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农协是一个半官方机构,是韩国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唯一金融机构,其政策性贷款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乡政府收取的手续费,另一部分则是农协举办产业和银行所取得的利润收入。农协产业经营所产生的利润还以指导事业费的形式返还给农民,对农民进行补贴,指导事业费援助的对象可以是农民也可以是会员组织。
第四,积极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将一切教育活动和“新村运动”同步进行。一方面,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新村教育,并利用“村民会馆”举办交流会、讲演会、演出会等活动的机会,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农民致富的热情。
第五,激发村民的“勤勉、自助、合作”精神,依靠农民自身力量进行农村建设。为了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村运动”的热情,韩国政府在投资方面确立了“先动先扶、不动不扶”的原则,根据各村利用政府物资投入的效率,将其分为自立村、自助村和基础村三个类别,政府的援助只分给农民参与程度高的自立村和自助村。对那些达到政府要求的村,政府第二年再加拨500袋水泥、1吨钢筋;对那些干得不好的村,第二年则取消相关供应。但如果基础村工作面貌发生了改变,政府还可在第三年追加1000袋水泥。通过采取这些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新村运动”的积极性。
(二)韩国“新村运动”对我们的启示
1.中韩新农村建设比较。中韩新农村建设的相似之处在于:
(1)农村内部问题基本相似。中国当前农村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包括: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农村劳力剩余,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农村年轻人鄙视和离弃农业,等等。(2)城乡发展失衡基本相似。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韩国在城市与农村、农业与非农业、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各个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矛盾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严重程度均超过韩国新村运动起步时的状况。(3)社会矛盾基本相似。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由于工农业和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存在就业难、学潮、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成熟等诸多问题。当前中国城乡差距扩大,新增劳力就业困难,老百姓普遍觉得上学难和贵、看病难和贵、购住房难和贵,部分官员贪赃枉法,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中韩新农村建设也存在差异:(1)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韩国新村运动起始于1970年,当时韩国正值工业化起飞前阶段。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比韩国新村运动起步时高。不同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的表现和主要矛盾也明显不同,当年韩国新村运动要解决的是农民基本生活问题,而我国现阶段建设新农村,是在解决了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解决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农民与市民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2)农业保护水平不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通过征收高额农业税和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方式,积累工业化发展资金。近年来,全国各地虽已陆续取消农业税,但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仍很少。这是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与中国相比,韩国农业经营规模也很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不高,但韩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却不低。
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高额补贴。韩国农业补贴占GDP的4.7%,居全球前列。二是由于政府对国内农产品实行高保护价格。长期以来韩国对农产品进口高额征税,并且实行严格的配额制度,韩国农产品价格之高,是世界有名的,比国际农产品价格平均高2.85倍。(3)农村工业化发展路径不同。韩国是由集中到分散,中国则由分散到集中。韩国工业化初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首尔和釜山都市区。1973年韩国提出了“新村工厂”计划,通过一系列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工业投资到农村地区。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农村工业自发地在各地农村中兴起并获得长足发展。工业布局过于分散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工业分散布局形成的环境污染和治理的不便,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引导乡村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成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新村运动”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参与性。新农村建设不能盲目照搬韩国经验,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的特征,确立以政府为主导,广大农户普遍参与的方式。在实践中,既要强化政府部门的职能,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又要防止政府机构中人浮于事、滥用职权的现象,同时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进行新农村建设。
第二,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户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根本,要把发展教育事业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办学效率低下,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农村人力资本严重不足。因此,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
第三,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毕竟有限,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建设步伐,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在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发展农村金融产业,组建合法、规范的农村民营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以外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贷款,引导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保险服务业务,降低农业经营的风险。
第四,大力发展其他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也得益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不仅要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而且要重视其他产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更快地发展,“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
第五,政府贯彻执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连续性。韩国的“新村运动”历经30多年才基本完成,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别于韩国,新农村建设更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因此,政府在制定发展计划、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政策的连续性、长远性。
当然,“新村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问题。韩国学者对其“新村运动”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具有独特的视角。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新村运动”是由韩国中央政府(内务部)主导的事业,具有传达上级旨意,自上而下的运动的性质,其形式是非民主的,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一,新村运动内容不能充分反映各地农村的特点和迫切需求;其二,自上而下以支援为主的事业,不知不觉中助长了农民的依赖思想,减弱了农民新村建设的自觉性;其三,边实践边归纳总结,理论准备的不足给发展带来了一些缺陷。
【案例】
