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12035900000044

第44章 通往伟大复兴之路探幽(3)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中美两国难道真的要进入地缘政治对抗的时代?“新冷战”真的要成为如美苏当年一样的宿命吗?对中国来讲,中国无意与美国相争,美国依然是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外部主要决定性因素,决定中国崛起的成本和代价,所以寻求相互合作依然是中国的上策,避免冲突是中策,斗而不破是下策,和美国军事抗争是下下策。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居高临下的美国,在遏制和围堵中国方面却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美国自身实力的不断衰退,二是中美走向全面对抗和战争不可能是美国一方受益而中国一方受损,而是两败俱伤。因而以更理性、务实、睿智看待中美双方制度、观念、价值上的差异,处理分歧和矛盾,化解危机,就显得十分必要,并将这种关系置于全球治理“新均衡”框架中。

“新均衡”的产生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寻求的过程。各方,特别是中美两国,都要站在全球高度上重新审视和界定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国际角色,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双方的共同利益和责任。“新均衡”也既基于两国的双边关系又超越了两国的双边关系,既要彼此尊重对方的国家核心利益,妥善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又要立足于全球,联合和协调其他主要国家将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纳入到这个机制的议程中来。为此,美国应因势利导,转换角色,从独霸、单边转向主导、包容、合作;中国则应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在国际事务中随自身实力的增强进行与之相符合的身份转换,并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所以中美都必须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

全球治理结构的“新均衡”的形成仰赖中美两个大国如何取信于周边和区域内的国家,并同时以一种既利己又能顾他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中美两国的合作、协调和制衡是全球治理“新均衡”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新均衡”的形成和稳定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中美两国是否能够稳定和改善目前正在建立的双边“合作伙伴”关系,并将之提升到全球治理层面的高度来看待。

全球治理结构的“新均衡”也包括世界经济霸权易手的过程。历史上这一过程不乏范例,只是每个时代赋予了不同的易手范式。比如,西班牙曾是16世纪的超级大国,后来力量向法国转移,随之是几代人的战争。接着英国经过多年战争取代法国。20世纪初,德国为挑战英国霸权、日本为在东亚及太平洋建立帝国,这样的过渡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时候看来,历史注定要不停地重蹈覆辙。但历史又是复杂多变的,突出权力转变的暴力、淡化和平的做法,其实是对历史的戏弄和系统性歪曲,事实上,不是每一次权力大转移都是这样的。

19世纪末美国经济超过英国,但两国成为亲密盟友却是后面的事。整个19世纪,美国都将英国视为最危险的敌人,两国最后一次战争是在1812年至1814年。英国在加拿大驻军一直到1870年,后来主动撤走了军队。这次撤军不是因为英国信任美国,而是考虑到美国太强大,英国已无力在北美完胜美国。英国还认为,大量皇家海军驻守北美海域,可能迫使英美展开海军武器竞赛,而长此以往下去,英国必输,于是英国缩减了驻西大西洋的军舰数量。这是正确的战略。嗣后,美国再未入侵加拿大,也没危及英国的关键利益,世界霸主的王冠和平地从英国传到美国,而且两国后来成为坚强的盟友直到今天。现在轮到美国搞清楚如何与远在太平洋彼端的新兴大国——中国打交道了。美国可效仿当年的英国,不要总是试图围堵和遏制中国。美国需要用世世代代的战略眼光看待中美关系,这是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或将以全球经济主要领导者姿态出现的国家,要保持一种战略眼光。美国在亚洲虽然有重要利益,却没有值得与中国不惜一战来保护的利益。在成为世界霸主前,美国就从来都没有遭受过任何外来攻击,未来美国可能失去这一头衔,那仅仅是历史的必然规律,而肯定不是来自中国的威胁。

但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又绝不能以美国的政策为参考坐标,不能因中美关系而牺牲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甚至违背我外交原则。对美国,中国要敢于旗帜鲜明地捍卫国际关系准则,特别是反对动用军事力量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原则,在这方面,中国要敢于“举旗”,不害怕“光荣的孤立”。要强化国家利益意识,特别是强化国家核心利益意识,要有“不怕关系倒退的决心与勇气”,才能震慑住企图冒犯中国利益的美国。要在联合国安理会审议重大涉及中国利益的决议时,敢于投否决票,坚定地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后,对美国,和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关系一样,我们的外交指导思想要从“不惹事”“别出事”到“做事谋势”进行转变,同时,赋予“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以新的内涵。

特别是对美国的战略讹诈,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但中国人民素来不怕鬼、不信邪,无论是当年的抗美援朝,还是抗美援越,历史已经用雄辩的事实作出了有力回答。今天,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美国的企图就一定不可能得逞。

中国梦的愿景

中共“十八大”和美国大选并列“2012年世界最重要事件”;印度媒体则呼吁该国调整视线,关注中国“十八大”……

关注“十八大”,就是关注中国力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在世界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2010年开始,中国稳居世界经济第二位置。全球经济低迷之时,中国对世界的积极作用更加凸显。经济力量之外,中国的政治力量、文化力量,乃至中国的道义力量,同样在深远地影响世界。

关注十八大,就是关注中国声音。中共每次代表大会,都会有新的声音、理念传出,如“科学发展观”“创新社会管理”“又好又快”等。在归纳过去、求解困境上,“十八大”将发出哪些声音?中共党章将如何修改?对于类似钓鱼岛问题、黄岩岛问题,会否给出指导性思想?针对美国的“重返亚太”,中国将有哪些反介入战略,所有这些无不为外媒关注。

关注“十八大”,就是关注中国道路。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中国的探索印证和强化了这一点。中国在走一条古人没走过、外国也没走过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今,中国模式和道路已成一种“显学”。按计划,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10年“尤为关键”。如何实现目标?中国道路如何继续走?“十八大”将给出答案。

关注“十八大”,更重要的是关注中国的未来国运。2012年11月29日,第十八届中央新一届常委在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新一届总书记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回首过去,我们全党的同志要牢记,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我们审视现在,全党同志都要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么我们展望未来呢,全党的同志也必须牢记,把蓝图变成现实,我们还将走很长的路,我们必须为之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对“中国梦”的阐释,触动并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梦”。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激情;有激情才会有事业;有事业才会有未来。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圆了民族独立梦,圆了百年奥运梦,圆了航天航海梦。“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中国梦”里,有期盼也有实干。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

中国梦既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什么内涵,它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这首先需要明确。尽管有关部门还没有规划蓝图,但有两个重要参照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