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12035900000018

第18章 迎来大消费时代(4)

Lisa(如今中国喜欢为自己安一个洋名以示摩登时尚),是一位年薪不超过10万元的中国白领,她却脚踩着Celine的鞋,手腕上捥着的是价值过2万元人民币的LV包包。然而,在光鲜的外表下,她每天只能挤地铁,一些不必要的饭局也能免则免,省下钱来就是为了购买她心爱的奢侈品。在她看来,购买奢侈品,是一种对于生活态度和品质的追求。“相比那些名贵套装来说,买一个包可以天天用,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挎上后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这是最划算的奢侈品消费了”,Lisa如是说。

10年前,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并没有奢侈品的概念。相对于无人知晓的商标,那些超出正常服饰价位不少,且有名、有姓、有广告宣传的品牌,通常被称作“名牌”。而中国人熟知的国外“名牌”也多停留在皮尔·卡丹、华伦·天奴、花花公子、阿迪、耐克等之间。今天为人熟知的真正奢侈品品牌,如LV、Cartier、Ermenegildo Zegna、Gucci、SalvatoreFerragamo、Hermes、Versace、Chanel,早已蜂拥进入中国广阔的市场,但在当时却鲜为人知。

如今,这些多得数也数不过来的国外品牌已经在很多中国人脑海中深深烙上了一切美好字眼儿。而《穿PRADA的女魔头》《欲望都市》等热门影片,也在镜头的匆匆转换之间,让世界顶级名品服饰、化妆品、汽车一一登场,秀出一个活色生香的时尚的西方“主流世界”。一时间,中国白领、中产阶层以上的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成了对品牌的崇尚、解读和趋之若鹜,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强烈引领着他们的消费生活急速改变。在中国越来越多粉丝的疯狂追捧下,奢侈品在中国的销售节节攀升,奢侈品店也在接二连三地开业。就连国际著名奢侈品品牌的当家大师,也不远万里地来为自己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当起了“啦啦队长”。

Chanel(香奈儿)的卡尔·拉格菲尔德便是少数几个第一批来到中国内地的顶尖设计师。当天,卡尔依旧是符号化的装束:马尾辫、墨镜、手套、折扇、H&K衬衣和Dior Homme外套,据说,这身打扮他仍花了两个小时。此次,他是为了推广Chanel的高级定制礼服。他热情介绍Chanel首创的一种服务——“飞翔的裁缝”:只要客户需要,不管其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Chanel的裁缝队伍即刻飞到客户家中为其量体、裁衣、试衣、修改,免得顾客多次飞到巴黎劳心费力,并替顾客省了费用……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为20亿美元,到2008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已达到80亿美元,2010年已经突破200亿美元,消费人群达到总人口的13%,年增长率在20%左右。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奢侈品市场遭遇“寒流”之际,中国市场依然逆风飞扬,表现不俗。2009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总额首次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未来5年的某个时点,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跃居全球首位,成为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

根据麦肯锡预测,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将持续向好,2015年将达到1800亿元(按固定汇率计算,约合270亿美元)。届时,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占比将超过20%,并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市场。

如此振奋人心的数据摆在眼前,不管哪家身价高贵、“不食人间烟火”的奢侈品,也不会视而不见。短短的几年,各个奢侈品牌的专卖店、旗舰店纷至沓来,抢占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而这种如火如荼的态势更是造就了一批“死忠”“愚忠”的奢侈品拥趸。在奢侈品猛烈的浪潮袭来之时,中国人再也无法把目光从那些旖旎的精灵身上移开了。

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2009年初,胡润百富发布了《2009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富豪年平均消费200万元,其中,名车、名表等奢侈品是最大花销项目。报告还指出,中国52%的富人生活在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二三线城市居民对奢侈品的认知程度、消费能力也越来越高。未来,奢侈品在中国发展最快的不是北京、上海,而是成都、哈尔滨、大连、重庆、西安、无锡、温州、宁波等二三线城市。高盛投资银行也预测,未来5年,愿意消费奢侈品的中国人口将从4000万上升到1.6亿,二三线城市的人口是奢侈品业的主要支撑。

