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施今墨医案解读
12172900000002

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

第一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

紫雪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为治疗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搐惊厥,口渴唇焦,尿赤便秘等症。施师于本案中取紫雪丹3克,温开水分2次冲服,意即清热解毒,退热止血。

旋覆花——新绛

旋覆花味微苦、辛、咸,性微温。入肺、肝、胃经。本品能下气散结,宣肺平喘、行水消痰、降气止噫。

新绛《本经》未载,有的医家认为是绯帛,将已染成大赤色丝织品的大红帽帏作新绛使用(有谓以茜草印染或以猩猩血、藏红花汁、苏木染成者),而陶弘景则称绛为茜草,新绛则为新刈茜草,用治肝著及妇人半产漏下属于瘀血者,确有实效。自清朝以后,逐渐废用,多以茜草代之。茜草又叫茜草根,为茜草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茜草的根。味苦,性寒。入肝经。本品苦寒降泄清热,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祛瘀。

旋覆花走气分为主,新绛走血分为要。二药参合,一气一血,活血、凉血、止血、止痛之功益彰。

旋覆花、新绛伍用,出自《金匮要略》,名曰旋覆花汤。旋覆花3两,茶14茎,新绛少许。水煎服。治肝著,症见胸胁痞闷,甚则胀痛,重按胸部可以减轻,初起时欲得热饮。

海风藤——石南藤

海风藤为胡椒科常绿攀藤本植物风藤的藤茎。味辛、苦,性微温。入肝经。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之功;石南藤又名南藤、爬岩香。为胡椒科植物巴岩香的茎叶或全株。味辛、性温。有祛风通络、补肾壮阳之效。《本草纲目》曰:“石南古方为风痹肾弱要药,今人绝不知用,识者亦少,盖由甄氏《药性论》有令阴痿之说。殊不知服此药者,能令肾强,嗜欲之人,借此放恣,以致痿弱,归咎于药,良可慨也。”海风藤以祛风通络为主,石南藤以补肾通络为要。二药伍用,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止痛之力益彰。

三、半表半里案

张某 男 57岁 病历号 53、5、430

身发寒热已20余日,曾服药发汗,汗出又复畏风,全身倦怠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黄且量甚少。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立法】

病已20余日,邪正互争,寒热时作,病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服药虽汗出,而邪仍不得解。小便黄少,苔黄舌红而脉弦数,说明兼有里热,拟和表里,清内热,通利膀胱水道之法治之。

【处方】

川桂枝

柴 胡 各5克

赤、白芍 各6克(同炒) 酒黄芩 10克

连 5克 炒栀子 10克

白通草 5克

炒半夏曲

旋覆花 10克

6克(同布包)

白苇

茅根 12克

炒香豉 6克炙甘草 3克

赤茯苓

小豆 各10克

炒知母 6克

煨草果 5克

厚 朴 5克

二诊:药服4剂,寒热大为减轻,周身舒畅,20日以来无此佳象。尿量增多,食欲稍好。

【处方】

冬瓜

葵子 12克

桂枝1.5克

柴胡3克 (同炒)

赤、白芍 各6克

白苇根 18克

炙草梢 3克

车前子

草 各6克

旋覆花 6克

炒半夏曲 10克(同布包)

炒黄连 5克

赤茯苓

小豆 各12克

炒谷

麦芽 各10克

焙内金 10克

【解读】

里有蓄热,易致外感,外邪入于半表半里,遂使里热更炽,惟以和解兼清里热之法方能奏效。初诊之方以达原饮、柴胡桂枝汤、栀豉汤化裁,方中桂枝与二芍,柴胡与二黄,苇根与茅根,淡豆豉与栀子,草果与知母,一表一里,互相配合,桂、柴、苇、豆、草同施逐邪外出之功,芍、黄、茅、栀、知共起敛阴、清热、凉血之效。清解共伍,体现了施师善用对药的特点。旋覆花配半夏曲和胃降逆,川厚朴除湿散满,甘草调和诸药并扶正。赤茯苓、赤小豆、通草等味利湿,使邪有出路。本方药味较多,初看杂乱无章,细审方知组方配伍均有法度。

