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办团练之初,自身难保,欲谋一个实缺几近七年之久,更不论对属下人员的保举了。咸丰四至七年曾国藩第一次带兵出省作战期间,很少奏保幕僚。他在籍丁艰时期曾为此甚感苦恼,觉得很对不住与自己患难多年的幕友李元度、甘晋等人。咸丰八年(1858)再出领军后,奏保幕僚较前为多,但又常遭议驳,难获批准。咸丰九年,奏保按察使衔候补道员李鸿章升任两淮盐运使,即未获批准。随着渐握实权,门庭广大,尤其是出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后,曾国藩既有地盘又得清廷倚重,奏保候补官职自不待言,即请旨简放实缺,亦无不获准。这一时期,曾国藩奏保人数之多,官职之高,都是空前的。此时,清政府对曾国藩等人的奏请几乎有求必应,以至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四年的五年之中,曾为曾国藩幕僚的五位道员皆被破格重用,分别超擢为江西、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巡抚。李鸿章、沈葆桢、左宗棠三人,论资格都不够,沈、李是由道员直升巡抚,是军兴以来超升中极为少有的例子。左宗棠论出身只是个举人。三人任封疆大吏前,多属幕僚之类。恽世临半年两迁而至,郭嵩秦、李瀚章则二年之中连升三级,由道员位至巡抚。同治三年六月湘军攻占天京之后,清政府开始对地方督抚的权力略加限制。吏部颁布新章规定,凡各省保荐人员,寻常劳绩概不准超级保升及留省补用,对粮台保案挑剔尤甚,使曾国藩不得不变换手法,免遭部议。其后曾国藩奏保幕僚,多以整顿吏治、荐举人才为词。尤其北上与捻军作战和移督直隶前后,都曾奏保大批幕僚升任实缺。
曾国藩奏保幕僚,按奏保方式可分为直接奏保、委托奏保和交互奏保三种。直接奏保即由其本人具折出奏。这种办法最为便捷,在受保幕僚中所占比例最大,但有时却不大方便。例如刘蓉和郭嵩焘二人,追随最久,功劳亦大,才能足任方面,曾国藩早想让他们升任高位。而碍于儿女姻亲,例应回避,不能由自己出奏,只好托人代办。第一次曾国藩打算将刘蓉送到湖北由胡林翼保奏,因故没有办成。其后骆秉章入川奏请携左宗棠同行,曾国藩留左而荐刘,终于达到目的,使刘蓉二年之中连升四级,由候补知府跃居陕西巡抚之位。郭嵩焘则先由李鸿章保为两淮盐运使,再托两广总督毛鸿宾奏保广东巡抚。有时是因事暂离,奏保不便,也托人代办。如同治四年曾国藩北上剿捻时,只带部分秘书人员随行,便将留在两江总督衙门中的幕僚一一托付给署理江督李鸿章,要他予以奏保。交互奏保亦是遇有某些不便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例如,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后,欲整顿皖北吏治,又怕受到直接管辖这一地区的安徽巡抚翁同书的阻挠,便致函对翁有恩的湖北巡抚胡林翼,要求安徽与湖北间各举数员,交互奏保,庶几”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翁碍着胡的面子,不便拒绝,遂使曾如愿以偿。
幕僚追随幕主,出谋划策,出生入死,曾国藩自然酬以实惠,这也是赵烈文所说的”集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的意思。曾国藩奏保幕僚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确实为他干事,不怕艰难,不讲条件,否则,他是不肯保举的。刘瀚清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刘是江苏武进人,原是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幕僚,负责草拟奏稿,很受胡的器重。咸丰七年(1857)四月,太平军席卷苏、常,胡林翼病情日危,刘瀚清身当幕主及形势危殆之时,辞归乡里,引起胡、曾的不满。胡林翼于同年六月奏保十六人,刘瀚清不在其列。同治元年(1862),刘瀚清进入曾国藩幕府,以后又随曾北上镇压捻军。但移督直隶时,刘又迟疑不肯随行。在曾国藩的眼里,刘是不能任艰巨的人,因此虽敬其有才,但也不保举。刘后任上海预备学校校长,负责培训赴美留学生。此外,还有三种人曾国藩不愿保奏,一是才高德薄名声不佳之人,一是才德平平迁升太快之人,一是个人不愿出仕之人。第一种人如周腾虎、金安清等,往往一入保案,即遭弹劾,心欲爱之,实却害之。周腾虎刚受到奏保,即遭连章弹劾,遂致抑郁而死,使曾国藩大为伤感。他在日记中写道:”老年一膺荐犊,遽被参劾,抑郁潦倒以死。悠悠毁誉,竟足杀人,良可怜伤“.曾国藩以后接受教训,对屡遭弹劾、名声极坏的金安清在幕中为他出力效命之时,力排众议,坚持只用其策,不用其人,并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解释说:”今若多采其言,率用其人,则弹章严旨立时交至,无益于我,反损于渠,余拟自买米外,不复录用。“第二种人如恽世临、郭嵩焘等,皆经曾国藩直接间接地奏保,于二年之内连升三级,由道员超擢巡抚,复因名声不佳,升迁太快而被劾降调。曾国藩亦从此接受教训,待同治四年九月清政府欲令丁日昌署理江苏巡抚而征询曾国藩的意见时,曾国藩即直抒己见,并提出自己的理由:”丁日昌以江西知县,因案革职,三年之内开复原官,荐保府道,擢任两淮运司,虽称熟悉夷务,而资格太浅,物望未浮。洋人变诈多端,非勋名素著之大臣,不足以蕺其诡谋而慑其骄气。该员实难胜此重任,“结果,清政府接受了曾国藩的意见,随即撤消此议。至于第三种人,本人不愿出仕或不愿受人恩德,受保之后本人不以为恩,反成仇隙,说来颇令曾国藩伤心。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谈到奏保之难时说:”近世保人亦有多少为难之处,有保之而旁人不以为然反累斯人者,有保之而本人不以为德反成仇隙者。余阅世已深,即荐贤亦多顾忌,非昔厚而今薄也“.
