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里提出的备选方案应能无差别地实现同一个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
除上述三种基本方法外,通常还有目标与实施结果比较法(通过比较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目标或未完成目标的原因,从而评价绩效)、因素分析法(通过列举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专家评议法(通过邀请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若干专家,对支出绩效进行评价后,汇总分析专家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使用价值评价法(通过对公共支出项目的使用价值分析,推导出公共管理部门支出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等方法,在此不做一一介绍。
四、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一)政府采购的特点
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
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性资金,属政府筹集的税收等公共资金。
2.采购目的的非营利性。政府采购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的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采购管理的公开性。政府采购是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的,整个采购过程全部公开,接受社会有关各方监督。
4.采购范围的广泛性。政府采购从汽车、办公用品到军火武器无所不包,涉及货物、工程及劳务等各个领域。
5.采购的数额巨大。政府始终是国内市场最大的客户。
(二)政府采购的原则
政府采购一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竞争性原则。通过竞争,投标人可以为用户提供最好的商品和劳务,并想方设法降低产品成本和投标价格,实现政府采购的政策目标。
2.公开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指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法律、程序及过程都是公开的,以保证政府采购的客观公正性。
3.公平性原则。公平性指参加政府采购投标的人都公平竞争,机会均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
(三)政府采购的方法
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内容。
1.公开招标采购。即招标人按法律规定,在有关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发布招标广告,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经过投标人投标,及开标、评标和中标,与中标人签订采购合同,采购所需的货物、工程及劳务。
2.选择性招标采购。即招标人直接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进行招标采购的方法。
3.限制性招标采购。即招标人因进行特殊项目采购,需要与供货方商谈有关细节,但对谈判程序的适用条件加以严格限制,并对谈判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采购方法。
(四)政府采购的意义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多方面的意义,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益的角度分析,主要有如下三方面意义。
1.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效发挥财政监督作用。财政部门通过政府采购过程,可以直接监督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发挥应有的监督功能。
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政府采购中,通过投标人公平竞争,为招标单位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劳务,可大大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据北京、上海、河北等地的试点经验,一般可节约资金15%~30%。
3.发挥财政支出的宏观调控功能。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政府可通过选择采购的商品、投标人等方式实现国家的宏观政策目标。
(第二节政府购买性支出
政府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商品和劳务时所产生的支出。它主要包括公共投资与公共事业支出、国防支出两大部分。
一、公共投资与公共事业支出
(一)公共投资
政府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在一个经济社会中,由于公共物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更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介入——用税收手段来集资,再通过政府支出提供这些产品。因此,政府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第二,通过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产业中的实力和地位。第三,政府公共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公共投资范围主要包括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
(二)政府公共事业支出
政府公共事业支出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各项公共事业发展而安排的支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扩大,其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不断增强。公共事业发展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其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从本质上看,公共事业支出是一种社会消费性支出,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
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虽然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共事业支出从总体上来看具有非生产性,是一种社会消费性支出。主要包括教育、科技和卫生等公共事业支出等。这些支出所带来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即能够为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从而体现出教育、科技、卫生等服务社会化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教育、卫生服务的直接享受者是个人,科技成果也能够直接为私人或私人团体带来经济利益,因而又体现出这类服务具有个人化的一面。因此,从总体上看,教育、科技和卫生服务既存在公共物品的属性,同时,也存在私人物品的属性,属于混合产品。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可以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
从总体上来说,政府应承担的教育支出范围,主要应当是基础教育和部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政府应承担的科技支出范围,主要应当是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除由政府财政给予一定的资助外,基本上应由企业或私人部门来承担。公共卫生支出中,政府主要负责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要的经费。医疗服务的费用应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是以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来提供。公共文化支出中,政府应承担的是涉及全体社会公众利益的文化事业方面的开支。
(三)我国科教文卫支出的现状
1.我国科教文卫支出内容。根据财政部制定的2002年政府预算收支项目,我国科教文卫支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事业费。包括自然科学事业费、社会科学事业费、科协事业费、高新技术研究专项经费等。
(2)教育事业费。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经费、留学生经费、中等专业学校经费、职业技术学校经费、义务教育经费、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经费、成人和业余教育经费、干部培训和教师进修经费、广播电视教育经费等等。
(3)文体广播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事业费、出版事业费、文物事业费、档案事业费、体育事业费、广播电视通讯事业费、计划生育事业费等。
(4)卫生费。包括卫生事业费、中医事业费、药品监督事业费、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等。
