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施今墨医案解读
12172900000020

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

消化系统疾病 (9)

本案为津亏血少之便秘,数年未愈,拟旋覆代赭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枳术丸之意,理气降逆,并化裁麻仁丸养阴润燥。兼用北沙参、丹参、当归等味,和血生津,谷麦芽、砂蔻仁升发胃气,施治妥当,久病得愈。

全瓜蒌——薤白(见第74页)。

晚蚕沙——炒皂角子(见第16页)。

火麻仁——郁李仁(见第93页)。

桃仁——杏仁(见第66页)。

砂、蔻仁(砂仁、白豆蔻)(见第17页)。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二、气 虚 阴 亏

王某 女 60岁 病历号 51、12、819

近二三年来,大便秘结,每3~5日一行,少腹胀痛,有坠感,曾服泻药,反觉不适,食不甘味,睡眠尚好。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尺脉甚弱。

【辨证立法】

年事已高,体力衰弱,肠血少,蠕动缓,因此大便结,非火盛之象,肾司二便,肾虚则无力排出。拟补肾虚润燥结法。

【处方】

杏 仁 各6克(同捣)

紫油朴 5克

莱菔子

缨 各6克

杭白芍 10克

柴 胡 5克(同炒)

火麻仁 15克

肉苁蓉 30克

油当归 12克

炒皂角子

晚蚕沙 各10克(同布包)

桔 梗 各5克

炒枳壳 5克

二诊:服药7剂,大便已通畅3次,少腹胀痛减,惟食欲欠佳,宜升清阳降浊阴。

【处方】

北柴胡 5克

杭白芍 10克(同炒)

大腹皮

子 各6克

杏仁泥 10克

焙鸡内金 10克

青皮炭 各5克

野於术 5克

紫厚朴 5克

云苓块 12克

苦桔梗 5克

炒枳壳 5克

佩兰叶 6克

莱菔子

缨 各6克

三诊:服药6剂,大便每日1次,已属正常,腹不胀,食欲增,拟丸方巩固。

【处方】

按第一诊处方加大5倍剂量,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

【解读】

便秘又名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结,指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通常2~3天以上不大便者。致病原因,有气虚阳弱、推动无力者;有阴虚血少,肠燥便结者;有实热痰湿壅结者;有气滞不行者。其治疗方法有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法,有瓜蒌、风化硝润燥通便法,有硫黄、半夏温阳通便法,有橘红、杏仁行气通便法,有皂荚、蚕沙升清降浊通便法等。

年高之人,常见便结,不宜轻用泻药,愈泻愈虚,肠之蠕动更现迟缓,宜用油润滑肠之药。且肾虚腰脊无力,亦致排便困难,肉苁蓉含脂甚多,有益肾之功,胡桃肉油润养血,通命门,助相火。火麻仁、油当归润便,晚蚕沙伍皂荚,有软便之功。便通之后,清阳未升,故现食欲不振。二诊又以升阳益胃之法,最后则用膏丹培补本元。

油当归——肉苁蓉(见第101页)。

晚蚕沙——炒皂角子(见第16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桃、杏仁(桃仁、杏仁)(见第66页)。

杭白芍——柴胡(见第11页)。

桔梗——枳壳(见第4页)。

苏梗(紫苏梗)——桔梗

紫苏梗辛苦微温,行气宽中,温中止痛,理气安胎;桔梗辛苦性平,宣通肺气,祛痰排脓,清利咽喉,升提利水。紫苏梗偏于下降理气,桔梗长于升提上行。二药伍用,一上一下,开胸顺气、理气止痛、消胀除满益彰。用于治疗一切气机不畅,以致胸闷不舒、气逆等症。

大腹皮——大腹子(槟榔)

大腹皮又名槟榔皮、槟榔衣。味辛,性微温。入脾、胃、大肠、小肠经。本品具有宣发之力,性善下行,既能行气异滞、宽中除胀,又能利水消肿;大腹子又名槟榔。味辛、苦,性温。入胃、大肠经。本品辛温通散,苦温下降,既能消积导滞、下气平喘、行气利水,又能化湿杀虫。现代医药研究证明,槟榔中含有挥发性生物碱、槟榔碱,为有效驱虫成分,其中以生槟榔含量最高。据实验表明,槟榔能使绦虫体引起弛缓性麻痹,触之则虫体伸长而不易断,所以能把全虫驱除。槟榔的麻痹作用,主要在绦虫的头和未成熟节片,也就是绦虫的前段。槟榔为驱绦虫佳品,对猪肉绦虫、短小绦虫疗效较好,对姜片虫、蛔虫、钩虫、蛲虫、鞭虫等亦有驱除作用。

大腹皮质体轻浮,辛温行散,专行无形之滞气而散气宽中,利水消肿;槟榔质体沉重,辛苦降下,善行有形之积滞,以消积、行水。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之力倍增。诚如《本经逢源》:“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臌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大腹皮、槟榔合并伍用。二者即一物二种,其成熟的种子为槟榔(即大腹子),种子的成熟果皮为大腹皮。二药协同为用,行气消胀、利水消肿、去滞除满的力量增强。

