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捏脊疗法的基础理论 (1)
一、解 剖 基 础
捏脊疗法的施术部位在脊背,捏脊疗法的解剖基础就是脊柱区的解剖。脊柱区的解剖包括脊柱及其周围的软组织,自上而下可分为项部、背部、腰部和骶尾部。项部上方以上项线与颅顶分界,两侧以斜方肌前缘与颈部分界。背部和腰部以腋后线及其向下的延长线与身体腹面的胸部、腹部分界,腰部的上界为第12肋,下界为髂嵴。骶尾部以髂后上棘与尾骨尖的连线与臀部分界。尾骨下端为脊柱区的终末部。
(一)肌肉
脊柱区皮肤和浅、深筋膜的特点以及背浅部的肌肉,项背部浅层、肩胛区和三角肌区项部规范名称:(颈后区)上方以上项线与头部分界;前方以斜方肌前缘与颈部分界;腰背部外侧缘为腋后线的延线;第12肋为腰部与背部的分界。
本区重要的体表标志有枕外隆突,第6颈椎以下各椎骨的棘突,以及其他常用作定位的标志;在直立两上肢垂于体侧时,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通过第3胸椎棘突;两侧肩胛下角连线,横过第7胸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经过第4腰椎棘突。
1皮肤和浅筋膜项背部皮肤较厚,浅筋膜致密,并有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腰部的浅筋膜可以分为两层,其间有丰富的脂肪组织。
项部的皮神经主要由枕大神经和第3枕神经分布。枕大神经是第2颈神经后支的皮支,较粗大,在上项线高度穿斜方肌及深筋膜浅出,分支分布于枕部皮肤,第3枕神经是第3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于项部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肤。
背部的皮神经为胸神经后支的皮支,上半部者在靠近正中线的两侧穿出斜方肌至皮下,下半部则在距正中线4~5厘米处穿出。部分皮神经来自第1~3腰神经后支,它们从骶棘肌外侧缘穿出深筋膜,除分支布于腰部外,主支越过髂嵴,分布于臀上部皮肤,叫做臀上皮神经。与上述皮神经伴行尚有细小的动脉支,它们是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
2深筋膜
(1)项部深筋膜:项部深筋膜包绕项部的浅层肌和深层肌,与颈部深筋膜相续。
(2)腰背部深筋膜:腰背部深筋膜叫胸腰筋膜,可分为三层。浅层最厚,位于骶棘肌的表面,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深面,向上与项部深筋膜相续,向下附于髂嵴和骶骨背面;中层位于骶棘肌深面,即骶棘肌与腰方肌之间,在骶棘肌外侧缘处,与浅层愈合,共同形成包绕骶棘肌的筋膜鞘,同时为背阔肌和腹内斜肌、腹横肌腱提供了广阔的起点;深层较薄弱,覆于腰方肌的前面,叫做腰方肌筋膜,属于腹内筋膜的一部分。
3项背部肌项背部肌可分为三类:一类为背部上肢肌,起于项背部,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参与上肢的运动,当上肢固定时,则可运动躯干;另一类为背部肋骨肌,起于背部,止于肋骨,参与呼吸运动;第三类为项背部固有肌。这三类肌肉的位置也依次由浅向深:即第一层为背部上肢肌的斜方肌(上)和背阔肌(下);第二层为在项部的头颈夹肌和属于背部上肢肌的提肩胛肌和菱形肌,在背部为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属于背部肋骨肌;第三层为背部固有肌——骶棘肌;第四层是项部位于寰椎、枢椎和枕骨之间的椎枕肌,为运动寰枕、寰枢关节的肌肉,腰部肌肉之间存在着一些较薄弱的区域,在临床上具有实际意义。
4脊柱区的肌肉脊柱区的肌肉由浅入深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为斜方肌和背阔肌;第二层在项部有夹肌和肩胛提肌,在背部有菱形肌和上、下后锯肌;第三层为竖脊肌和横突棘肌;第四层包括项部的椎枕肌群和腰背部深层的一些小肌。
(1)夹肌:夹肌起自项韧带下部和上位胸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方,分为二部:头夹肌在胸锁乳突肌上端的深面,止于乳突下部和上项线的外侧部;颈夹肌在头夹肌的外侧和下方,止于上位三个椎的横突。一侧夹肌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双侧收缩使头颈后仰。二肌均由第2~5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
(2)上、下后锯肌:上后锯肌菱形肌深面,起于项韧带下部、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下方,止于第2~5肋骨肋角的外侧面,作用为上提肋骨以助吸气。下后锯肌位于背阔肌中部的深面,借腱膜起自下位两个胸椎棘突及上位两个腰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方,止于下4肋骨肋角外面,作用是下拉肋骨向后,并固定肋骨,协助膈的吸气运动。以上二肌均受肋间神经支配。
(3)竖脊肌:竖脊肌为脊柱后方的长肌,下起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填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内。它以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为三部:外侧为髂肋肌,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止于横突及其附近肋骨;内侧为棘肌,止于棘突。各肌还有一系列副起点发出的小肌束参与:髂肋肌的小肌束起于髂嵴、肋角和颈椎横突;最长肌的小肌束起于骶骨、肋角和全部横突;棘肌的小肌束起于胸椎和颈椎的棘突。竖脊肌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后伸,是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重要结构,故又名竖躯干肌。一侧竖脊肌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竖脊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
