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一是政策主体不同。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相对独立,而财政政策的主体则是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必须通过立法程序,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较大。二是调控对象不同。货币政策调控几乎涉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对经济活动的全面调控,而财政政策属于分配性调控,主要涉及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三是货币流向不同。货币政策调控是货币在各经济主体之间横向流动,改变货币在各个经济环节中的分布状况,而在财政政策调控中,货币运动以纵向为主,通过税收将部分资金自下而上地集中起来,然后通过支出自上而下地流向某些部门或地区。四是调控机理与时效不同。货币政策的决策较快,但调控必须通过货币的传导机制,调控的时效长,调节的效果慢,而财政政策的决策较慢,但直接依靠行政力量进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对经济的影响直接而迅速。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分工
1.货币政策重在调控总量,财政政策重在调控结构。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以总供求的相对平衡为条件。总供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两个方面,货币政策以总量调控为主,财政政策则以结构调整为主。因为货币政策在既定货币流通速度下直接决定货币供给总量,货币供给总量又决定社会商品总需求,而社会商品总供给则决定货币需求总量。社会商品总供求的平衡,实际上就是货币供求总量的均衡。至于财政政策,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在调控货币流向上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财政可以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把一部分资金引导到优先发展的领域,达到优化经济结构的目的。
2.货币政策侧重物价稳定,财政政策侧重经济增长。运用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量,虽然可以刺激需求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但在实践中往往造成通货膨胀,因此,货币政策应侧重于对物价稳定的调节。财政政策则主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推动经济增长。
3.货币政策着重提高经济效率,财政政策着重利益公平分配。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的资金性质不同,因而调控的重点也就不同。货币政策主要调控借贷资金,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整个经济运行更有效率。财政政策主要调控无偿性资金的集中和使用,调节经济利益的再分配。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运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都有两种政策选择:紧缩性政策和扩张性即放松性政策。一个国家究竟采取何种政策组合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具体国情和经济状况相机抉择,不断调整。
1.双松模式。当总需求严重不足,存在大量闲置生产能力时,就需要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松的货币政策措施是降低利率和扩大货币供给量,而松的财政政策措施则是减税让利或扩大财政支出。通过这些措施,经由银行和财政两个部门向社会注入的货币量急剧增加,推动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但是,如果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由双松模式所诱发的货币供给量,就会成为通货膨胀的导火索。
2.双紧模式。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必须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紧模式,以压缩总需求,稳定物价。紧的货币政策措施是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而紧的财政政策措施则是提高税率或减少支出,增加财政存款,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双紧政策的实施,不仅减少了货币供给,又抽回了一部分流通中的货币,使总需求在短时期内迅速收缩,有效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势头。但是,双紧模式有可能会带来经济的萎缩。
3.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组合。财政采取增收节支等措施,严格控制经由财政渠道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则采用扩张性的措施,适当增加借贷资金的供给。这样,货币供给就成为中央银行独立掌握的决策变量,有效地控制货币的流向,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经济运行效率。一般来说,在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4.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组合。货币政策采取适度从紧的稳健策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银根,有效控制货币供给。在货币总量缩小或稳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则采取减税让利或扩大支出等较为积极的措施,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定向供给货币的功能,增加对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瓶颈”产业的投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能调整财政投资比例和结构,又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量,适宜于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第三节发达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借鉴
自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问世以后,西方国家长期奉行自由的市场竞争原则,认为市场自身能够做到自动平衡,有供给就有需求,无需政府插手其间。然而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供给和需求并不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往往因为供求不平衡而引起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给西方国家以沉重打击。这也就意味着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自身也存在缺陷,需要政府的干预来弥补市场缺陷。20世纪30年代之后,以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为标志,国家干预主义正式诞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无论是西方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外宏观调控模式及其经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借鉴。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宏观调控模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趋于成熟,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形成了不同的宏观调控模式,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也是有较大差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从总体上看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目标上,战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下的经济均衡,采取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国家干预扩大投资和刺激消费。这种政策虽然保持了经济增长,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形成了“滞胀”的局面。70年代中期以后,新自由主义重新抬头,宏观调控的目标更加突出稳定,具体目标表现为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统一。二是调控手段上,既注意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又注重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经济计划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以达到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下面简要介绍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人们把美国的宏观调控概括为微调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采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1.财政政策。美国主要是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调控。
