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政府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
12032500000062

第62章 非公有制经济管理(2)

近两年来,私营企业的行业分布正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被调查企业中,制造业和商业餐饮业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制造业比重达到38.2%,商业、餐饮业达到24%,这两项的合计超过了60%。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这两项所占的比例基本没有改变。值得关注的是,私营企业在社会服务、科学技术等新兴行业的比重增长迅速。如社会服务业从5.6%增长到了11.1%,几乎增长了一倍;科学技术业从2.1%增长到了5.5%,增长了一倍半还多。建筑业所占比重从5.9%增长到9.1%。房地产业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5%。将教育文化与卫生体育作为主营行业的私营企业也占了4%;还有1.6%的企业将电力煤气等公用事业作为主营行业。

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显示出速度快的特点。到2004年11月底为止,私营企业的数量已从300万户增加到380万户,一年增加了80万户。同时,其注册资本2004年也是增加最快的一年。

随着全社会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进程的加快,一大批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家以其对社会的杰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据统计,通过1998年全国人大、政协的换届,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有48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有46人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2005年2月23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36个方面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了详细论述。

近30年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从农村到城市,经历了在猜忌中萌芽、在夹缝中生长、在春风中勃发的曲折过程,终于以其丰富的实践成果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取得了从允许存在、有益的补充、必要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并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在不同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体系中的比重,从1989年到2000年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情况。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可有可无到不可缺少,也印证了其地位的转变。纵观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和政策地位的变迁,同时也就回顾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现在,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到2000年,全国共有非公有制企业1761800家,个体工商户3100多万户,非公有制企业主(非公有制企业投资者)达395.35万人,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1.3亿人,拥有注册资本总计13307.69亿元,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比重约占35%,但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却占60%以上。2001年,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外资经济)占我国GDP的比重已超过一半,而在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如广东、浙江、福建等),则已超过60%。可以想象,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必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二、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特征

我们在介绍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之后,有必要明确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特征,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会经历那么多的曲折,又为什么能够得到复兴,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后面将要讨论到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问题。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资产属于个人所有,雇工一般在8人以上。过去一般把雇工在7人或者7人以下的个人经济组织称为个体工商户,将雇工8人以上的划定为非公有制企业。这种作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新的个人独资企业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有必要的从业人员以及有一个自然人投资人申报出资、有合法的企业名称、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等,就可以申请注册为个人独资企业。

在这里,已经没有了7人或者8人雇工的划分界限了。这种调整主要是鼓励个人独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使”个体户“升级为”独资企业“,提升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保障他们与公有制经济成分一样,依法进入市场公平竞争、获取发展的权利。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非公有制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非公有制企业一共有四种:非公有制独资企业、非公有制合伙企业、非公有制有限责任公司和非公有制股份有限公司。非公有制独资企业是由一名自然人投资经营,以雇佣劳动为基础,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非公有制合伙企业是由两个以上自然人按照协议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非公有制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两个以上自然人投资或由单个自然人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非公有制股份有限公司是由5个以上自然人投资,或由单个自然人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在这四者之中,独资和合伙企业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具备企业法人资格。我们后面在讨论治理机制时说到的非公有制企业都是指采用公司制的非公有制企业,而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个体和合伙制企业不在讨论之列,因为这两者的治理和公司治理比较起来显得简单、自由、随意、无固定程式。当然,企业治理的精髓,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合力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并使得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最大化,对于任何类型的企业都是适应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集体企业最大的不同,正在于一个”私“字,不仅仅是非公有制,最根本是私有。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决定了在剩余分配、权利归属、经营管理上,企业所有者占据着统治性地位。诚然,任何企业都是企业所有者占主要地位,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所有者是全民或者各级政府,这就意味着真正对企业施加影响的只能是所有者的各级代理者,代理者的自身缺陷,包括知识的、道德的、情感的缺陷,以及委托一代理契约的不完善,使得代理人难以完成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任务。而非公有制企业则完全不同,它的所有者是自然人,自然人即企业主自身管理自己的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没有国有企业最显著的那些弊病,这也是非公有制企业具备高效益的原因。一般来说,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资料由极少数私人占有

.私人占有的含义是无论其投资来源、投资客体如何,也无论其投资是1个人还是几个人,都属于私人投资,都属私有者,这个私有者被称作非公有制企业主。从企业登记的组织形式看,有限责任公司占61.7%,独资企业仅占28.4%,但实际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人投资的企业实际上占到了35.9%,3人以内共同投资的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从投资构成来看,主要投资人占63%,其投资人占9.5%,群众集资占0.7%,政府投资占0.2%,其他企业占4.1%,海外投资占1.4%,其他投资占12.7%,未说明占8.4%。可见,非公有制企业的所有权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产属于企业主私人所有,企业主对企业资产享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这些权利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个生产、交换、分配过程,都由企业主调节、控制和指挥,为追求最大化利润的生产经营目的服务。在非公有制企业内部,不存在产权模糊不清的问题,好比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养“,企业主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而相对照的,他们所雇佣的员工是一无所有者(有的员工也有少量股份),无权占有、支配这些生产资料。非公有制企业属于企业主个人所有。

