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捏脊疗法治百病
12164300000012

第12章 儿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2)

第5章 儿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2)

2王某,男,1岁,大便溏泻,每日10次以上,其母诉小儿逐渐消瘦,经某医院治疗17天,效果不佳,前来就诊。经用基本手法加脾虚型手法捏脊1次,显著好转,大便1日为5次;第2次捏后大便减为1日1次,巩固疗效1次,痊愈。半个月后随访,患儿安康(周子轩浅述捏脊治疗婴儿泄泻按摩与导引,1990;2,16)。

【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饮食时间,以4小时1次为宜,适量进食米粥或米汤,病情严重者应禁食12小时左右;若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补充。

三、呕吐

呕吐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可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见于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多种疾病。其可以为单一的症状,也可以是多种危重疾病的复杂症状之一。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以食物从食管或胃中涌出为其主症。外感犯胃、内伤饮食、蛔虫侵扰或跌仆惊吓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呕吐。

【病因病机】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水谷,以和降为顺。①乳食伤胃:若饮食不节,胃纳失司,食物停滞难以消化,郁久化热蕴于胃肠,阳明胃气不能下行,其气上逆而致呕吐;②脾胃虚弱,若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均可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而见呕吐;③跌仆惊恐:小儿为稚阳之体,脏腑娇嫩,神气怯弱,若突然受到惊吓,也可扰乱脾胃功能而致胃气上逆发生呕吐;④蛔虫客内:若小儿腹内有寄生虫,当胃热或胃寒时,令虫不安,扰乱胃中,胃失和降,气逆上冲亦可致呕吐。

【临床表现】

1伤食呕吐呕吐酸腐,口中臭秽,胸闷厌食,腹胀腹痛,大便酸臭,或溏或秘,有时发热,小便色黄;舌苔厚腻,脉象滑实,指纹色紫。

2胃寒呕吐食久方吐,时作时止,吐物无酸味,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迟,指纹色淡等。

3胃热呕吐食入即吐,吐物酸臭,身热烦渴,烦躁不安,唇红舌干,大便秽臭,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4虫吐腹痛时作时止,面黄或白,呕吐清涎,口吐蛔虫,身体一般或消瘦,嗜食异物,夜眠咬牙。

5惊恐呕吐心烦不宁,睡卧不安或惊醒哭闹,面色青白,口吐清涎,身有微热;脉象弦数,指纹青紫。

【治疗方法】

1伤食呕吐

(1)治则: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2)手法:常规捏脊手法6~8遍,重提脾俞、胃俞。可以配合揉中脘穴,分腹阴阳,补脾经等小儿推拿手法。

2胃寒呕吐

(1)治则: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2)手法:常规捏脊手法6~8遍,重提脾俞、胃俞、大椎穴。或配合横纹推向板门,推三关,补脾经等小儿推拿手法。

3胃热呕吐

(1)治则: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2)手法:常规捏脊手法3~5遍,重提心俞、脾俞、大椎穴。可配合清脾胃,清大肠横纹推向板门等小儿推拿手法。

4虫吐

(1)治则:健脾和胃、安蛔排虫。

(2)手法:常规捏脊手法3~5遍,重提脾俞、胃俞穴。本病应以治虫为主,口服驱虫药排虫,捏脊为辅助疗法。

5惊恐呕吐

(1)治则:镇惊安神,降逆和胃。

(2)手法:常规捏脊手法6~8遍,重提肝俞、胃俞穴。可配合清肝经、清心经、揉百会穴等小儿推拿手法。

【治验集锦】

1单杰、王晓莉报道:捏脊治疗小儿呕吐59例,均获痊愈。双手示(食)指分别轻提捏住脊柱皮肤,从长强至大椎穴,治疗6次,最后1次每捏2次提1次,使皮肤潮红。然后以双拇指指腹顺逆时针各揉脾俞、胃俞400次,每日1次。59例中48例经治疗1~3次即获痊愈,4例治疗4次;5例治疗5次:2例治疗7次后均获痊愈,平均捏脊治疗28次,随访1周患儿均正常。

2李江报道:捏脊治疗小儿呕吐98例,均获痊愈。从长强捏至大椎10遍,然后揉脾俞12分钟,每日1次。经治疗1~3次治愈94例,4次治愈2例,2例经6次治愈。平均每例接受治疗21次。

