点师傅,一次回家探亲时,想给妻子捎点礼物,想来想去也不知道带些什么,于是便将店里的招牌点心带回家,以讨妻子的欢心。出人意料的是,糕点师傅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尝了带回来的糕点后,非但一句称赞的话都没有,还说比不上她娘家的点心冬瓜角!这位师傅听了之后心里自然不服气。妻子看着丈夫一脸不信的表情,就用冬瓜蓉、糖、面粉做出了焦黄别致的冬瓜角。这位潮洲师傅一尝,果真皮酥馅滑,清甜可口,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等这位师傅回广州时,他的妻子又做了一些冬瓜角,让他带去给茶楼的其他师傅们尝尝。莲香茶楼的师傅们尝过后,也纷纷赞不绝口。因为这是潮州师傅的老婆所做,大家便把它叫做老婆饼。后来,莲香茶楼的糕点师傅们将之改良后推出,结果大受顾客欢迎。老婆饼由此出名,流传至今。
附:
老婆饼制作方法:取面粉加水、油和成水面团。另取面粉加油和成油酥面团。将两面团分别做成面剂。将水油面剂包入油酥面剂,擀开再折起,如此重复两次,再擀成面皮,包上白糖冬瓜蓉制成的馅、按扁。在外皮上抹些蛋清,入烤炉烤至表皮金黄即可。
老婆饼的绝妙口感,来自于里头层层叠叠、薄如棉纸的油酥皮。糕点师傅说,要作出这份层次感相当费工夫,首先在材料上,要将水油面团与油酥分开处理,将水油面包入油酥,开再折起,如此重复两次,利用水与油互不相溶的特性,作出酥松分明的层次感!另外在整个过程中,力道要均匀,千万不能将面皮秆破,两种面团和在一起,就会失去层次感!
至于香甜的内馅,传统的潮州“老婆饼”包入的是冬瓜蓉,所以也称为“冬茸饼”,传入台湾后,甜馅内容改以单纯的糖为主,清甜的香味一样迷人可口!
饺子最初是汤药
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美味的云南过桥米线
米线是云南的地方小吃,过桥米线是米线中的上品,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吃法独特,独具风味而闻名中外。
过桥米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滇南蒙自县,1920年,昆明市建立了第一家过桥米线馆“仁和园”。传说有一秀才在南湖的湖心小岛念书,秀才妻每日都要通过石砌的小桥给夫送饭。一日,妻子念丈夫读书辛苦,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装入罐中,正准备送饭给丈夫,由于有要事未能按时送去。当她办完事后,发现汤罐还是热乎乎的,原来是厚厚的一层黄油覆盖汤面,起到了隔热作用。于是便穿小道,走石桥,送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往热鸡汤里浸泡后,随即捞出放入碗里,秀才吃了十分满意。此事被传为美谈,人们为了赞誉这位贤能的妻子,便将这种食品取名“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由三部分组成,既汤、肉片和米线以及各种佐料。汤是由鸡、鸭和猪筒子骨、排骨熬制而成;肉片则是将鸡脯肉、猪里脊肉、鱼切成薄片置于盘中,猪肝、腰子、肚子等切成薄片后放入温水汆制半熟,去掉血腥味后也置于盘中;雪白的米线摆在另一个大盘内。佐料则由葱姜、青菜、腐皮等组成,吃时可自行选择不同的配料与口味。
吃过桥米线时,在瓷碗内放入胡椒粉、动物油脂,再把滚开的汤舀入碗内,接着把各种半熟肉片分别放入碗中烫熟,然后加入米线并分别放入各种蔬菜浸烫,而后将各种调配好的佐料置于碗中。看起来五色纷呈,鲜艳美观,食之滑嫩爽口,油而不腻,清口醇鲜,鲜香异常,食后令人每饭不忘,回味无穷。
武汉名片“热干面”
说到武汉,就不能不提“热干面”,它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我国的“五大名面”。
相传,上世纪30年代初,在汉口有个走街串巷、摇拨浪鼓卖熟食的小贩,此人姓李,大名不详,只因颈子上长了个肉瘤,别人称他“李包”。他挑担叫卖,主营凉粉,兼售汤面。
有年三伏天的傍晚,李包叫卖了一天,已是精疲力竭,但还剩下不少面条。因为担心剩面过夜后会变馊,李包就把它全部煮熟了,然后用笊篱捞起,晾在案板上。不料,劳累的他一不小心碰翻了搁在案板上的油壶,泼在面条上的麻油散发出阵阵清香。正在懊恼的李包,突然灵机一动,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面条与泼洒的麻油搅拌均匀、晾干。这样一来,面条既有香味又能防粘。
第二天清早,李包挑担上街叫卖。他把头一天浸了麻油的干面条,迅速放进沸水锅中热一下,然后很快地用笊篱捞出装碗,拌以大头菜丝、榨菜末、鸡脚菜、蛰皮丝、酱萝卜末、麻油、芝麻酱等十多种调味佐料,供顾客享用。出人意料的是,吃惯了汤面的老顾客,一吃此面,无不夸赞,有的人连吃数碗仍不解馋。有人问:“这是什么面?”李包漫不经心地应声答道:“热干面。”从此“热干面”一炮而红,美食之名遍传人口,新老顾客纷至沓来。没有几年时间,经营“热干面”的餐馆遍布武汉三镇的街头巷尾。
就这样以细长爽口、光滑油润、香浓味鲜为特色的“热干面”成了武汉人最爱吃的风味小吃,成了武汉的城市名片之一。
陕西小吃荷叶饼
荷叶饼,又叫白薄饼、面薄饼、卷饼、烙饼、烙馍,有大小之分,大者直径可超过25cm,小者只有巴掌大,是陕西城乡各地民间喜食的传统风味小吃。各宾馆饭店均有供应,自助餐上也能见到。
荷叶饼是由秦汉时的“白饼”演变发展而来,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宋代《东京梦华录》中有“荷叶饼”的记载。据清代《调鼎集》记载:“薄饼:秦人制小锡罐,装饼三十张,每客一罐饼,小如柑,罐有盖,可以贮。馅用炒肉丝,其细如发,葱亦如之,猪羊并用,号曰‘西饼’”。由此可见,陕西“秦人”制的薄饼,就是现在的荷叶饼。一般将中间抹上素油的饼坯,两个叠放在一起上平鏊烙,一次就能烙两张,这样制作速度较快,烙出的荷叶饼更为柔软,同时也减少了火色。从荷叶饼的卷菜看,也是丰富多彩,既可卷素,也可卷荤。素菜有汆、炒豆芽中的黄豆芽、绿豆芽、碗豆苗、土豆丝、油炒酸菜、泡菜、粉丝、韭黄、炸黄豆、摊蛋皮丝;荤菜有熟肚丝、鸡丝、猪、牛、羊肉丝,肺条等。再加上一盘细嫩的鞭杆葱和一盘甜面酱,如果再卷入片皮烤鸭,则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