2.我国科教文卫支出的现状。(1)教育支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支出逐年稳定增加。1980年我国的教育支出只有114.15亿元,到2002年该项支出达到3105.99亿元,是1980年的27.2倍。1980~2002年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平均为14.10%,而世界各国该指标大体在15%左右,因此,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不算太低。但是我国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则相当低,1980年以来一直处于3%以下,远低于世界5.1%的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到2000年仅有2.47%,离《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4%的目标相距甚远。教育经费不足,不仅制约了义务教育普及率,对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制约。
(3)医疗卫生支出。与其他方面的支出比较,这方面的支出显得尤为不足。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投入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在卫生总投入中,政府投入比重很小且有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2003年抗击“非典”,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也仅占医院收入的8.4%。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6598亿元,占GDP的5.6%,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就政府投入所占比重来看,我国政府投入仅占卫生总投入的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居民个人支付。在欧洲发达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约占GDP的10%,其中的80%~90%由政府负担。美国政府卫生支出也占到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支出的45.60Z(2003年)。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相比,泰国政府投入占56.3%(2000年),墨西哥占33%(2002年),都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
二、国防支出
(一)国防支出的性质
国防支出是指政府用于国防建设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国防费、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费等。国防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一样,也属于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支出,尽管它不是一种生产性支出,却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支出。
(二)国防支出的意义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国防支出之所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支出,是因为它具有如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保卫国家安全。只要是主权独立国家,都将国家安全和国家的领土完整放在首位。但这就需要资金投入——即国防开支作保证,也就是说,要利用国防开支进行国防建设。国防建设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公共资源和公共财政来达到既定目的的一种国家行为,虽然我们无法从经济学角度计算由此而带来的国防收益,但却不能否认其产生的经济价值,因为,避免战争和动乱等所造成的损失,间接地反映了它的经济价值。
2.刺激经济增长。国防开支作为政府购买支出的一部分,必然会扩大社会总需求,进而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将国防开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它属于纯粹的政府行为,因此,它对实现国家产业政策和调整国家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乃至就业结构等,都有积极意义。
3.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国防事业的特殊地位,决定大量先进技术首先运用于国防领域。实际上,许多先进技术也都是由军事领域转向民用领域的。巨大的国防开支支撑了军事技术的领先地位,当一些军事技术转为民用时,不可避免地会推动整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许多国家都是通过大量的军事投资来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以军事技术的突破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推动力。
(三)我国国防开支
1.我国国防开支的主要内容。在我国,国防支出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等方面。按照支出项目划分,中国国防开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装备费用。主要是指用于武器装备研究、实验、制造、购买、维护等方面的费用。
(2)人员生活费用。主要是指用于官兵和职工的工资、服装和伙食等方面的费用,也包括退役军官的供养费用。
(3)活动经费。主要是指用于军队训练、工程设施修建与维护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日常消耗性支出。
(4)抢险救灾和支援地方建设等费用。
中国国防开支的内容和规模,是由中国政府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决定的。中国国防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第二,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第三,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第四,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兵之路。第五,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行为。
2.我国国防开支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由于我国执行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我国的国防开支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从历史角度考察,我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防开支比重不断下降,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我国国防支出总体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根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9年,中国国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2%左右,即使在最高时,也只有1.6%。然而,1976~1994年间,美国和英国的国防开支分别占其GDP的4%~6%,法国和德国也达到2%~3%;按照国际可比口径比较,1998年;中国、美国、英国和俄罗斯的国防费开支占各自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7.9%、5.7%和7.7%。如果从国防开支的绝对额来看,我国与美英等发达国家比较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我国的GDP总额和财政支出总额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以美元计,2004年排名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前十位的依次为:美国(11.6675万亿美元)、日本(4.6234万亿美元)、德国(2.7144万亿美元)、英国(2.1409万亿美元)、法国(2.0026万亿美元)、意大利(1.6723万亿美元)、中国(1.6493万亿美元)、西班牙(0.9914万亿美元)、加拿大(0.9798万亿美元)、印度(0.6919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只占美国的1/7、日本的1/3稍弱。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我国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始逐步调整国防开支规模和结构,保持了国防开支的适度增长,2002年,中国国防费用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74%。2005年,中国军费是302亿美元,2006年我国国防预算为2838亿元人民币,约合351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7.4%,与前几年相比,所占的比重大体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