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华家训2
12042800000037

第37章 庭训格言(2)

治学的学问有三个等级:急切求学的为上等,悠然自得的为中等,茫然不知所措的为最下等。不过茫然不知所措的并不是不向往学习,而是他们的内心还不清楚学习为何物,只要诱掖教导使他们明白,怎么知道茫然无所措的人就不会成为迫切向学的人呢?只有悠闲自在的态度学习的人对学道最为有害,做事马虎守旧,得过且过,一曝十寒,他们到老也是默默无闻,如常人一样。古代圣人专修学业,贵在敢于进取、创新,如商汤的《盘铭》上说:“苟如一日更新,更要日日更新,又要再日更新。”这哪有一点悠闲怠慢的意思呢!孔子说:“有谁能在某一天把他的能力用于仁德呢?”这是深深怜悯那些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的人,冀望他们奋发努力学习的话。学习而且能够每日都有所更新,那么就会出现辉煌光明的景象,即便由于时间匆忙也会使学过的记住不忘,而以前的不良习惯也会逐渐抛弃,学习的势头也趋向循序渐进,此时即便想停止学习也是不可能的,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又必须这样做下去。所以诗人赞美商汤说:“圣人是天天在进步啊。”

只有实践出真知

【原文】

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译文】

古代的儒家学者说过这样的话:“要追究道理不仅仅只有一种方法,而要获取知识只在一个地方。有时在读书上得到,有时在讲论谈辩之间得到,有时在思考上得到,有时在做事、行为上得到。读书上得到的知识虽然多,但在讲论谈辩上得到的更为快捷迅速;思考上得到的知识最为深刻,但在做事、行为上得到的最为实在。”这些话说得实在、恰当,有志于穷究事物根本而获取知识的读书人,理应知道这些话语。

一米一线当思来之不易

【原文】

训曰:赖祖父福荫,天下一统,国泰民安。远方外国商贾渐通,各种皮毛较之向日倍增。记朕少时,贵人所尚者,惟貂,次则狐天马之类,至于银鼠,总未见也。驸马耿聚忠着一银鼠皮褂,众皆环视,以为奇珍。而今银鼠能值几何?即此一节而论,祖父所遗之基,所积之福,岂可易视哉!

【译文】

依仗祖父荫庇,国家统一,国泰民安。远方外国商人来做买卖的与日俱增,各种各样的皮毛流通比以前成倍地增加。记得我小时候,王公贵人中最时尚的,只有貂皮,其次就是各种狐裘,至于银鼠皮,根本就见不到。当时驸马耿聚忠穿了一件银鼠皮褂子,大家都围着看,当做奇珍异宝。但现在银鼠能值几文钱?就这一点而说,祖父所遗留下来的基业,所积下来的福祉,岂能够轻率地对待呢?

尽心尽德才能尽孝

【原文】

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译文】

一个人要尽心尽孝,使当父母的欢心,不在于穿衣、饮食方面对他们的奉养。关键在于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一举一动符合古人所教诲的道理,以此告慰父母而得到父母的欢心,才算得上是真正孝顺的人

熟读《孝经》恪守孝道

【原文】

训曰:《孝经》一书,曲尽人子事亲之道,为万世人伦之极,诚所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经之意,盖深望夫后之儒者身体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风俗。其旨甚远,其功甚宏,学者自当留心诵习,服膺弗失可也。

【译文】

《孝经》这本书,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作为儿子侍奉双亲的道理,是万世伦理的最高准则,真正称得上是天之经纶、地之道义、人民行为的规范。推究当初孔子之所以作这本书的本意,就是深切希望后代的读书人亲身去实践,以辅佐政治教化进而使风俗更为淳朴。它的意义非常深远,它的功效非常博大,读书人应当用心诵读学习,牢记于心,切不可忘记!

体贴君亲忠出至诚

【原文】

训曰: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昔日太皇后驾诣五台,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轿。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不甚安稳,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既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译文】

凡是作为臣子的,的确能尽心体贴国君、父母之心,做什么事情都能出自真诚,那么,没有得不到国君和父母欢心的。先前,我祖母驾幸五台山,因为山路难行,坐车不稳妥,我就命人准备了八抬暖轿。我祖母天性仁慈,考虑到抬轿的侍卫们行走困难,因而要改轿为车。我再三请求,她不答应,不得已,我只能命轿跟随在车后面行走。走了没几里路,我注意到祖母坐在车里不怎么安稳,因而还是恳请她坐轿,祖母说:“我已经换乘车了,不知道轿在哪里,哪能马上就到?”我启奏说:“轿就在后面。”随即就命令把轿抬到祖母跟前。祖母高兴极了,抚摸着我的背,对我称赞不已说:“车、轿都是些小事情,况且是在路途之中,但是你的诚恳之意却是无微不至,这实在是大孝顺。”这是由于事情做得合乎祖母的心愿因而赐下来的欢爱意旨。可见作为臣下、人子者,真心的敬爱,实在的体贴,没有得不到国君、父母的欢心的!

