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妇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1)
一、痛经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或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乳房胀痛等症,并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者,称为“痛经”。痛经病主要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本病患者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及未生育过之女性。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等原因,致胞中气血运行不畅,因为经水为血所化,血随气行,气充血流,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自无疼痛之患。若气血运行不畅,则经行失常,瘀滞不通,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将本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妇科检查无异常者,多由精神因素所致;继发性痛经是由于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如盆腔炎症、肿瘤,或子宫本身发育异常,经血流出不畅,引起痛经;或子宫内膜整块脱落,引起子宫痉挛性收缩而致痛经;另外还有内分泌的作用引起前列腺素F2α分泌过多,导致子宫痉挛性收缩而产生痛经。
【临床表现】
1气血虚弱症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伴气血两虚脉证。
2肝肾亏损症见经后小腹隐痛,经来色淡量少,伴肝肾两亏脉证。
3寒湿凝滞症见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甚则牵及腰脊疼痛,得热则舒,经行后期量少,色黯有血块,伴寒湿内盛脉证。
4气滞血瘀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行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黯有凝块,或呈腐肉片样物,块下则疼痛减轻,并伴气滞血瘀脉证。
【治疗方法】
1治则通调气血,通经止痛。
2治法术者用两拇指侧顶住患者背部尾骶部位的皮肤, 再用双手将皮肤轻柔缓慢地交替捻动向前,每捏3下再将脊背皮提1下, 一直沿着脊柱捏拿至颈部, 然后用两拇指指腹顺脊柱两侧约二横指处向下按至原位,治疗3~ 5 遍。术者将食指屈曲, 用食指中节内侧顶住患者脊柱尾骶部皮肤, 双手交替捻动, 顺以上的路线向前推。按捏背部的肾俞、命门、八髎穴, 配以按拿足太阴脾经的血海穴。气滞血瘀者加按揉提拿肝俞、膈俞穴;寒湿凝滞加按揉提拿督俞、脾俞穴;气血虚弱和肝肾亏虚者加按揉提拿脾俞、肺俞、胃俞穴,再揉足三里等穴。
【治验集锦】
1相鲁闽、刘添秀报道:捏脊治疗经行腹痛,效果良好。方法:术者用两拇指侧顶住患者背部尾骶部位的皮肤, 再用双手将皮肤轻柔缓慢地交替捻动向前,每捏3 下再将脊背皮提1 下, 一直沿着脊柱捏拿至颈部, 然后用两拇指脂腹顺脊柱两侧约二横指处向下按至原位, 此为1遍。一次治疗3~ 5 遍。术者将示指屈曲, 用食指中节内侧顶住患者脊柱尾骶部皮肤, 双手交替捻动, 顺以上的路线向前推。在以上手法的基础上, 按捏背部的肾俞、命门、八髎穴, 配以按拿足太阴脾经的血海穴。效果良好(相鲁闽,刘添秀捏脊治疗经行腹痛中国民间疗法,2001;5 :38)。
2陈长武等报道:用捏脊法治疗痛经38例,效果显著。方法:患者俯卧位,术者先以右手掌根部在患者腰骶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做轻柔按摩,皮肤发热后开始捏脊,以常规捏脊手法从长强穴捏至大椎或肺俞穴5~10遍,手法中等力量,每捏1遍后在次髎穴上按揉半分钟,并横擦八髎穴半分钟。气滞血瘀者加按揉提拿肝俞、膈俞;寒湿凝滞加按揉提拿督俞、肾俞、脾俞穴;气血虚弱和肝肾亏虚者加按揉提拿脾俞、肺俞、肾俞、胃俞穴,再揉足三里等穴。每日1次,3~10天为1个疗程。38例患者中痊愈26例,占684%,好转8例,占211%,无效4例,占105%,总有效率895%(陈长武,等捏脊治疗痛经吉林中医药,1993;3:25)。
【典型病例】
白某某,女,19岁,学生,诊期1984年3月18日。患者患继发性痛经5年余,每次月经来潮第1天,腹痛剧烈,口服止痛片无效,此次痛经又发,翻滚于床上,泪流满面,经用捏脊法1次见效,疼痛明显缓解,转泣为笑,以后每月发病,均以此法缓解 (王玉明捏脊疗法治疗痛经北京中医,1985;3:54)。