据业内人士透露,相较于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广告费用、人力支出、运营成本更低,价格竞争的程度也小得多,利润空间反而更高。欧米茄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全球只有20家旗舰店,其中14家在中国,除了香港、北京、上海外,还在鞍山、温州、昆明、大连等城市开设。而江诗丹顿也在宁波开设了旗舰店。在很多奢侈品牌看来,中国一线城市是品牌树立形象的战略要塞,而二线城市则将是深耕市场的制胜关键。

就拿无锡来说,无锡商业大厦Gucci专柜开业当天,新店内摩肩接踵,人潮涌动,单店销售金额令经销商乐得合不拢嘴。LV八佰伴店开业当天,实现销售额近200万元,此后四天的日销售额都高达100多万元。目前,每日稳定销售40多万元。为此,西班牙高档品牌Loewe还特意将普通城市享受不到的成衣定制服务带到无锡。

而宁波的消费能力,从奢侈品巨头们的市场布局也可见一斑。宁波的LV专卖店是浙江首家拥有男女时装和珠宝在内的旗舰店;Dior与Cartier均是该品牌的全系列店;而包括Dunhill在内的许多品牌,所设计出的限量款都会在第一时间于宁波上市。宁波已成为浙江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奢侈品密集度最高的商圈。

有人把2000年称为“休闲元年”,是因为黄金周制度在这一年正式开始实行。从此,3个“黄金周”掀起的假日休闲热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而2010年开始,“五一黄金周”已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原因很简单,休闲已经撑起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半边天,不再需要假日的修饰,快乐生活的理念已真正开始深入人心。

北京青鸟健身中心,这家年费高达00元的高档健身俱乐部如今已经拥有8万多名会员。新建成的国家图书馆每逢节假日都坐满了如痴如醉的阅读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每天要接待读者10万多人,全年到馆读者超过3000万。整个12月到旅行社咨询海南自由行的客户络绎不绝,亚龙湾一线海景酒店更是预订到了春节。10年之间,休闲方式的变迁反映出了正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讲求生活品位,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追求舒畅、惬意的生活。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密切关联。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开发闲暇时间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西方,休闲教育是一门必修课,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说。

有钱、有闲是休闲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在接受日本电视电话采访时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需求。2003年中国已步入这个阶段。与此同时,从实行‘5天工作制’,到推出‘春节’‘五一’‘十一’3个长假,现在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已多达110多天,这意味着城市居民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假。因此可以说,中国已跨入休闲经济时代的门槛。”

2001年,在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中,21%的中国游客将新马泰作为出境游的首选;而10年之后,你可以从上海登上新西兰航空,飞抵奥克兰机场后,再转机飞往大溪地首府帕比堤,重温一条当年著名的法国画家高更走过的路线。大溪地,这个“8”字形的岛屿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不再是好莱坞明星和欧洲王室们的特权之地,它正在成为中国人最新的旅游目的地。就在这里,波利尼西亚人的野性与法国女人的优雅得到了完美结合;向往“在荒蛮乐园终老,在棕榈树间漫步作画”的“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找到了他自己的艺术天堂。

当然,旅游还远不是休闲的全部。“小资”,一个10年前还只属于少数人的专利,如今已成为中国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之上,当今的中国人喜欢去星巴克喝咖啡,带着自己的便携式电脑,在那里一边喝着咖啡,沐浴着从窗外投射进来的温暖的阳光,一边在网上和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聊天,海阔天空。他们也经常光顾雕刻时光,欣赏马尔克斯、卡夫卡或者村上春树的小说,爱看《杯酒人生》《闻香识女人》之类的晦涩电影,外语精通的人则开始追捧纯美式英语的大片。

运动、健身、知识消费如今已占据着城市居民家庭消费的大部分。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对上海、武汉、北京、广州、成都5个城市的消费调查发现,仅北京平均每个人一年用于体育健身的消费达到2888元,在5个城市中名列第一。数字显示:199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3537.6元,用于娱乐、健身、文化教育消费的支出只有312.7元;而到了2010年,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8309.0元,而用于娱乐、健身、文化教育消费的支出已达到1690.0元。

过去10年中国消费沧海桑田的巨变,蕴含了中国消费的未来。可谁能知道,到2020年,中国消费的巨变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