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政府收入概述
政府收入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政府履行其职能的财力基础。本节重点介绍政府收入的概念、内容、原则、分类以及影响政府收入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收入的概念、原则、规模及效应
(一)政府收入概念
对于国家所筹集的收入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如预算收入、财政收入、国家收入、政府收入等,这些概念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基本没有区别,仅仅是表述不同而已,在许多西方经济文献上,这些概念是相通的,交替使用的情况比较多见。但在我国,这些概念有时含义各异,难以通用。如在统计口径上,“预算收入”是指经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那部分收入;“财政收入”有时指“预算收入”,有时也包括预算外收入;“国家收入”包括了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与“政府收入”含义相通。所以,在统计口径上看,“国家收入”或“政府收入”大于“财政收入”和“预算收入”。但从现实财政管理来看,“国家收入”、“政府收入”和“财政收入”等同于“预算收入”。在这几种表述中,本书采用政府收入。
所谓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也就是整个国家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价格。在我国,政府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财源,包括预算内收入(指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指不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而所谓狭义的政府收入则是指政府预算内收入。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收入即是指狭义的政府收入。
(二)政府收入原则
主要应当包括:鼓励经济发展原则;利益兼顾的原则;合理负担的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1.鼓励经济发展原则。这是组织政府收入的首要原则,具体是指在组织政府收入时必须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扩大政府收入的来源。只有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使财源充裕,为政府收入的增长开辟丰富的财源。不能将两者关系颠倒。如果一味地追求扩大政府收入而忽视甚至阻碍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将成为无源之水。政府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资金积累水平。因此,就必须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出发点,将鼓励投资、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摆在首位。
2.利益兼顾原则。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实际上是一种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体现着国家与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同时,还制约着其他分配形式的分配份额和比例。因此,筹集政府收入必须兼顾和处理好国家与有关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3.合理负担原则。合理负担原则主要体现在组织政府税收收入的原则中,是指政府组织收入时,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负担能力相适应,要坚持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当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是指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应当缴纳不同的税收。对国内外企业的税收要体现机会均等原则,统一税制,使各类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公平竞争。
4.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政府在组织收入时不仅要讲求公平,同时还必须讲求效率。在这里效率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降低征税成本;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其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税收作为一种重要的再分配手段,在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运用不当,也可能扭曲资源配置格局,阻碍经济发展。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公平原则强调量能负担,但可能会干扰生产和消费的决策,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损害组织政府收入的效率;而效率原则强调税收要尽量避免对经济产生干扰,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但这又可能拉开贫富之间的差距,从而破坏公平原则。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既要考虑经济发展,又要考虑贫富差距,不能片面追求效率或片面追求公平。在两者之间要寻找均衡点。
(三)政府收入规模
1.政府收入规模的概念。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究竟可以组织多少财政收入,也被称为政府收入的数量界限。它分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两种。绝对规模用绝对数量表示,相对规模用比率表示。
一般认为,政府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指标。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既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实现。
2.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政府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制度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政策、市场价格变动等方面,是最为主要的几个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政府收入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政府收入有着基础性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产品就越丰富,国内生产总值就越多,政府收入总额就越高,反之,政府收入总额就越低。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政府收入规模无论在绝对数还是在相对数方面,都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中的中等收入国家,其政府收入规模的绝对数和相对数也超过经济水平低的国家。
(2)收入分配政策。这是一种政策性和体制性因素,人为因素比较多。但它确实是制约政府收入的重要原因。分配政策对政府收入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例,进而决定收入分配对象的大小,影响政府收入的绝对规模;另一方面,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即政府收入占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比例,影响政府收入的相对规模。
(3)价格因素。价格变动即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对政府收入影响很大。由于政府收入是用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货币收入,当通货膨胀率高于政府收入增长时,政府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就低于名义增长率。在实行累进所得税的国家,价格变化对政府收入影响不大,因为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名义收入增长,税率档次随之升高,政府收入也随之增长。但是,在实行以比例税率为主体的税收制度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税收收入增长率与通货膨胀增长率接近,政府收入的实际增长大大低于实际增长,所以,通货膨胀即价格对政府收入的影响比较大。
除上述三种主要影响因素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对政府收入也有影响。一般来说,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非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大,政府收入的相对规模比较高;而中央集权程度较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收入的相对规模就小;政府职能越宽,政府收入相对规模越大,反之,越小。
