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捏脊疗法治百病
12164300000004

第4章 捏脊疗法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1)

捏脊疗法的基础理论 (3)

捏脊疗法是临床治疗多种疾病行之有效的医疗措施之一,它可以治疗小儿疳积、食滞、厌食、腹泻、痢疾、腹痛、脱肛、遗尿、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呕吐、便秘、咳喘、夜啼、多汗症、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肠胃病症以及月经不调、痛经、逆经、排尿功能异常、不孕、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内、妇、骨伤、儿科病症。近年来人们运用现代医学方法对捏脊疗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初步观察了它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1捏脊疗法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捏脊疗法的实施,主要是手法对脊背部的作用。通过捏脊疗法的解剖基础,我们知道,脊柱既是支撑人体的骨性主干,又是脑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捏脊的手法除了作用于局部皮肤、皮下组织外,亦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相应的影响。

(1)捏脊疗法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按摩推拿疗法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捏脊时手法的刺激通过神经的传递,传入大脑皮质,加强了大脑皮质的调节功能,使兴奋和抑制过程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如失眠主要是由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衰弱、相对兴奋性增强所致,捏脊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系统加强抑制,降低其兴奋性,使兴奋和抑制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失眠也就由此而痊愈。有人曾做过捏脊对十二经原穴的电阻变化及失眠治疗的实验,证实了上述说法的科学性。捏脊并加重点按相应的背俞穴可以刺激大脑皮质,经过大脑皮质的分析调整以后,再通过支配相应脏腑的神经传至脏器,使脏器产生相应的变化,促进脏腑组织的功能得到恢复或加强。手法的刺激还可以对大脑皮质产生干扰,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反射。

如捏脊止痛,当疼痛的信号传入大脑中央后回,这个信号可以被来自别处而到达大脑同一部位的第二个信号冲动(如捏脊产生的刺激信号)所抑制,当捏脊所产生的酸、胀、重麻感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皮质,并和疼痛信号同时在中枢皮质内相互干扰,其结果是导致痛觉信号减弱、降低、直至消失,达到镇痛目的。又如在颈项部施用有节律性的轻柔捏脊手法可使实验者脑电图出现“α”波增强的变化,表明大脑皮质的电活动趋向同步化,有较好的镇静作用。还有人报道轻柔的捏脊手法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颈项部经轻柔捏脊手法操作后,脑血流量显著增加,故患者常在治疗后感到神清目爽,精神饱满,疲劳消除。捏脊还可以通过对大脑皮质、丘脑的影响,促使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各部神经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和活动功能的锻炼,使病变的神经肌肉组织得到恢复。

(2)捏脊疗法对周围神经的调节:背部是脊髓向外发出周围神经根的地方,除神经根外,脊背部分布着众多的神经干、神经节等,这些神经支配着人体的脏腑、组织。体表和脏腑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内脏病变在体表有所反映;二是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对内脏功能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①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痛觉。如胆道发生病变时,右肩部常出现牵涉性疼痛;再如心肌缺血时,左肩、背及颈部可以出现牵涉性疼痛。脏腑病变也可在皮肤上出现过敏区及反应物,如可在相应的穴位上摸到皮下结节、压痛点等,此即是治疗时常常选用的阿是穴;有时也可因脏腑病变引起皮肤色泽、温度变化,出汗、肌肉痉挛等现象。

②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对内脏的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是通过躯体内脏反射通路来进行。这种通路既可通过脊髓直接到脏器,也可通过脊髓到大脑皮质,再下传至脏腑;或者是手法从体表直接对脏器的刺激。捏脊手法的轻重对脏腑功能的影响也不同,轻柔、缓和的连续性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以兴奋中枢神经,但对周围神经却有抑制作用。当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而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时可以根据这一特性采取不同的手法,对不同的病理变化作出相应的治疗。

2捏脊疗法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捏脊疗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如积滞、疳症、腹泻、呕吐、厌食、营养不良等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是捏脊疗法最为适宜的疾病。近几十年,人们对捏脊疗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原理从现代医学方面进行多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证实捏脊疗法对消化系统尤其是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确实是行之有效的疗法。

北京中医院儿科在“捏脊冯”的第四代传人冯泉福老医生的指导下,观察了51例疳积患儿用纯捏脊疗法治疗前后木糖排泄率和57例疳积患儿用纯捏脊疗法治疗前后胃泌素分泌功能的变化。结果51例疳积患儿治疗前的木糖排泄率为1820±512,而正常儿童30例木糖排泄率为2534±439,与患儿之结果有非常显著的差别;治疗后患儿组木糖排泄率上升至2252±542,比治疗前增加了449±084,治疗前后相比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01)。57例疳积患儿用捏脊疗法治疗前后血清促胃液素的变化结果,捏脊前2周,57例疳积患儿血清促胃液素为115±72皮克/毫升,捏脊后血清促胃液素下降到71±1799皮克/毫升,下降明显,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01)。

治疗后的血清促胃液素与正常儿童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不捏脊只口服葡萄糖酸钙的28例疳积患儿,治疗前2周血清促胃液素水平为198±15皮克/毫升,口服药物治疗后,血清促胃液素为243皮克/毫升,较二周前反升高了45±2419皮克/毫升,口服药物前后血清促胃液素水平的变化无显著差别(P>005)。辽宁中医学院附院儿科石效平等亦用类似方法观察推拿疗法对脾虚泄泻患儿的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脾虚泄泻患儿治疗前后糖排泄率较正常儿童平均低629%,有极显著意义(P<0001);治疗后平均增加434%±09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治疗后与正常儿童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汪月琴等探讨了捏脊按摩对疳积患儿血清促胃液素的影响。

57例患儿治疗前2周血清促胃液素平均值为186±86皮克/毫升,正常儿童平均值为118±33皮克/毫升,两者相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患儿捏脊2周后其平均值下降至115±72皮克/毫升,平均下降71±1797皮克/毫升,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01),治疗后与正常儿童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经捏脊只口服葡萄糖钙粉的38例对照组患儿,血清促胃液素2周后较2周前反而平均上升了45±2419皮克/毫升,经统计处理,2周前后促胃液素无显著变化(P>005)。以上结果说明,捏脊疗法确实能明显改善小肠吸收功能,增加食欲。有人曾对43例肠易激综合征及20例便秘患者进行纯捏脊治疗,结果疗效显著,说明捏脊疗法对胃肠道蠕动的调节是双向的,蠕动增快者可降低蠕动,减轻其易激惹性;

蠕动无力者可加强其蠕动的力量,从而使腹泻或便秘得到治愈。捏脊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作用实际上是通过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调节来完成的。

3捏脊疗法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捏脊疗法对心脏活动的影响:捏脊疗法对心率、心律、心功能都有调节作用。捏揉心俞、肺俞,可使冠心病患者缓解胸闷心慌,心率减慢,由于心率减慢,心脏作功减轻,氧耗减少,同时舒张期延长,血液灌注随之增多,提高心肌氧供,从而缓解了心绞痛的症状,可取得与硝酸甘油相类似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