【典型病例】

1王某,男,1岁。1996年1月11日上午初诊,患儿因进食不当出现呕吐2个月余,呕吐物为母乳或痰涎,1日6~7次,曾服中、西药效果均不理想。初诊时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无华,食入即吐或食入1~2小时吐出。检查:舌淡红,苔白,指纹淡滞。诊断:呕吐(脾胃虚寒)。治疗施以捏脊手法并嘱停用一切药物,并4小时哺乳1次。次日复诊诉呕吐2次。第3天复诊诉呕吐1次,继续治疗5天后恢复正常,呕吐消失,胃纳增加。又巩固治疗3次,随诊5个月,呕吐未发,进食正常(单杰,王晓莉捏脊治疗小儿呕吐59例按摩与导引,1998;10:34)。

2李某某,女,2个月。出生后10天即吐乳,以后逐渐加剧,每天吐5~10次不等,一直用中西医治疗。中医谓之“胃气弱”,西医谓之“先天性幽门梗阻”,治疗皆无效。查患儿消瘦,失水貌,哭声细弱,舌质淡,指纹淡滞,证属脾胃虚损伴津液耗失,给予常规捏脊法,每天2次,并静脉滴注少量糖盐水。5天后无失水征,呕吐减轻,即停止输液,继用纯捏脊法至第12天,呕吐消失,3个月后随访,呕吐未复发,发育正常(林少仁“捏脊法”临床应用举例按摩与导引,1990;4:26)。

【注意事项】

确定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患儿应尽快手术治疗;调节饮食。

四、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缺乏,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属现代医学中消化功能紊乱症的一种。本病以1~6岁多见。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病机牵涉脾、胃、肝三个脏腑的病变。

1脾失健运脾主运化,脾不和则食化不行,厌食乃脾之病变。若脾先天不足;大病久病后脾阳不振;思虑伤脾,小儿情志病虽然不多,但由于入托或迁徙思念亲人等亦可致纳食减少。

2胃阴不足,胃气虚弱胃主纳谷,饮食不节可致胃发生病变,导致胃纳不佳,不思饮食。由于食滞寒遏,食痰互结,阻于胃中,形成胃腑病变;或因为胃阴不足或胃气虚弱、受纳不行,而表现为食少或不欲食。

3肝失条达土得木而达,脾胃运化有赖于肝木的疏泄,小儿脏腑娇嫩,更加娇养,使小儿刚愎任性,稍有不遂则哭吵不已,久则肝木失疏,横逆犯胃,由气郁之不食转化成肝胃不和之厌食。

【临床表现】

1脾失运化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不思饮食,大便溏稀,夜寐欠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尚有力,指纹淡。

2胃阴不足,胃气虚弱形体消瘦,面黄无华,食少或不欲食,食入则腹胀,少寐,肤槁少润,口干喜饮,大便多干结;舌红或舌淡红,少苔,脉细沉,指纹淡滞。

3肝失条达心烦易躁,食少或厌食,面黄无华,青筋暴露,腹胀腹痛,时有便溏;舌暗红苔薄,脉弦紧,指纹青。

【治疗方法】

1脾失健运

(1)治则:健脾和胃。

(2)手法:常规捏脊手法从大椎至长强来回捏拿6~8遍,手法先柔缓,逐步加快捏拿速度,捏完后重按脾俞3~5分钟。

2胃阴不足,胃气虚弱

(1)治则:养阴益气,健胃消食。

(2)手法:捏脊手法同脾失健运型,捏完1遍后重按脾俞、胃俞穴,可配合揉天枢、揉中脘穴、补脾经、推三关等小儿推拿手法。

3肝失条达

(1)治则:疏肝和胃。

(2)手法:常规捏脊手法在大椎和长强之间来回捏拿6~8遍,每捏至肝俞穴时以重手法提拉三五下,捏完1遍后重按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穴,并从命门穴向左右肾俞穴推捏各1次。

【治验集锦】

1 李伟、黄艳红报道:捏脊法治疗小儿厌食症109 例,疗效满意。方法:双手拇示二指将患儿背部下方长强穴处皮肤捏起, 沿背部脊柱两旁, 一边拿, 一边捏, 一边向前捻推,一直向上捏拿至大椎穴为1遍, 如此反复3~ 5 遍, 最后1遍时, 每捏拿5 次将皮肤略提一下, 最后再在双肾俞穴以双拇指揉按3~ 5分钟。每天早晨空腹施治, 治疗半小时再进食。每日1 次, 连治7 天为1 个疗程。依疗效可治疗1 ~ 2 个疗程。109 例中, 87 例治疗1个疗程, 22 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愈98 例, 有效11 例, 总有效率为100%(李伟、黄艳红捏脊法治疗小儿厌食症109 例国医论坛,2002;7 :35)。