(四)政府收入效应
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政府为取得收入而向纳税人征税,导致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了纳税人对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二、政府收入的内容
政府收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内容。如果按政府收入的形式分类,可将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大类;如果按政府收入的产业来源分类,可将政府收入划分为来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是按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分类进行的政府收入划分;如果政府收入按部门来源为标准,可将政府收入分为来自于工业部门收入、农业部门收入、商业流通部门收入、建筑业收入、邮电通讯业收入、服务业收入等等,这是一种传统的政府收入分类方法;如果按照政府收入的管理权限分类,可以将政府收入划分为中央政府收入和地方政府收入。
这里,我们按照第一种标准来划分政府收入,按照该标准,政府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公共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其中,第一方面属于税收收入,其他四个方面属于非税收入。
三、政府收入对经济的影响
在政府收入中,收费收入和税收收入的职能不同,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同。
(一)收费收入对经济的影响
收费收入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提供准公共产品;二是消除外部不经济。
1.有效提供准公共产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来看,纯公共产品难以由市场有效供给,只能靠政府税收来支撑。但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准公共产品,如果也由政府以其有限的资源来包揽,那么,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就会力不从心、顾此失彼。所以,正常的公共收费,有助于增进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协调。公共收费所形成的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弥补政府支出的不足,可有效地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另外,合理的公共收费也可以促使社会消费者更加关心公共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从而在客观上对政府行为进行规制,使准公共产品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消除外部不经济。外部不经济是指“外部负效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微观主体即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经常会对社会造成有害影响,如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噪声污染等等。对这些“外部负效应”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危害,没有哪一个企业或个人会主动出来“买单”,但如果不对这些“外部负效应”的制造者加以惩罚,就是政府行为的缺位和失职。政府为限制或消除这种外部效应,往往对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采取收费和罚款等手段。
(二)税收收入对经济的影响
1.宏观税负对经济的影响。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按照考察角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宏观税负、中观税负和微观税负。宏观税负是指全社会总税收负担,它有三个衡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税收率、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国民收入税收率。国民收入是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者新创造价值的总和,国民收入只包括新创造的或最终进入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选用国民收入税收率可以准确衡量国民经济总体的税收水平,这一指标能够清晰地说明国家通过税收到底集中了多少国民收入。中观税负即某个地区、国民经济某个部门或某个税种的税收负担。微观税负是指纳税人个体,如单个企业、农民、居民个人的税收负担。衡量微观税负的指标主要有3个,即企业税收负担率、农业户税收负担率、个人税收负担率。
根据世界银行早在1983年对21个国家的调查,表明实行低税负的国家,在人均GDP、公共与私人消费、投资与就业、劳动生产率和出口增长率等方面的增长,均超过高税负的国家。其原因是低税负可以使储蓄、投资、工作与革新等都有比较高的税后收益,这种较高的收益,又刺激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了社会总产出。这是宏观税负影响经济的基本传导机制。必须指出的是,低税负不等于国家税收的低收入,相反,低税可以促进经济高增长,使财政收入增加、政府财力增强、公共支出增加、公共产品丰富,最终使经济环境不断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2.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关于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迄今还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模型能够正确反映出两者的数量变化。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目前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一般认为,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个人所得税的直接影响。政府通过对劳动者的工资等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会直接影响劳动供给。工资所得税直接导致劳动力的净工资率下降,从而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受税收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为维持原来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人们不得不增加劳动、减少闲暇。替代效应是指受税收影响,劳动和闲暇这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即劳动的价格下降,闲暇的价格提高,从而导致劳动者减少劳动而增加闲暇。另外,对工资以外的其他“资本”征收所得税,对劳动力的供给能够产生间接影响。总之,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既包括直接影响也包括间接影响。
3.税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这个影响是通过改变现在和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从而产生消费——储蓄关系方面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实现的。收入效应是指对储蓄征收利息税,会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使实际购买力下降,现实消费行为减少,提高了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是指,征税将减少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也会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从而引起纳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也就是说,收入效应会使储蓄增加,而替代效应会使储蓄下降。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水平,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的高低。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较高,并且他们的边际储蓄倾向也高,所以,对高收入者征税会阻碍其储蓄的增加。
但从目前的一些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储蓄对利率和利息所得税的敏感程度不高,税收对国民储蓄的总量影响不大。国民储蓄总量的变化,除受所得税影响外,还受其他税种影响,不同税种之间的影响效果有时可能是相反的。当然,税收以外的因素,也能影响储蓄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