(二)企业主与职工的雇佣关系

在非公有制企业内部,企业主作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支配者,受雇员工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两者以一定的契约结合起来,形成了雇佣关系。企业主和员工的结合是不平等的,企业主支配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也支配受雇员工的劳动力,雇工在企业里处于完全受支配的地位,究其原因,在于企业主所掌握的资本是稀缺的,而雇工掌握的劳动力是充分供给的。在这里,企业主是主人,他付给受雇员工工资和交付社会保险金,雇工的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的价值,并受制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他们之间是雇佣关系、劳资关系。企业主除了承担支付工资的义务外,掌握了其他一切的权利,而雇工除了获得合同工资外,在其他经济权利关系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对这种雇佣关系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企业主占有的生产资料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实现和利用,否则就是资源的浪费,企业主不雇佣员工,其资本就没有得到增值的可能;雇工不被雇佣,其劳动力就不能转化为资源投入到生产中,价值将为零。这样的结局当然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只有两者的结合,只有雇佣和被雇佣,才能双赢。当然,我们应该在法律上更注重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雇工的权益。

(三)企业主垄断了企业的几乎所有权利

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将证实这一点。第一,所有权集中,这在上文中已经得到详细的说明,由少数几个人控制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占了其绝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产平均来看也大部分归属于主要投资人个人。第二,管理权集中,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总经理由主要投资人(董事长)兼任的企业占93.2%,6.7%的企业中由其他投资人担任总经理,0.1%的企业由非投资人担任总经理。重大经济决策和一般管理决定,基本由主要投资人决定(2000年,分别占43.7%和35.4%)。几乎没有任何管理决策离开了主要投资者的参与,即使是在由主要投资者和其他人共同进行的决策中,主要投资者即企业主的意见也占主要的地位,其他人的意见往往只能起参考的作用。不过,显示出民主管理的趋势已经出现,经营决策开始逐渐转向由董事会和主要投资人、主要管理人员共同商定。第三,普遍实行家族式管理。第三次全国非公有制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显示,50.5%的已婚企业主的配偶在本企业担任管理工作,20.3%的企业主的成年子女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在所有管理人员中,投资者占26.7%,企业主亲属占16.8%,企业主同乡占5.0%,在社会上招聘的占44.2%。另外,投资者中有12.9%的人是企业主的亲属。家族式管理,在企业的发展初期往往显示出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但在企业走向壮大、成熟之后,又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因此,一些明智的企业主开始把权利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来行使,以避免个人决策的片面、盲目、短视带来的错误。

企业主占有生产资料,也拥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而且企业主也是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然人,那么在剩余分配上也很自然是企业主占有决定地位。诚然,非公有制企业的纯利润是雇工与企业主共同创造的,但是在纯利润分配上却没有雇工的份额,而是由企业主独自占有、支配和使用。企业主凭借私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雇工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这是企业主的资本所有权收入,即资产所有权在分配上的体现。雇工得到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格,他们无权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企业主拥有私人财产,并通过雇佣劳动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先富起来的有产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讲,这种利润分配模式存在着企业主对雇工的剥削,这也是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还不为一部分人接受的原因。但是,我们分析一个问题的出发点,不能凭感情,而要靠理智。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看,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并存,并且非公有制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为什么非公有制企业在非垄断性产品的生产方面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呢?这取决于两种企业产权制度对员工和企业主的激励的强度不同。在私营企业中,有比较灵活的经营方式和激励员工努力的薪酬制度,员工多劳多得。在国有企业中,工资水平由国家管制,相对固定的报酬不能激励员工对风险利润的追逐。所以,非公有制企业对员工具有较高的激励水平,因而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莫测的经营环境,在创造财富和实现个人福利方面更有效率。另外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结构对私营企业主也有更强的激励作用,鼓励企业主追逐利润。企业是企业主的企业,企业主因为对企业生产剩余享有剩余索取权,因而会投入更多的努力去实现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国有企业管理者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利润归国家所有,他最多享有高薪。国企管理者的个人努力与其回报往往是不对等的,企业经营的好坏与个人努力相关程度比较低,其利润与风险也不完全由国有企业管理者享有和承担,因此,国有企业管理者往往激励不足。这是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现在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使非公有制企业融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三、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一)非公有制企业的形成途径

非公有制企业是由不同的经济形式发展或者蜕变而来的,几乎任何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都有可能被个别私人控制而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因此其形式有各种来源,我们不能面面俱到都考虑,只看最主要的三种形成方式。

1.私人收入资本化,即个人或者家庭将其积累和筹集的货币资金转化为私人资本,并通过自我扩张,逐步扩大规模,最后发展成为非公有制企业。通过私人收入资本化而发展形成的非公有制企业中,有许多原来是农村”专业户“和城镇个体工商户,通过资本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大形成企业的形式。

2.公有企业非公有制化。在”抓大放小“的改革背景下,部分原来公有制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MBO和拍卖等方式,个人逐渐掌握了企业的所有权,公有企业演化为非公有制企业。

3.人力资本企业化。这主要是指正在中国崛起的非公有制科技企业的形成方式。非公有制科技企业是由非政府经营的、以发展科技产业为目的的科技型企业。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等人力资本,吸引风险投资者投入资金,从而形成企业形式。

(二)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