青皮——陈皮(橘皮)(见第82页)。

第十八节 病毒性肝炎(黄疸)

姜某 男 27岁 病历号 51、7、219

半月前曾发热两日,旋即眼球皮肤发黄。在机关诊所治疗,发热虽退,黄疸未除,且现胸肋刺痛,呃逆不思食,小便深黄,大便干结。

舌苔黄厚,脉弦数。

【辨证立法】

湿热蕴郁,胃肠积食不消,遂为黄疸,当以清热利湿并助消化为治。

【处方】

赤茯苓 12克

赤小豆 18克

酒黄芩 10克

清半夏 10克

绿豆芽 30克

厚朴

玳玳花 各6克(后下)

炒枳壳 5克

焦鸡内金 10克

川郁金 10克

北柴胡 5克

杭白芍 10克(同炒)

薤白头 10克

全瓜蒌 18克(同捣)

甘草 5克二诊:服4剂,大便通利,呃逆已止,黄疸稍退,食欲渐增,再遵前法增加药力。

【处方】

酒黄芩 6克

连 3克

赤小豆 30克

建神

半夏曲 各6克(同布包)

扁豆衣 12克

柴 胡 5克

白 芍 各6克(同炒) 豆黄卷 30克

厚朴

玫瑰花 各6克(后下)

炒枳壳 5克

广郁金 10克

焦鸡内金 10克

野於术 5克

绵茵陈 30克

三诊:前方连服7剂,黄疸全退,小便清长,大便通利,惟觉消化力弱,食欲尚未恢复正常。

【处方】

每日早、晚各服曲麦枳术丸10克,连服10日。

【解读】

黄疸一证,多由感受时邪,饮食不节,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道所致。主症:身黄、目黄、小便黄。急性黄疸,治之尚易,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前世医家对此类证候,积累经验颇多。施师常以茵陈三物汤、小柴胡汤加利湿健胃药治之,疗效甚显。急性肝炎可参考用之。

绿豆芽解毒清热,利三焦,与豆黄卷同为再生之品,治黄疸颇效。施师重用茵陈(茵陈蒿),以增强清除湿热退黄疸之功。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注1:豆黄卷又叫大豆黄卷,为豆科植物黑大豆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味甘、平,入脾、胃经。有清解表邪,分利湿热之功。

杭白芍——柴胡(见第11页)。

注2:绿豆芽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经浸罨后发出的嫩芽,有解酒毒、热毒、利三焦之功。李时珍云:“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豆之芽,白美独异,令人视为寻常,而古人未知者也。”施师于本案用之,实为解毒者也。

柴胡——黄芩

柴胡苦辛,味薄气升,疏肝开郁,和解退热,升举阳气;黄芩苦寒,体轻升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柴胡泻半表半里之外邪,黄芩泻半表半里之里邪。柴胡升清阳,黄芩降浊火。二药相合,升清降浊,调和表里,和解少阳,清少阳之邪热甚妙。柴胡又长于开郁,黄芩又善于泻热。两药伍用,既可疏调肝胆之气机,又能清泻内蕴之湿热。

柴胡、黄芩伍用,出自《伤寒论》小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治伤寒中风,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汗后余热不解,或症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暮则谵语;并治伤寒阳微结,头汗肢寒,脉细便坚,亦半表半里也。程应旄曰:“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沏。”二药伍用,通调表里,和解少阳,清泄肝胆之热益彰。若胃不和,痰饮内停者,伍以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即和胃通阴阳也),以增强柴胡、黄芩和表里之功。

《济生方》曰:“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份,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本草汇言》云:“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

黄芩——半夏(见第51页)。

炒枳壳——川郁金

枳壳辛苦微温,行气消胀,宽胸快膈;郁金辛苦微寒,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凉血清心,利胆退黄。枳壳行于气分,以理气消胀为主;郁金既入气分,又走血分,以行气解郁,凉血散瘀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行气活血、解郁止痛的力量增强。

枳壳、郁金伍用,善治肝气犯胃,两胁胀痛,证属气滞血瘀者,临证宜审。

笔者每遇慢性肝炎,除见有胁肋疼痛,以刺痛为主,胃脘不适之症外,尚有瘀血指征(如面色青暗,舌质紫,且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瘀滞等)者,用之甚宜。

厚朴花——玳玳花(见第21页)。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全瓜蒌——薤白(见第74页)。

野於术(白术)——焦内金(见第89页)。

半夏曲——建神曲(见第34页)。

第十九节 肝硬化(癥瘕)

李某 男 43岁 病历号 53、5、469

曾于1938年右肋间发生刺痛,以后又患过肠伤寒、回归热、恶性疟疾等病。1943年右肋骨间逐渐形成如鸡蛋大之肿块,西医诊断为良性肿瘤。当年已行手术剜除,但长期发觉肝区压痛。于1950年经某医院诊断为肝硬化。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0单位。1953年转回北京,由某医院诊断亦为肝硬化兼慢性胆囊炎。经治疗未见好转,肝区压痛日渐增剧,近来每日发寒热如疟疾状。

