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社会保障概述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内容和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或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各种帮助和服务。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或社会,而不是个人、企业或其他的组织;社会保障的对象是一个国家内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保障的程度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在该国家中基本的生活权利,而不是富裕的生活;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物质帮助和各种服务,物质帮助有货币、实物等,如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和各种救助,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再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全社会的稳定。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对社会保障最简洁的概括。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上讲,参加社会保险是公民的义务,而获得社会保障并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公民的权利。从政府职能上讲,对公民实行社会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基本责任。
(二)社会保障的内容
一般认为,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和主体。
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有关规定,为那些由于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生育、死亡等原因暂时中断收入或减少收入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不能获得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或遗属提供的各种物质或服务帮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中最基本的内容,它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具体形式。
失业保险,即国家和社会为失业者提供的按照政策和法规规定的可享受的各种物质和服务帮助,以保障失业者在失业期间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养老保险,即国家和社会为到一定年龄的劳动者提供的物质和服务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在年老之后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安度晚年;工伤保险,即国家和社会为因工作而受伤的劳动者提供的物质和服务帮助,包括治疗疾病、疾病后的康复和因工受伤造成残疾的补偿等;医疗保险,即劳动者因疾病、受伤或生育需要治疗时由国家或社会提供必须的医疗服务的制度,以保障劳动者有健康的体魄;生育保险,即国家和社会为妇女生育提供的帮助和服务,包括休产假、提供一定的医疗费和育婴费等,以保障母婴健康。在诸多保险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构成了社会保险的主体。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全体劳动者,目的是保障基本生活,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劳动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权利。有的国家,社会保险的一些项目覆盖全体国民。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救助的对象有三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举办的各种福利设施、提供的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的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如公共设施、公共住宅、环境卫生、基础教育、社区福利、财政补贴等项目。社会福利主要是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社会优抚是指对法定的特殊群体实施的一种特殊的保障制度。
它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如国家和社会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休和退伍军人、伤残军人及烈属给予的资助、奖励和抚恤等。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其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具有自愿和非营利的特征,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往往从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包括: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西方经济发达和市场经济完善的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
1.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是社会稳定和不断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保障最核心、最基本的功能。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和体现。如今,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国际公约和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集中和控制一定量的社会流动资金,在经济形势出现高涨或者低迷时,通过减少或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从而达到对经济的有效调节并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程不致受阻或中断。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津贴等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给予资助,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这对促进经济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3.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公正,尤其是利益分配方面的公正,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促使社会成员的公平竞争。其次,社会保障制度执行的首要目的就是扶助弱小,这样必然体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并一定程度的发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的作用。
4.保持社会稳定。通过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基础差距、资源差距以及其他差距而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并由此引发或带来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剧,从而促进社会的相对和谐和平稳发展。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要创建社会保障制度,其根本原因就是要以此巩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统治和社会稳定。
5.增进国民福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
理论和实践是推动制度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合。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和实践的推动和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来看,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社会保障便伴随而生。从古到今,社会保障的发展过程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理论上的设想。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儒家学者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在这种社会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也作了类似的设想。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一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最初是社会成员之间自发地进行互助互济,然后产生了民间和宗教的慈善事业。
随着贫困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仅靠民间和宗教的慈善事业已无法满足社会的保障需求。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政权稳定,后来政府开始出面干预,从而使救济行为开始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但在这个阶段,所谓的社会保障还是低层次的,主要以家庭保障和小范围组织间的保障为主。
(二)逐步产生阶段
在这个阶段,从理论上看,16世纪开始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一步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推向一个新的高度。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述了一个财产公有、分配公平、敬老爱幼、老人和病人受到妥善照顾、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获得同劳动者一样的待遇、彼此互相帮助的理想社会。稍后的意大利人康帕内拉设计了一个理想社会”太阳城“,在那里,人们过着绝对平均的生活,每一个人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保障,社会弱者和残疾人都有适当安排,他们从事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实践中,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开始强化。在15~16世纪的法国,宗教团体所掌握的慈善事业逐渐被政府接管。政府采取了集中资金、组织救济、劳动培训、儿童教养等一系列措施,由行政人员组成的官方济贫机构应运而生。英国也适应当时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分别于1601年、1834年颁布《济贫法》、《(济贫法)修正案》,承认社会救济是公民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政府负有实施救济、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社会救济并不是消极行为,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应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事业,自此政府开始对全体公民承担保障责任,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保障产生阶段
社会保障制度的真正产生离不开必要的政治经济条件。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浪潮,迅速摧垮了欧洲各国的自然经济,工厂、农场、商场纷纷涌现,取代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家庭逐渐由生产实体变为消费实体。随着生产职能的弱化,家庭的生活保障功能也大为削弱,人们主要靠工资收入养家糊口,一旦失去工资就会陷入困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劳动者所面临的社会经济风险急剧增加,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之外的社会风险化解机制。同时,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后半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也空前激化,严重危及着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如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摆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大难题。
社会矛盾的加剧推动了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19世纪初发展到了顶峰,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圣西门将”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无产者福利的提高,和“保证社会的安宁”视为社会制度“唯一和固定的目的”。在傅立叶设想的“和谐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参加劳动,总收入按劳动、资本和才能进行分配,儿童实行免费教育。欧文则构思了一个工人享有高度社会福利的“劳动公社”,并亲自加以实践。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国家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不是干预经济。19世纪下半叶,德国学者施穆勒、布伦坦诺和瓦格纳等人提出的新历史主义理论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之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政府要改革济贫法,制定全国最低生活标准,对劳动者实施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以缓和阶级矛盾。新历史主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企图通过采取一种家长式的社会政策来提高工人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准,它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德国产生。当时的德国工人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一浪高过一浪,使资产阶级感到其统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残酷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了对工人阶级进行安抚的重要性。他公开宣称:
“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安分守己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与此同时,工人阶级强烈地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工人利益的社会政策,而且当时工人也已自发地组织起各种基金会,作为遭遇风险时的补救措施。1880年,工人自己建立的互助组织发展到了6万多名会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俾斯麦接受施穆勒等人的建议,开始实行社会改革,其中的一项主要措施就是建立社会保险。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之后,德国又先后颁布《工伤保险法》和《老年和伤残保险法》,社会保险项目进一步增加。
19世纪末,欧美等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奥地利1887年建立工伤保险,1888年建立疾病保险,1906年建立养老保险,1920年建立失业保险;丹麦1891年建立养老保险,1916年建立工伤保险;挪威1894年建立工伤保险,1909年建立疾病保险;芬兰1895年建立工伤保险;意大利1898年建立工伤保险,1919年建立养老和失业保险;英国1908年建立养老保险,1911年建立疾病保险;法国1910年建立养老保险;瑞典1913年建立养老保险,1916年建立工伤保险;加拿大1908年建立工伤保险,1927年建立养老保险;日本1927年建立健康保险和工伤保险。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说明社会保险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普遍的内在要求。
但在这一时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初步确立,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发展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表明,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带来社会、经济大动荡,有效的调和办法就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基本完成自由放任阶段,需要一种新的调节手段和理论指导。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学革命。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