【注意事项】
痛经多因虚寒所致,故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暖,经期更应注意,不宜过度情绪变化,避免暴怒,忧郁;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捏脊法治疗痛经宜在月经前1周开始进行。严重者要配合药物治疗。
二、崩漏
妇女非行经期间,****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一般以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淋漓不断的为“漏”。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
【病因病机】
崩漏的发病多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常见的病因有血热、血瘀、脾虚等。
1血热素体阳盛,或情绪过激,肝火内炽,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致成崩漏。
2血瘀经期或产后,余血未尽,又加外感或内伤,瘀血内阻,恶血不去,新血无以归经,而成崩漏。
3脾虚脾统血,若素体脾虚,或久虑伤脾,气虚下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则生崩漏。
【临床表现】
1血热型****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口干喜饮,头晕面赤,烦躁少寐;舌红苔黄,脉滑数。
2血瘀型出血淋漓不断,挟有瘀块,小腹痛甚,拒按,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沉虚或弦紧。
3脾虚型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质薄,面色白,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胸闷纳呆,便溏;舌胖嫩边有齿痕,脉细弱。
【治疗方法】
1治则健脾益肾,调经摄血。
2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先以手掌在腰背部做轻柔按摩3~5分钟,至皮肤发热,然后开始用常规捏脊手法从长强至大椎穴反复捏拿10~15遍,每捏至脾俞、肾俞、膈俞、次髎穴时重提3~5下,每捏1遍后加按揉次髎穴半分钟,横擦八髎穴半分钟,配合按揉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1寸处),点按调经穴(足底部,与背部临泣穴相对应处)。
【典型病例】
王某,女,20岁,护士,未婚。初诊于1969年9月19日。诉16岁始经期长,经血量多,多次住院妇科检查,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几年来中西药物未断,但疗效甚微。症见面色苍白,指甲不华,少气懒言,困倦嗜睡,食少,腹软,脐下喜按;脉细弱,舌质胖淡,苔薄白。治法:用双手竖拳叩打腰骶部,约10分钟后腹部出现舒适感,接着从尾椎部捏脊至大椎穴止,往返20余分钟,而后平推小腹,以腹部有热流感为度。再在关元穴拔火罐约10分钟。施治月余,诸症明显减轻,再治2个月,诸症均除;守此法,隔日调治2个月余,病情稳定,随访2年来未见复发(黄际群成人捏脊疗法应用举隅江西中医药,1987;1:35)。
【注意事项】
本病要认真检查,排除全身性疾病后再做手法治疗。大量出血时,应及时应用中西药物止血,以免出现危险。患者平时要调节情志,加强体育锻炼。
三、经行吐衄
月经来潮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同时导致经量减少或经停,似乎月经倒行逆上,称为“经行吐衄”,或称“倒经”、“逆经”。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肝经郁火、肺肾阴虚和胃火炽盛等病因,引起血热气逆、经血妄行、上溢口鼻形成逆经之证。
【临床表现】
1肝经郁火型经前或经行吐衄,量多色红,心烦易怒,胁胀痛,口干苦,头晕耳鸣,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2肺肾阴虚型经期或经后吐衄,量少色暗红,伴有头晕耳鸣,潮热咳嗽,月经先后不定期;舌红苔少,脉细数。
3胃火炽盛型经行吐衄,量多色红,伴面红口臭,口渴引饮,便结溲赤;脉洪数。
4肺肾阴虚型症见经期或经后吐衄,血量少,色暗红或淡,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胸闷纳呆,便溏;舌胖嫩边有齿痕,脉细弱。
【治疗方法】
1治则清热降逆,引血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