小柴胡汤之应用,王孟英说:“惟风寒正疟,邪在少阳者,可以按法而投……若温热暑湿诸疟……但执此汤,奉为圣法,则参、甘、姜、枣,温补助邪,骤则液涸神昏,缓则邪留结痞,且有耗阴伤血而成疟劳者。”本案虽由外感而致发寒热如疟,但因素有蓄热内伏,临床构成复杂之证,正如王氏所云,“非属风寒正疟”,故施师不用小柴胡汤,以防“参、甘、姜、枣,温补助邪”,耗伤津液。古人有“疟属少阳”之说,施师抓住邪在半表半里,兼有蓄热内伏的病机,取达原之意,以和解为法,佐清热利湿之品,宣、疏、清、利共施,一诊便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其辨证、立法、组方、配伍俱见巧思。施师治病的风格,于此案中可见一斑。临床中证候复杂,千变万化,病人的症状往往不能完全符合书本上某证某方,遇此情况,施师决不墨守成规,而是灵活运用古法古方,体现了古为今用的特点。施师常说:“决不能凑症状以命证,执成方以治病。”

赤、白芍——柴胡——桂枝

(1)赤芍——白芍(见第6页)。

(2)白芍——桂枝(见第2页)。

(3)柴胡——白芍

白芍酸寒收敛,能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阳气而泻邪热,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泻肝之邪热,以补脾阴;柴胡轻清辛散,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以疏调少阳之气,而理肝脾、调中宫、消痞满。二药伍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故以白芍之酸敛,制柴胡之辛散,用柴胡之辛散,又佐白芍之酸敛,以引药直达少阳之经,而起清胆疏肝、和解表里、升阳敛阴、解郁止痛之功效。

柴胡、白芍伍用,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逍遥散。治五郁(木、火、土、金、水)及骨蒸劳热最有效。盖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以白芍之酸敛养血柔肝,补肝之体制肝之用;以柴胡之辛散补肝之用。二药参合,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体用兼顾,互制其短,而展其长,以达升阳敛阴、调和表里之妙用,故凡肝郁气滞,表里不和诸症均宜使用。

柴胡、白芍伍用,其功效重点为疏肝和血,故临床上遇少阳证之寒热者,宜配赤芍。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杭白芍、醋柴胡同炒伍用。其目的是增强疏肝止痛之功效。

白茅根——白苇根(见第3页)。

炒香豉——炒栀子(见第2页)。

知母——煨草果

知母苦寒泻热,甘寒滋阴,功专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草果辛散温通,功擅温中燥湿,化浊,截疟。知母以清里为主,草果以解表为要。二药伍用,一里一表,一寒一热,一阴一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奏和表里、调阴阳、除寒热、治疟疾之功。

知母、草果伍用,出自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霾湿浊之蕴祟。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凡是疟疾,多湿痰蒙蔽为患,故寒热往来,纠缠不已,治宜开泄为先。草果善涤湿痰,而振脾阳,更以知母佐之,酌其分量,随时损益,治疟颇妙义,固不必专为岚瘴立法。惟石顽所谓实邪不盛者,当在所禁耳。”

笔者体会,知母、草果伍用,治疗疟疾时,宜与常山、青蒿、柴胡、黄芩参合,其效才著。也用于治疗表里不和,乍寒乍热,寒热往来等症。

酒黄芩——酒黄连

黄芩苦寒,善于清肺、大肠火热;黄连苦寒,善泻心火,除湿散郁。二药参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效果益彰。

黄芩清肺火,黄连清心火,二药用酒制之,意即引药直奔上焦,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凡口舌生疮、目赤肿痛、风火牙痛者使用,均有良效。

黄芩、黄连伍用,《医宗金鉴》名曰二黄汤。治上焦火旺,头面肿大,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

临证处方,黄芩有枯芩、条芩之别。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黄连大苦大寒,开通散结,清热燥湿,专泻心与小肠之火,故为要药。二药伍用,相得益彰,大、小肠之炎皆可去之,善治急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古云“厚肠止泻”,实乃消炎杀菌是也。

