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从近30年来的改革进程,可以看出理论思想的创新成果。改革初期,我们扭转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调节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指令性计划才是计划经济的观念,提出了计划经济除指令性计划外还应包括指导性计划,而指导性计划是有灵活性的新观点;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正式肯定了市场作用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并强调要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而所谓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党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认识上又产生了新的飞跃,明确了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仍有必要与可能发挥它的基础性作用。由于理论思想有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准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中国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中国社会主义不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发展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但不能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历史证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知道,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发展商品经济,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发展有一定基础之后,要加快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现代化进程,也必须实现市场化,发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改革,逐步扩大了市场作用的范围,使我国经济活力大为增强,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连续上新的台阶。实践证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只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真正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三,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通行着市场经济规则。我们要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有效地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机制上与国际接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针对市场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因此,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那种古典没有政府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50条,10年以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42条,这92条清晰地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如果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做一座大厦,那么,这座大厦的基本框架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础,以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对外经济体制为支柱,以宏观调控体系为整合各个支柱的栋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问题。十五年来,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改革之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实践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就能够经受各种考验,顺利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理论不断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解放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它突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
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间历经15年,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目标及其框架在理论上、认识上已基本完成。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仍在不断深化,随着认识的深化,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完善。
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其要求的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十几年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五大更强调一定能够在我国成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三者之间也存在物质利益关系。这要依据客观经济条件来正确处理。现实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了得以实现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是经济必然存在。第一,社会分工扩大和加深,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生产活动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推进经济现代化,在不断地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和加深社会分工。这为实现社会分工之间相联系的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二,个别劳动不能直接成为社会劳动,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生产活动中,公有制经济参与社会分工的各行业各企业及其成员在为社会整体利益做贡献的同时,每一个人也在追求自身的独立利益,企业及其每一个人从事的个别劳动,还不能直接成为社会劳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承前启后,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把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又进一步向前推进。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主要方式。第二,是现代的市场经济,即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第三,是有较强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比如:工业化尚未完全实现;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大;西部经济大大落后于东部,但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这样,实现工业化、发展农业和开发西部就是一个长期的、具有重大经济和政治意义的、需要国家扶持的任务。但这种干预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为前提,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的。这就是问题的度,越过了这一点,就又回到了计划经济。第四,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以,概括来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有较强国家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
依据改革经验的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框架可以确定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此为基石,由以公司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共同发展的、价格机制合理的、全国统一的、平等竞争充分展开的市场体系,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并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及多层次的、多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五个主要支柱构成。这一个基石和五个支柱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厦。
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实现功能上互补,能够在市场竞争、融合发展和相互开放中实现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效率的提高。
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的调节,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协调推进以下方面的改革:第一,建立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第四,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避免收入分配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引导人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方面的改革是相互联系的,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转变,必须协调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二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政府经济
(一)政府与政府失灵
政府是什么?严格说来,它有广义政府和狭义政府之分。狭义政府指国家行政系统;广义政府是指由国家行政系统、立法系统和司法系统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的国家体系。政府是一个多部门、多层次、纵横交错的复杂组织体系。在我国,就政府的横向系统而言,政府是由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系统的众多部门组成;就政府的纵向系统而言,政府是由中央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地市政府、县市政府、乡镇政府等组成。
在社会历史发展不同时期,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不同。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前,政府主要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此时政府职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安全职能,保护国家不受外来敌人侵犯;二是管理职能,保证社会上每一公民的人身及其财产不受其他人侵害;三是服务职能,建设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和设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但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政府角色从“守夜人”迅速转变为全面干预者,政府作为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者,其触角也从社会领域开始深入到经济领域——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