儿孙绝不可好酒贪杯

【原文】

训曰:礼义之心,人皆有之。未有安心为非而逆乎人道者也。若或有之,不过百中一二。然此辈亦有所由起,或有负气而纵者,或有使酒而纵者。夫负气者犹知顾忌,而使酒者竟毫无所畏。此非其人为之而酒为之也。故古之圣王远焉,贤士戒焉。世之好饮者,乐酒无厌,心恒狂乱,遂至形骸颠倒、礼法丧失,其为败德,何可胜言!是故,朕谆谆教饬尔等断不可耽于酒者,正为伤身乱行,莫此为甚也!

【译文】

大多数人都有讲求礼义之心。世间没有存心为非作歹、违背礼义的人,即使有这种人,也只不过一百人中间有一两个而已。然而,这些人弄到如此地步也是事出有因,有的恃其意气,不肯屈于人下而放纵自己;有的酗酒无度,任性狂妄而为所欲为。那恃其意气、不肯屈于人下的人,况且还知道有所顾忌;那种酗酒无度、任性狂妄的人,竟发展到一切都毫无畏惧。这并不是这种人本性生来就是如此,而是放纵狂饮使他变得如此放肆。古代的圣明君王都疏远酒,贤德之士也都戒除酒。世间喜好饮酒的人贪恋酒杯是难以阻挡的,他们的心早被酒弄得迷乱、疯狂,以至于身体东倒西歪,礼仪法度丧失殆尽。酒败坏人的道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难以说尽。因此,我谆谆教导你们断然不可沉湎于酒之中,因为伤害身体、败坏德行的东西,没有比酒更厉害的了。

邪正善恶观眼即知

【原文】

训曰: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此诚然也。看来,人之善恶系于目者甚显,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其视人也常有一种彷徨不定之态,则其人必不正。我朝满洲耆旧,亦甚贱此等人。

【译文】

孟子曾说过:“没有比人的眼睛更能表现一个人的为人的了。眼睛不能掩盖、隐藏一个人内心的邪恶。胸中一团正气则眼睛明亮,胸中不正,那他的眼睛就昏暗不明。”的确是这样的。看来,人的善恶与眼睛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是从眼睛的明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善恶正邪来,从他看人时的犹豫徬徨的神态,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术一定不正。我大清朝中的满洲故老,也都很看不起这种人。

诫儿孙不可回顾斜视

【原文】

训曰: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论语》曰:“车中不内顾。”《礼》曰:“目容端。”所谓内顾,即回顾也。不端,即斜视也。此等处,不但关于德容,亦且有犯忌讳。我朝先辈老人,亦以行走回顾之人为大忌讳,时常言之,以为戒也。

【译文】

一个人在走路、停留、端坐、躺卧的时候,都不能回头看或是斜眼瞧。《论语》里说过:“坐在车子里不回头看。”《礼记》上说:“目光、容貌都要端正。”所谓的内顾,也就是回头看。不端正,也就是斜视。这些地方,不但关系到是否具有符合礼仪的容貌、仪容,而且关系到是否触犯了忌讳。我们清朝先辈老人,也把行走时回头看的人看做是犯了大忌讳。因此我时常提醒你们,要引为鉴戒。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原文】

训曰:大凡贵人皆能久坐。朕自幼年登极以至于今日,与诸臣议论政事,或与文臣讲论书史,即与尔等家庭闲暇谈笑,率皆俨然端正。此皆朕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其信然乎!

【译文】

大概是贵人都能长久地端坐。我从幼年开始登基做皇帝到今天,和各位大臣议论政事,或者是和文臣们讲论文史,即便是和你们在家中闲谈聊天,我一般也是庄重地端坐。这是我从小学习养成的习惯,也是平日注意自身修养而形成的。孔子说过:“自小养成的习性,就像生来如此的一样,长期形成的东西,也会像自然一样适应。”确实是这样啊!

污秽之言勿轻出自口

【原文】

训曰:今外边之无赖小人及太监等,惯詈骂人,且动辄发誓,亦如骂人之语,皆出自口。我等为人上者,断乎不可,或使令之辈有过,小则责之,大则扑之,詈骂之亦奚为?污秽之言轻出自口,所损大矣。尔等切记之!

【译文】

如今世上的无赖小人以及宫中的太监们,习惯于开口骂人,而且还动辄就赌咒发誓,发誓的话也和骂人的脏话一样,流利地从口中说出。我们作为人上之人,绝对不可以像他们那样。即使是下边使唤的人有了过错,小过错就责问、处罚;大过错就鞭打,又何必要臭骂他们!污秽下流的语言虽说一张口就出来,但它的损失将会是很大的。你们一定要谨记啊!