2杨蓉、刘晓辉等报道:捏脊治疗配合耳穴压籽小儿厌食症120例,疗效较好。方法:医者将两手掌心向下, 示指紧贴患儿骶部两行, 沿膀胱经循行路线,用两拇指由腰骶部将肌肉向上翻, 至大椎穴两侧。如法反复7 遍, 每次捏至脾俞、胃俞穴, 将该处的肌肉连续上提3 下。每日治疗1 次, 6 次为1个疗程。双侧脾、胃、肝、肾、交感、皮质下等耳穴交替压王不留行籽, 每3 天轮换1 次。120 例经治疗后, 治愈82 例, 好转31 例, 无效7 例, 总有效率94 1%。治愈者中最短者经1 个疗程治疗, 最长经5 个疗程治疗可获愈(杨蓉、刘晓辉,等捏脊治疗配合耳穴压籽小儿厌食症120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1:8)。

3田岑娣等报道:用捏脊配合点穴法治疗小儿厌食症140例,疗效较好。方法:捏脊,从长强至大椎穴,将皮下脂肪捏起,随捏随推随搓,自第2遍起每捏至肾俞、脾俞、胃俞部位,用重手法提拉,可听到“啪嗒”的清脆声响,连捏6次,然后再从命门向双肾俞方向推捏数次。经治疗显效59例,占423%;好转67例,占48%;无效14例,占97%(田岑娣,等点穴配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140例中国针灸,1991;4:15)。

【典型病例】

柴某,男,5岁。1989年9月就诊,患儿自幼胃纳欠佳,3个月前患猩红热,病愈后食欲下降,每日食量不足120克,口渴喜饮,便干成球,形体消瘦,身高105厘米,面色萎黄,体重15千克,发枯成束;舌红苔有花剥,发锌含量95微克/克,木糖排泄率为7320%,血红蛋白为983克/升。经用捏脊疗法配合点穴法治疗后,每日进食200克,大便成形,面色红润,发有光泽,体重增至1811千克,发锌含量112微克/克,木糖排泄率为1812%,血红蛋白为1199克/升。病痊愈,随访正常(田岑娣,等点穴配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140例中国针灸,1991;4:15)

【注意事项】

伴发热者不宜用捏脊法。或仅同小儿推拿中清的手法配合。捏脊时手法宜轻徐,稍用力而不猛;宜在空腹或进食2小时以后进行;治疗期间忌食肥甘厚味及零食。

五、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排大便坚涩不畅难以排出的一种病证。《内经》称为“后下利”、“大便难”《伤寒论》、《金匮要略》称为“脾约”、“闭”、“阴结”、“阳结”。本病可单独存在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病因病机】

便秘分实秘和虚秘两种。实秘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味,以致食物停结,积热肠胃,气滞不行;或于热病后耗伤津液,导致肠道燥热,津液失于输布而不能下润,燥结肠道,传导失司,于是大便秘结,难于排出。虚秘多因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若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体虚,气血亏损,运化无能,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大肠无津,失于滋润,以致大便排出困难。

【临床表现】

1实秘大便干结成硬块状,三五日排便1次,排出困难,甚至秘结不通,腹胀不适或兼呕吐,口臭唇疱面赤身热,口臭唇亦干裂,口干渴欲饮冷水,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喜冷恶热,腹痛拒按,胸胁痞满,纳食减少,小便黄赤;舌苔厚腻或燥,脉数有力,指纹色紫滞。

2虚秘大便不畅通,二三天排便1次,时有嗳气,腹内膨胀,时有便意,大便不硬、努挣乏力,腹痛喜温喜按,面色白无华,形瘦乏力,神疲气祛,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象沉细涩,指纹色淡。

【治疗方法】

1实秘

(1)治则:顺气行滞,清热通便。

(2)手法:常规捏脊手法6~8遍,重提胃俞、大肠俞、大椎穴。配合清大肠、退六腑、摩腹、按揉足三里穴等小儿推拿手法。

2虚秘

(1)治则:益气养血,滋阴润燥。

(2)手法:常规捏脊手法6~8遍,重提脾俞、大肠俞。配合补脾经、清大肠、推三关,揉肾俞、按揉足三里穴等小儿推拿手法。

【注意事项】

纠正偏食和吃零食习惯;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饮食以稀软易消化食物为主,不宜吃油、煎、炙煿之品。

六、脱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