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蘑是河北省的著名特产,口蘑之称大约出现于清初,当时草原蘑菇作为商品集散于张家口一带,故称口蘑。口蘑肉质肥厚,鲜香爽口,是食用菌中之佳品,向有“素中之肉”的美称。关于口蘑之香,张家口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商人,带着大量的上等口蘑,由天津出发沿水路南行。船过之处,蘑香四溢,引来成群结队的鱼虾尾随。船上的人既惊讶又害怕,担心有翻船的危险,纷纷央求口蘑商扔掉口蘑。口蘑商没办法,只好打开箱子,把口蘑全部抛入水中。鱼群也追随漂流的口蘑四散而去。事后,口蘑商将鱼群围船、口蘑解围之事四处讲说,人们争相购买他的口蘑,口蘑商借此发了一笔大财。
人们虽然都知道玉兰片和口蘑的鲜美,但从来都是单独烹制,或用于给其他菜做辅料,那么,烧南北这道菜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这道菜的发明纯属偶然。是厨师在将烧口蘑与烧玉兰片回锅加热时,不当心把它们烩入了一锅,厨师尝过后觉得非常好吃,风味独特而且菜色鲜艳,于是将其正式列入菜谱。烧南北的妙处就在于:食客们只要品此一菜,就能饱尝大江南北两大名味,所以人们称赞它是“美肴佳馔一盘,江南塞北二味”。
哈尔滨:得莫利炖活鱼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也有不少俄式风味菜,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得莫利炖活鱼”。“得莫利”一词是俄罗斯语的音译,这道菜的原产地哈尔滨郊区方正县伊汉通乡得莫利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这个村北靠松花江,村民主要靠打渔维持生计。在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的一对老夫妇在路边上开了间小饭店,招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他们把当地的活鲤鱼和豆腐、宽粉条子炖在一起,味道鲜美,又不失东北菜的豪放,吃的人越来越多,菜的做法也不胫而走,传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
这道菜须用活鲤鱼为主料,才能享受其鲜嫩和美味;辅料有卤水豆腐、宽粉条子、白菜叶子、红心萝卜皮、香菜等,调料中有一种农家自制的大酱和苏子油,其成分和作用秘不可宣。看农妇操作似乎并不复杂,宽粉条子开水烫过,将白菜叶平铺于炖锅,鱼煎至两面金黄后放入炖锅,得莫利山泉水没过菜料,中火炖20分钟,出锅前放一把香菜末就完成了。
这道菜毫无鲤鱼的土腥味,如不是亲眼看到鱼卧在锅中,从口感上甚至不觉得是在吃鱼。至于汤中的豆腐和菜,都沾着鱼的鲜;汤的滋味更是鲜咸适宜,还有一种奇特的香味,既不源自鱼肉,更非味精所致,它来自农家秘制的大酱、苏子油和得莫利山泉水。
难怪哈尔滨人总是对外地宾客说:“如果不喜欢吃西餐和东北大菜,咱们就吃得莫利炖活鱼去。”
内蒙古:手把羊肉
手把羊肉,俗称“手把肉”,是内蒙古地区广为流行的一道传统名菜。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无不喜欢食用此菜。因食用时以手把肉,用刀割食,所以称手把肉。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及狍兽类均可烹制为手把肉吃,但通常所说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此菜本为游牧民族的家常菜,后经众多厨师改进,成为菜馆酒楼的席上名菜。清代曾作为贡品献于宫廷,供王室享用。
手把羊肉汤鲜味美,羊肉肥嫩适口,在内蒙古地区是最受珍视的菜肴,有远方客人到来,他们必用此菜招待。在旅人的心目中,到草原观光旅游,没有品尝手把肉就不能领略草原食俗风味,无异于虚此一行。而在热情的牧民看来,不以手把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殷勤心意。因此去过蒙古草原的人鲜有未品尝过手把肉的。