施师认为,黄芩清肺火,黄连泻心火,二者取其酒炒,并走于上,清热解毒之力倍增,除上焦实火之烘热、汗出、心烦诸症甚妙。

笔者体会,湿热在里,黄连善清湿生之热,黄芩善解热生之湿,二药参合,相得益彰。糖尿病检测酮体阳性者亦有良效。

旋覆花——半夏曲

旋覆花(见第8页)。

半夏曲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味苦、辛,性平。本品能燥湿祛痰、和胃止呕、消食化积、散痞除满、下气宽中;旋覆花消痰行水,降逆止呕,宣肺平喘。半夏曲突出一个“燥”字,旋覆花侧重一个“宣”字。二药伍用,一燥一宣,相互促进,和胃降逆,祛稀痰、止咳嗽甚妙。

车前子——车前草

车前子、车前草均为车前科植物。车前子偏于行有形之水液,车前草长于利无形之湿热,兼能凉血止血,可治血尿诸症。二药伍用,清热利湿、通淋利尿之力增强。

车前子、车前草伍用,系施老习惯使用,诸凡泌尿系统疾病均有良效。笔者体会,车前草宜用鲜品,亦可代茶饮,治尿路结石,宜与海浮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益元散参合。

赤茯苓——赤小豆

赤小豆以清热利湿,利尿消肿,解毒排脓为主;赤茯苓以清利湿热,利窍行水,宁心安神为要。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清热利湿,利尿排脓,其功益彰。

冬瓜子——冬葵子

冬瓜子以清肺化痰,利湿排脓为主;冬葵子以寒滑利窍,利水消胀为要。二药伍用,利湿排脓、消肿止痛之力增强。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大便不通等症以及肺痈(类似肺脓疡)、肠痈(类似阑尾炎)、悬饮(类似渗出性胸膜炎)诸症。

炒谷芽——炒麦芽

谷芽为稻或粟谷的成熟果实(南方用稻,北方用谷)经发芽后,低温干燥而得。麦芽为大麦的成熟种子经发芽后,低温干燥而得。

麦芽、谷芽的功效类同,均有启脾进食、宽中消积、和胃补中之功,故二者常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但麦芽消食力强,谷芽和养功胜;麦芽力猛,谷芽力缓;麦芽消面食,谷芽消米食。至于临床上的取舍,应以患者平日以面食为主,还是以米食为主,给予灵活选用。前者宜选麦芽,后者宜用谷芽,若米、面食各半,可二者同用,其效更佳。

施师临床运用谷芽、麦芽颇有法度。每遇饮食所伤,食滞不化者,谷芽、麦芽炒焦入药为治;若胃阴不足,消化无力,没有食欲者,谷、麦芽生品入药,用以舒发肝气,升发胃气为力。用者宜审。

另外,生品入药,尚能保持药物的有效成分,以增强疗效。尝治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壶腹溃疡,或热性病后期和各种癌肿放疗、化疗后的胃阴受损,胃气大伤,以致食欲不振者,均可取得满意效果。

四、热入血室案

李某 女 32岁 教师 病历号 53、5、170

发热、头痛、项强4天,经水适至,呕吐不食,心烦不能眠,甚则谵语妄言,口干,大便已4日未解。

舌苔外白中黄,脉浮紧。

【辨证立法】

暴感外邪,适遇经至,热入血室。即应调和气血,兼以通便。

【处方】

川桂枝

柴 胡 3克

5克

赤、白芍 各6克(同炒)

白苇

茅根 各12克

砂仁

豆蔻壳 各5克

陈 皮 6克

酒黄芩

连 各3克

香豆豉 12克(炒)

川独活 5克

丹 参

牡丹皮 各6克

炙甘草 3克

姜竹茹 10克

半夏 6克

炒皂角子

晚蚕沙各10克(同布包)

酒川芎 5克

蔓荆子 6克

二诊:服前方2剂,发热渐退,头痛减轻,颈项不强,仍感不适,呕吐止,大便已通,但仍干燥。

【处方】

赤、白芍各6克

柴 胡 5克(同炒)

丹 皮

参 各6克

炒香豉 10克

炒栀子 6克

酒归尾 6克

酒川芎 5克

蔓荆子 6克

川独活 5克

苦桔梗 5克

莱菔缨

子 各6克

鲜茅根

生地 各10克

炙甘草 3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