临泽整合项目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纪实星罗棋布的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成为临泽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该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被中央党校作为辅助教材,也被省委、省政府誉为“临泽模式”,并召开经验交流会在全省大力推广。
那么该县是如何运用政府引导推动这个四两之力,拨动新农村建设这个千斤重担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力整合农村项目建设中的各类资金,把好钢集中用在刀刃上,使不同部门的人财物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一股劲。
惯性的列车使临泽也和其他’县区一样,在历年的涉农项目建设中存在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各布各的点,资金不能集中使用,投资扶持效果不明显,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涉农项目建设难成气候的问题。如何使有限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生聚合效应,各级党政部门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有效整合项目资源,依据“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布局合理、产业突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要求,以整合资源为手段,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整体推进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为目的,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临泽县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并在总体规划框架内,编制各行政村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详细规划,在详细规划的框架内,编制村社小康住宅、暖棚养畜、沼气能源、水利设施、农田林网、自来水工程、村社道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详细施工设计,为整合项目资源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该县积极引导各单位实施涉农项目,在符合项目建设要求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把项目优先安排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上。有效解决了因条块分割、部门利益形成的项目建设体系不配套,布点分散,资金使用不集中,乡乡布点、村村开花,项目建设整体效果不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生态文明新村示范点建设中,由县城建、土地、交通部门抓好村镇及乡村公路规划建设;水务、电力、能源部门优先安排人饮、节水、能源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林业部门实施造林绿化项目;畜牧、农业部门安排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畜禽养殖示范点和奶牛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教育、卫生、电信部门安排新村学校、卫生所和通讯设施建设项目;广播电视部门抓好“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宣传文化部门抓好文化阵地,组织部门抓好基层政权建设等等。这种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中有重点、有步骤地将各类建设项目倾斜安排,有效地凸显了项目资金聚合效益。据统计,仅2005年该县在10个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中就整合了4大类27个项目,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77万元,带动全县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投入建设资金近1亿元。
项目杠杆要橇动新农村建设的磐石。该县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多方调剂资金500万元集中用于新村建设的政策性扶持奖励,激发了乡镇、部门推进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沙河镇给建设小康住宅的顾庄村拆迁农户每户500至2000元补助资金和5至10吨水泥扶持;平川镇在芦湾村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中累计投入扶持资金达80万元;新华镇为向前村筹资25万元建设通村油路、铺设自来水主管道等。为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该县还不断创新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拍卖、租赁经营等形式,激活、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平川镇、沙河镇在生态文明新村奶牛养殖小区建设中,采取政府投资扶持和企业投资带动的办法,由县政府投资40万元完成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由雪莲公司投资40万元建设挤奶站,并采取企业扩散或担保购买奶牛的办法支持农民发展养殖业,有效地启动民间资金200多万元,购置奶牛130多头,促进了奶牛养殖小区的顺利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持。
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整合国家的项目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农民群众既是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投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才会有坚强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因此,该县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中,一直把宣传发动、调动群众参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组织人员深入村社,利用科技宣讲、村民大会、村干部会议、集镇赶集等有利时机和“双培双带工程”、“文明之星榜”、“十星级文明农户”、“文明新风”创评活动等有效载体,采取广播宣传、文艺演出、发放宣传单、学习观摩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帮助群众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要”不良思想倾向,增强了投工投劳投资建新村的积极性。该县新农村建设在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根深叶茂、花红果硕,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该县以整合项目资源为支点,以上下左右形成整体合力为杠杆,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搞好规划,是促进项目资金整合的前提。用规划引导项目资金整合,用项目资金整合来推动规划的实施,优化了项目建设布局,确保了项目资金的整体效益。群众参与,是促进项目资金整合的基础。整合项目资金必须把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作为重点,通过典型引导,宣传发动,变行政推动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领导重视,是促进项目资金整合的保证。整合项目资金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把分散的项目资金有效整合起来集中使用,关键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效务实的组织协调机构,才能保证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政策扶持,是促进项目资金整合的关键。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可以调动各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资料来源:陈文宝,《张掖日报》2006年9月1日)【案例思考题】
西部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本章思考题】
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农村制度和体制的创新?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张遂、马慧琴:《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田永胜:《中国之重》,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三大制约因素,一个基本认识,两类政策措施》,《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期。
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体制改革》2004年第2期。
李水山、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马世骏:《国外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新华网2006年2月21日。
郑新立:《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加快我国新村建设》,《农村工作通讯》
2005年第9期。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影响》,《经济管理文摘》200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