(1)财政收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一般用税收政策来鼓励和扶持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产业和部门,限制那些不宜发展的产业和部门,以推进政府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实施。
具体而言,一是利用加速折旧,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加速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是利用减免税来刺激企业投资和私人消费。减税主要表现在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税制改革方案把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由原先的46%降低为34%,通过减税鼓励资本家投资。免税主要指企业投资税、利润税和个人所得税。
(2)财政支出。美国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部门。二是政府采购支出。三是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类。四是财政补贴。即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财政拨款对一些私人经济部门和企业予以支持,达到扶植重要部门的目的。
2。金融政策。美国政府运用金融政策调节市场运行的手段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联邦储备委员会制定,它是指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比率将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1975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根据商业银行吸收活期存款的数量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吸收的活期存款越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吸收的活期存款越少,存款准备金率也越低。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可以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控制金融活动的目的。二是变更贴现率。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顾客未到期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降低贴现率,商业银行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增加;提高贴现率,商业银行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减少。因此,贴现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美国政府时常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来调整贴现率,从而控制银行信贷规模来抑制通货膨胀或促进经济增长。三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或政府机构发行的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投放。当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时,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通过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减,可以对经济活动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公开市场业务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影响金融市场,实现货币政策各种目标的最有力也是最经常使用的工具。
(二)瑞典的宏观调控模式
瑞典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缩小收入差距,推行高度的社会福利化。因此人们把瑞典的宏观调控模式称之为社会福利调节模式。瑞典政府利用社会福利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分配社会化,努力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瑞典政府利用税收政策、社会政策以及扩大对公共部门的投资,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瑞典政府十分重视国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化,以期实现收入均等化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目标。实行收入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就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和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瑞典的高税收是举世闻名的,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达到67.6%,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5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瑞典的政府支出中,社会保险、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事业所占比例很大。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瑞典政府基本实现了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的目标。
第二,完备的社会福利制度。在瑞典从出生到老年可以享受到终生福利。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十分完备,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养老金制度。对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退休和养老制度。
退休养老金包括基本退休金和补充退休金。二是医疗保险制度。它包括三个部分,即医疗补助,一家人只要将有正式收入的家庭成员收入的12.8%缴纳医疗保险税,全家人就可享受免费医疗待遇;疾病津贴,劳动者因病不能上班时可享受该津贴;产妇津贴,这是对生育孩子和养育孩子家庭的补贴。三是住房津贴。根据每个家庭的收入、抚养孩子的数量和老年人情况由中央政府、市政府给居民提供的津贴。四是失业保险和津贴。除此之外还有对16岁以下儿童的家庭补贴以及中小学免费教育制度等。
第三,政府对私人企业的财政支持。瑞典政府十分强调运用财政手段对私人企业予以扶植。财政支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有针对性地向亏损企业提供补贴,也向中小企业和出口企业提供补贴;二是对特别项目和产品提供特种补贴。
(三)日本的宏观调控模式
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财政政策、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人们将日本的宏观调控称之为政府主导型的宏观调控模式。
1.财政投融资政策。日本的财政政策是有限分权制,即地方掌握的事权和财源以不妨碍政府的宏观调控为限度;同时,中央虽然保持对财政的控制,但又不包揽地方事权。日本的财政政策由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公债政策构成。日本除了利用财政补贴、税收等手段以及向私人经济部门和企业提供短期、中长期贷款等活动外,还采取具有日本特点的财政投融资政策。这是日本政府通过公共金融机构为公共基础设施和需要扶植的民间产业筹资、融通资金以及直接进行投资的金融活动。资金来源有四个渠道,即产业投资特别会计、大藏省管理的资金运用部资金、邮政部门控制的简易保险资金和政府担保的债券和借款。这笔资金随着国家调节市场经济的不断加强而日益增加。
2.具有诱导性的经济计划。日本的计划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国土开发和地区开发计划。日本的经济计划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日本的计划基本上是诱导性的。计划的宗旨是指明经济走向,表明政府的政策主张,向企业提供信息,协调多方面的利益,统一各界认识。日本的计划虽然不具有法律上和行政上的约束力,但政府的诱导性非常强。政府在制定计划目标的同时,还制定有相应的政策手段体系。私人企业可以根据政府提供的经济预测来确定投资和经营方向,也就是说政府制定的经济计划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了比较真实的经济信息,对企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政府通常以官助民办的行业组织作为联系企业的纽带,对企业实行行政指导,并在指导中辅之以经济手段,根据企业接受计划程度给予奖惩。第二,经济计划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日本政府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订。第三,经济计划的重点放在公共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