舌苔薄白,脉象弦数。

【辨证立法】

病历复杂,诊断不一,肠伤寒、回归热、恶性疟疾等,均可损及肝脏,肝功异常是其一证,就主诉而论,右胁痛,逐日增剧,亦为肝之范围,寒热如疟,均在日晡,加之脉弦而数,是属肝郁日久,邪实正虚,寒热互结、拟疏达养阴清热保肝,随证施治,以应变化。

【处方】

白 芍 各6克

醋柴胡 60克(同炒)

冬瓜子 30克(捣)

车前子

草 各10克

清半夏 6克

炙甘草 3克

酒黄芩 6克

连 3克炙黄芪 15克

晚蚕沙

炒皂角子 各10克(同布包)

当归身 9克

米党参 10克

川郁金 10克

白杏仁 6克

赭 石 15克

旋覆花 6克(同布包)

苦桔梗 5克 二诊:服药5剂,仍发寒热如疟疾,每日发作7~8小时。舌苔边白中黄而厚。

【处方】

川桂枝

醋柴胡 各5克

白 芍 各10克(同炒)

酒黄柏

芩 各6克

肥知母 6克(米炒)

何首乌 10克

车前草

墨旱莲 各12克

煨草果 5克

野党参 10克

生石膏 12克

生鳖甲 15克

白苇

茅根 各15克

黄常山 5克

炒建曲 10克

清半夏 10克

炙甘草 6克三诊:服前药1剂即不发冷,体温下降至37℃。连服3剂后,寒热全无,体温正常,颜面苍黄无神,有时鼻衄。

【处方】

鲜生地黄

茅根各15克

苍耳子 6克

炒杏仁 6克

厚朴

玫瑰花 各6克(后下)

酒黄连 3克

芩 10克

生龙齿

牡蛎 各10克(同打先煎)

苦桔梗 5克

川郁金 10克

陈橘红

络 各5克

炒枳壳 5克

石决明 10克

18克(同打先煎)

南白薇 6克

白蒺藜 12克

朱茯神

麦冬 各10克

野於术 5克四诊:服药8剂,神气好转,鼻衄已愈,睡眠梦多。

【处方】

川桂枝 3克

杭白芍 10克(同炒)

冬瓜子 30克(打)

酸枣仁 12克(生炒各半)

炙黄芪 15克

广皮炭 6克

赭 石 10克

旋覆花 6克(同布包)

米党参 10克

炒远志 10克

酒丹参 15克

佩兰叶 10克

生牡蛎

龙骨 各10克(同打先煎)

白蒺藜 12克

东白薇 6克

酒当归 6克五诊:又服10剂,病情稳定,预防肝胆炎复发,改为常方。

【处方】

北柴胡 5克

白 芍 各6克(同炒)

滑石块 25克

瓦楞子 30克(同打先煎)

炒皂角子

晚蚕沙 各10克(同布包)

赭 石 15克

旋覆花 6克(同布包)

酒黄芩 10克

连 5克

半夏

建神曲 各6克(同布包)桃

杏 仁 各6克(同捣)

广郁金 10克

火麻仁 15克

冬瓜

葵子 25克

12克(同打)

车前草

墨旱莲 各12克

盐知母

黄柏 各6克

炒枳壳 5克

紫厚朴 5克

炙甘草 3克六诊:前方每周服3剂,连用半年,全身症状稍减,惟肝部压痛如旧。暂用利胆道,化坚结,通大便兼以安眠。

【处方】

生牡蛎 15克

瓦楞子 30克(同打先煎)

晚蚕沙

炒皂角子 各10克(同布包)

北秫米 12克

磁朱丸 6克(同布包)

炒枳壳 6克

紫石英

贝齿 各12克(同打先煎)

川郁金 10克

赭 石 15克

旋覆花 6克(同布包)

酒黄连 6克

芩 10克 朱茯神

麦冬 各6克

鲜生地

石斛 各10克

醋柴胡 5克

杭白芍 10克(同炒)

杏 仁 各6克(同捣)

生栀

枣仁 6克

12克(同打)

火麻

郁李仁 15克

10克(同打)另加:当归龙荟丸10克,每晚服1次。

七诊:服药十数剂,大便正常,睡眠好,肝部压痛如旧,长期有轻度黄疸症,兼腰痛。

【处方】

生牡蛎 15克

瓦楞子 30克(同打先煎)

绵茵陈 10克

炒栀子 6克

浮海石 10克

滑石块 18克(同打先煎)

北柴胡 5克

赤、白芍各6克(同炒)

酒川芎 5克

龙胆草 6克

炒枳壳 5克

甘 草 3克

川杜仲

续断 各6克

川郁金 10克

京三棱 6克

淡苁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