吃手把肉固然可以去当地的酒店餐馆,但要想真正领略手把肉的特殊风味,领略草原的风情和乐趣,还是应该品尝当地牧民亲手烹制的手把肉。吃过就会知道,手把肉是最新鲜的羊肉。首先因为煮得时间短,所以肉比较嫩,不腻不膻,味美肉鲜,富有营养;其次,牧民宰杀羊的方法独特。制作手把羊肉,通常选用膘肥的小口齿羯羊。宰杀时先拔去胸口下部羊毛,然后用刀割开两寸左右的直口,将手从刀口处伸入胸腔内,将大动脉掐断,谓之“掏心法”。这种方法可使羊血都流聚在胸腔和腹腔内,比通常的“抹脖杀羊法”更胜一筹。因为肉里依然存有血液,羊肉外表呈粉红色,煮食不但味道鲜美,还易于消化。这种杀法看来有些残酷,实际上,一位有多年屠宰经验的牧民往往动作麻利,瞬间完成,羊刚感到痛苦一切就结束了。
接下来是剥掉羊皮,去头蹄,除净内脏和腔血,切除腹部的软肉,循着羊的关节,迅速将羊切为带骨肉数十块,放入不加任何调料的大锅内,加清水用大火煮,适当控制火候。煮至肉变白褐色,用刀割开肉里尚微有血丝,便捞出装盘。吃的时候众人围坐一圈,一手把肉,一手持刀,割肉而食,气氛欢快热烈。羊肉香味浓郁,肥而不腻。如在城市的宾馆餐厅、饭店吃手把肉,则以调味料相佐,调味料由芝麻酱、香油、韭菜花、辣椒油、腐乳汁、青酱油、味精等调制而成,装入碗中,以刀尖挑肉蘸吃,同样也颇具风味。如果是第一次吃,一边割肉一边蘸食,除了肉的鲜嫩味美之外,你还会感到新奇有趣。
蒙古人食量惊人,令普通人咋舌。近代民俗资料《蒙旗概观》中云:“蒙古人之通常之食量颇巨,每日饮茶十数碗,餐肉十数斤,饥甚颇有食全羊之事,然偶值三五日不食,亦无关也。”不过吃手把肉,外地人禁不住美味的诱惑,也常常吃得肚大腰圆,第二天都不觉得饿。
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而这一切都会化作美好的记忆,永存旅人的心底。
香港特色小吃:鱼蛋粉
如果说鱼蛋粉最能代表香港地道美食,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这碗看似简单的鱼蛋粉,要做得精和令人再三回味却绝不容易。
德昌鱼蛋粉店是香港一家出名的小吃店,鱼丸是这里的招牌,曾获过2001年“美食之最大奖”小吃组的至高荣誉奖。这里的鱼皮饺汤头很足,云吞面里虾仁个大饱满,足有完整的两三个。小小的店面不过八九张桌子,四五个素不相识的人挤在桌子旁,如果点的多一点儿,桌上放不下,必须尽快吃完。德昌的门口总是有人等座,老板不催,等的人也极有耐心。
香港人极爱吃鱼丸,这里的鱼丸个大筋道,用料实在,不像有些家的用面粉来掺。德昌至今只有这样小小的两家店铺,但行业里却是状元,广受欢迎,敞胸露怀、脖子上挂条粗粗晃晃金链子的计程车司机会在德昌停下来打尖,身着考究制服、面孔精致的白领也侧身其中,而且没有丝毫的不适感。
最大最贵不一定是最好,口舌之欢上的务实品味多少能影射出香港人的特质。正如香港著名食评家蔡澜所说:“最原始最基本的平民菜肴才是最佳的美味。”
台湾美食:蚵仔煎
许多台湾小吃,其实都是先民困苦,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的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仔、猪肉、香菇等杂七杂八的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
关于蚵仔煎的起源,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民间传闻,公元1661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台湾的小吃。
蚵仔煎虽然到处都吃得到,但是很多人还是抱持着要吃蚵仔煎,就要到蚵仔产地去吃的观念,例如要到台南安平、嘉义东石或屏东东港这些盛产蚵仔的养殖地去吃,因为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的条件便是采用新鲜的蚵仔,这些新鲜蚵仔在产地现剥现卖,不必因为长途运送而浸水,所以颗颗肥美硕大、鲜美无比,做出来的蚵仔煎当然丰盛多汁。不过,不是住在产地的人也别抱憾,因为现代运输技术发达,所以即使是远在台北,也能吃到每天新鲜运送的甜美蚵仔。
除了新鲜的蚵仔外,番薯粉也是使蚵仔煎美味的另一个重要关键。番薯粉的种类很多,但只有纯番薯粉才能调出香醇浓郁的粉浆。将粉浆以适当比例加水勾芡后,加入韭菜,做出的成品口感就能又黏又弹牙,而且精纯的番薯粉也能巧妙地将肥美蚵仔的鲜味充分提升,做最完美的搭配。
此外,鸡蛋的选用也是一门学问,重视香味的店家会采用颜色深黄的土鸡蛋,冬天搭配茼篙、夏天搭配小白菜,并以能提香味的猪油来煎出美味的蚵仔煎,吃时再淋上以味噌、西红柿酱、辣椒、酱油等熬成的酱汁即可。
除了以上各种上等材料的搭配,让即使原本是贫民美食的蚵仔煎也变得精致美味了,那种甜中带咸、咸中带辣的缤纷滋味,口口都教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