(4)横突棘肌:横突棘肌由多个斜肌束组成,排列于由骶骨至枕骨的整个脊柱的背面,为竖脊肌所掩盖。肌束起自下位椎骨的横突,斜向内上方,跨越1~6个椎骨不等,止于棘突。由浅而深可分为三层:浅层为半棘肌,肌纤维较长而直,斜跨4~6个椎骨,位于背部和项部,其中头半棘肌向上附着于枕骨上项线以下的骨面;中层为多裂肌,肌纤维短而略斜,斜跨2~4个椎骨,深层为回旋肌,肌纤维最短,只斜跨一个椎骨。两侧横突棘肌收缩,可使躯干后伸,单侧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并转向对侧。横突棘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
(5)椎枕肌群:椎枕肌群位于枕骨的下方,寰、枢椎的后方,头半棘肌的深面,作用于寰枕及寰枢关节,包括头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4肌。头后大直肌呈三角形,起自枢椎棘突,止于下项线的外侧部。头后小直肌亦呈三角形,较小,居内侧,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下项线内侧部。两肌作用相同,一侧收缩头转向对侧,两肌收缩使头后仰。头上斜肌起自寰椎横突,斜向内上方,止于枕骨下项线上方的骨面,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对侧并向同侧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后仰。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于寰椎横突。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并屈,两侧收缩使头后仰。椎枕肌受枕下神经(第1颈神经后支)支配。
(6)深层短肌:在腰背部深层有一些短小的肌,它们位于邻位椎骨之间。在相邻的棘突之间有棘突间肌,成对,以颈部最明显。在相邻的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颈部和腰部比较发达。此外,在横突和肋骨之间有肋提肌,仅位于背部,上8对较短为肋短提肌,下4对较长,跨过1肋,为肋长提肌,其作用为上提肋骨以助吸气。均受脊神经后支支配。
(二)脊柱区的神经和血管
1脊神经后支脊柱区的神经支配来自31对脊神经的后支。各脊神经后支均较前支细小,出椎间孔后,在相邻横突之间再分为内、外侧支,支配该区的皮肤和肌肉。多数脊神经后支在分布上呈较明显的节段性。需要一提的是:第1颈神经的后支又称为枕下神经,由寰椎后弓上穿出,分支支配椎枕肌和头半棘肌。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又称为枕大神经,行程中跨越枕下三角,在枕外隆凸稍外侧穿过斜方肌起点和深筋膜,与枕动脉伴行,分布于枕部皮肤。
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除支配竖脊肌外,其皮支在竖脊肌外缘穿背阔肌腱膜,向下跨越髂嵴后部达臀上部皮下,又称为臀上皮神经。上4对骶神经后支出骶后孔,第5骶神经神经后支出骶管裂孔。其中上3对骶神经外侧支构成臀中皮神经,分布于臀中部皮肤。
各脊神经后支的行程与椎间关节关系密切,且皆行于背部深肌的肌纤维或腱纤维之间。临床上常见因横突或关节突肥大,背部深肌劳损、撕裂、肌纤维、腱纤维或韧带的肿胀出血等原因使后支受压,张力增加,导致腰背痛。
2脊柱区的血管项部深层的动脉有枕动脉、颈深动脉、颈横动脉和椎动脉等。枕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在项部行于夹肌深面,于上项线外侧穿斜方肌止点,伴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颈深动脉为锁骨下动脉肋颈干的分支,在项部于头半棘肌深面上行,与枕动脉的降支吻合。颈横动脉是甲状颈干的分支之一,在斜方肌的深面分为升、降二支,营养项、背部的一些肌肉。椎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其全程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由起始部至穿第6颈椎横突孔以前,见于颈部;第二段穿经第6颈椎横突孔至第2颈椎横突孔,有椎静脉丛伴行并包绕,其内侧邻颈椎椎体,后方有颈神经根跨过。老年人此段常出现纡曲,可因椎骨骨质增生而受压,影响基底动脉的供血量;第三段位于枕下三角内,此段椎动脉自穿出枢椎横突孔起始,继穿寰椎横突孔,行经寰椎后弓上方,转向内侧,至穿寰枕后膜入颅而终;第四段行于颅内。椎动脉在入颅腔之前发出肌支至项、颈部肌肉。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后支供应腰背部诸肌和皮肤。静脉基本上与相应动脉伴行。
(三)椎管及其内容物
椎管由24个游离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构成,上接枕骨大孔,通向颅腔;下达骶管裂孔。内容物为脊髓、脊神经根以及脊髓周围的血管和被膜。
1脊髓与脊神经根脊髓为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为一前后稍扁的圆柱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脑干的延髓连续,下端在成人平对第1腰椎体下缘,形成脊髓圆锥。从圆锥的尖端向下延伸,形成一条纤维组织的细丝,叫终丝。终丝在第2骶椎处穿过硬脊膜囊,继续向下终止在尾骨背面的骨膜。
脊髓各段的直径并不均匀。全长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支配上肢和下肢的神经在这两个膨大处出入。脊髓表面有脊神经根的根丝附着。前外侧沟有前根根丝,为运动纤维;后外侧沟有后根根丝,为感觉纤维。前、后根在椎间孔处会合成脊神经出椎管,后根上有一膨大为脊神经节。腰骶部脊神经根在椎管内先向下行,围绕终丝构成马尾,然后再从相应椎骨下方的椎间孔或骶孔出椎管。
2脊髓的被膜脊髓的表面有三层被膜,对脊髓起着营养、支持和保护作用。最外面一层为硬脊膜,向上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与颅部硬脑膜相续,向下达第2骶椎,形成硬膜囊。再向尾侧硬膜包绕终丝表面,向下附着于尾骨背面。硬脊膜与椎骨骨膜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腔,其中充满富于脂肪的疏松结缔组织,椎内静脉丛位于此腔内。腔内常为负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