除了荐举人才,曾国藩还经常为阵亡将士举办隆重的祭奠仪式,以鼓励将士赴汤蹈火,舍生忘死。
塔齐布的生荣死哀就很能说明曾国藩的这个用人之道。塔齐布原是湖南提督鲍起豹属下的一名守备。当时曾国藩为帮办团练大臣,每月总要调官兵与湘勇会操。曾国藩发现塔齐布忠勇奋发,习苦耐劳,深得兵心,反遭副将清德所忌和提督鲍起豹的羞辱。因此,专折上奏。弹劾清德,同时举荐塔齐布”忠勇可大用“.在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连续保奏他为游击将军、参将、副将、直至取代鲍起豹而任提督,成为湘军前期的一名主要将领。塔齐布任提督时,”受印日,士民聚以观,叹诧国藩为知人“.塔齐布也知恩图报,尽心尽力为曾国藩打赢了几场大仗,尤其是在关系到湘军存亡的湘潭岳州两仗,塔齐布更是立下汗马功劳。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塔齐布因久攻九江不下,呕血而亡。曾国藩为之黯然神伤,夜不成寐。第二天,就率领高级将领和幕僚离开老营抵九江营地,向塔灵沉痛追悼。接着,派人护送灵柩至南昌公祭,然后送回原籍安葬。曾国藩上奏朝廷,详细奏述塔齐布在湘军创建中的功勋及诸多成绩,并请在长沙建专祠。曾国藩还亲自为”塔公祠“撰写楹联:”大勇却慈祥,论古略同曹武惠;至诚相许与,有彰曾荐郭汾阳“.曾国藩对塔齐布的功勋如此称颂褒奖,对其后事料理得如此周到妥贴。使湘军将官十分感动。
9.幕府招贤士,虚心纳百言
曾国藩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且在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他的幕府人才”极一时之盛“,而他也确能虚心听取幕僚的意见。容闳回忆说:”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者,不下二百人。……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薛福成把这些人才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是为曾国藩”治军事、涉危难、遇事赞划者“,这有李鸿章、郭嵩焘、刘蓉、李元度、何应祺、郭山昆焘、邓辅纶、李鸿裔、钱应溥、陈鼐、许振、向师埭、黎庶昌、吴汝纶等。第二类是以他事从曾国藩”邂逅入幕,或骤至大用,或甫入旋出,散之四方者“,这有左宗棠、彭玉麟、李云麟、罗萱、李鹤章、李瀚章、陈兰彬、李榕、王定安、陈士杰等。第三类是”以宿学客戎幕,从容讽议,往来不常,或招致书局,并不责以公事者“,这有吴敏树、吴嘉宾、张裕钊、俞樾、罗汝怀、夏燮、王运、曹耀湘、赵烈文、钱泰吉、方宗诚、李善兰、汪士铎、华衡芳、徐寿、戴望等。第四类是”凡刑名、钱谷、盐法、河工及中外通商诸大端或以专家成名,下逮一艺一能,各效所长者“,这有冯俊光、程国熙、陈文坦、洪汝奎、刘世墀、何源、李士芬木等。薛福成仅录了八十三人,不能代表幕府实况,实际上幕僚达四百人以上。重要的如年轻的工程技术专家徐建寅,为曾国藩筹办军械工业组织并带领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出国的容闳,以及薛福成本人都未包括在内。这些幕府人物不少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有的在后来卓有成就。如李善兰、华衡芳、徐寿是当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俞樾、戴望是著名的经学家。左宗棠是杰出的军事家,后来在捍卫领土完整、维护民族统一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郭嵩焘后来则成为中国首任驻外公使。薛福成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郭氏与薛氏都是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我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