条件不同肠胃各异

【原文】

训曰: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即如父子兄弟间,我好食之物,尔则不欲。尔不欲食之物,我强与汝以食之,岂可乎?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当永戒。由是观之,人自有生以来,肠胃自各有分别处也。

【译文】

在吃东西方面,每个人都应选择那些适合自己身体需要的食物。喜欢吃的东西不能多吃,应适可而止。即使是父子兄弟之间,我喜欢吃的东西,你可能就不喜欢吃。你不喜欢吃的东西,我非得强迫你吃,怎么可以呢?每个人都有不适合吃的东西,知道了以后就应坚决戒绝,永不再吃。由此看来,每个人由于先天条件不同,其肠胃也就各异。

饮水卫生养身之重

【原文】

训曰: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朕所经历多矣,每将各地之水,称其轻重,因知水最佳者,其分两甚重。若遇不得好水之处,即蒸水以取其露烹茶饮之。泽布尊旦巴胡突克图多年以来所用,皆系水蒸之露也。

【译文】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饮食是最关键的。所以食用水更要注意。我去过的地方很多,常常称量各地的水,从而明白最好的水分量最重。要是到了找不到好水的地方,就通过蒸馏,取其蒸馏水煮茶喝。泽布尊旦巴胡实克图多年以来一直食用蒸馏水。得人心者得天下

【原文】

训曰: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在下则人成亲焉。已逸,则必念人之劳;已安,而必思人之苦。万物一体,痌瘝切身,斯为德之盛、仁之至。

【译文】

君子没有他不关爱的。凡是爱人、爱物,都是从内心发出的爱。因此他的感受非常深,他所关爱的对象也非常广。所以当他身居高位的时候,人们都爱戴他;在下,则人们都亲近他。当他自己安闲的时候,一定会想到其他人的辛劳;当他自己安适时,也一定会虑及他人的劳苦。他对天下万物都一视同仁,一切的苦和病,他都感同身受,这就是道德的最高修养,仁爱的最深境界了。

罚不附近赏不遗远

【原文】

训曰:尔等见朕时常所使新满洲数百,勿易视之也。昔者太祖、太宗之时,得东省一二人,即如珍宝爱惜眷养。朕自登极以来,新满洲等各带其佐领或合族来归顺者,太皇太后闻之,向朕曰:“此虽尔祖上所遗之福,亦由尔怀柔远人,教化普遍,方能令此辈倾心归顺也。岂可易视之?”圣祖母因喜极,降是旨也。

【译文】

你们看见我经常派往新满洲的使者有数百人之多,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件事。过去,太祖、太宗在位的时候,能得到东三省来归顺的一两个人,往往视为珍宝,倍加关爱,并给以特别的照顾。自我即位以来,新满洲等地方的首领们纷纷带着他们的佐领官,或者是全族百姓前来归顺我们清朝。太皇太后听说这件事后,对我说:“这虽是你的祖上留下来的福分,但也是由于你安抚边远之人,使德教风化遍及全国,才使这些人诚心诚意前来归顺啊。怎么能够小看这件事呢?”圣祖母因为太兴奋了,所以特意下达了这一圣旨。

乱世中仁者才能真正无敌

【原文】

训曰: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及进兵滇中,吴世璠穷蹙,遣苗人济师以拒我。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遗耶?”夫苗之犷狎,不可以礼义驯束,宜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有内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是可取之。子舆氏不云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宁谓苗异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译文】

我们的部队收复四川时,在保宁击败了逆贼王平藩,俘获三千多苗人,后来把他们都放回去了,并让他们各自回家去。等到我朝军队进军云南中部时,吴世璠走投无路,就只好派人鼓动苗族人支援他的军队,以抗拒我们天朝大军。苗族人不肯顺从,他们说:“天朝曾让我们活命,恩重如山,我们如何能忍心用武力对待他们作为答谢呢?”大家都知道,苗族人生性蛮横,按常理是不能够用义礼来驯服他们的,这就好像天性使他们这样。但是,他们一旦产生感恩和怀念别人好处的感情,就不忍心轻易背叛自己的主人和上级,这样的事,内地读书人、普通百姓一般都很难做到,而苗族人反而做得很好,这是很可取的。孟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用武力征服他人的,他人并不心服,而是怪自己的力量不够;只有用德去感化、征服他人的,才能使人家心悦诚服。”难道说苗族人和常人不一样,不能用德去感化、征服他们吗?

治心关键首当克己

【原文】

顺治元年五月己亥,谕内阁:前任太常寺少卿李棠阶奏条陈时务一折。据称: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请于师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习之渐,并于暇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及《大学衍义》等书,以收格物意诚之效。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