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男科名家验案精选
12173900000006

第6章 睾丸及附睾疾病 (4)

第2章 睾丸及附睾疾病 (4)

方为:蒲黄10g,炒五灵脂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乌药10g,黄柏10g,茜草10g,败酱草15g,苏木10g,吴茱萸10g。14剂。医嘱忌食辛辣厚味食物。

1997年12月30日复诊,服用上方7剂,右侧睾丸刺痛减轻,寒凉感明显缓解,左侧睾丸和会阴部疼痛基本消失,心情舒畅,尿黄。舌淡,苔薄黄,脉弦。上方加白芍10g、甘草6g,以图进步。14剂。

按:本案为寒热夹杂型子痛,王老师认为,无论寒证还是热证,其日久皆伤血脉,致血瘀气滞,不通则痛。治疗用失笑散合金铃子散活血理气止痛,乌药、吴茱萸散寒止痛,黄柏、败酱草清热解毒燥湿。二诊,王老师加芍药甘草汤,可达到柔肝缓急、解痉止痛的效果。

李今庸诊治经验

睾丸胀痛为临床常见症状,或见睾丸坠痛或坠胀疼痛,或肿痛,其轻重程度,常与病人的情志变化关系极为密切。《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肝气郁结,痰浊阻滞,故见睾丸胀痛,或肿痛,肝属木,主少阳春生之气,其气以升散为顺,若肝气逆而不升,而反下降,故见睾丸坠痛,或坠胀疼痛。次乃痰浊内停,肝郁气滞所致;法当疏肝理气、化痰去浊。治宜二陈汤加味。

茯苓10g,陈皮10g,半夏10g,青皮10g,橘核10g,荔枝核10g,小茴香10g,炙甘草10g。

上8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每日2次。若兼见尿黄、口苦等,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

方中取青皮、陈皮、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疏肝行气;取半夏、茯苓化痰祛湿;甘草益气且调和诸药;兼见口苦、尿黄,为郁而化热,故加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

例5 患者,男,30岁。1971年11月就诊。

数月前,发生右侧睾丸肿大,坠胀,疼痛,至今未愈,小便黄,苔白,脉弦。此乃厥阴络伤气逆,痰浊阻滞;治宜化痰行气,以复厥阴之络。

拟方二陈汤加味:陈皮10g,茯苓10g,半夏10g,小茴香10g,炙甘草8g,荔枝核10g,青皮10g,橘核仁10g,延胡索10g,桂枝10g。

上10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每日2次。

按:《灵枢·经脉篇》说:“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足厥阴别络气逆则睾肿卒疝。足厥阴为肝之脉,痰浊阻滞,肝脉郁结,气逆于其别络循行之睾丸,故见睾丸疼痛肿大。肝属木,得少阳春生之气,其气主升,病则脉气逆陷,故睾丸胀痛且有下坠感。肝之经脉“过阴器”,其别络又“结于茎”,肝脉郁滞则失于疏泄,故见小便黄。痰浊阻滞于内,故苔白而脉弦。二陈汤方加味,用二陈汤祛痰化浊,橘核仁、荔枝核、小茴香、青皮、延胡索行下焦肝脉之滞气以止痛,桂枝温经通阳以助肝气之升散。

细菌性睾丸炎

细菌性睾丸炎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睾丸组织发生充血、水肿,甚至形成脓肿的感染性疾病。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细菌性睾丸炎多继发于体内化脓性细菌感染;慢性细菌性睾丸炎多发生于非特异性急性睾丸炎治疗不彻底时,或霉菌、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及睾丸局部同位素照射。

临床所见的急性细菌性睾丸炎大多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同时受累。慢性细菌性睾丸炎则以双侧发病多见。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居多。部分患者因炎症导致输精管阻塞或睾丸组织受到破坏,引起继发性不育。本病属于中医学中“子痈”的范畴。

【病因病机】

1. 湿热下注:感受湿热邪气,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辛辣之品,内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肝经,肝之疏泄失常,热郁络阻,发为本病。

2. 气滞血瘀:七情内伤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受寒湿,凝滞肝脉,导致气滞血瘀;或因大病久病,血行不畅,瘀血内停,阻于下焦,凝于睾丸;或跌打损伤,睾丸血络受损,血瘀气滞,脉络空虚,复感邪毒而成。

3. 气血亏虚:素体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之后,伤气耗血,气血亏虚,络脉空虚,邪毒内侵,托毒无力,邪毒内伏于睾丸而发生本病。

4. 肝肾阴虚:素体虚弱或久病伤阴,致肝肾阴虚,痰湿之邪得以乘虚而入,凝滞于睾丸而成本病。

【临床表现】

1. 症状

多为单侧性睾丸肿大,患者偶有高热及全身不适,睾丸疼痛并向腹股沟处放射,有时伴有恶心,呕吐,阴囊皮肤发红,水肿,睾丸肿大,常伴有鞘膜积液。尿色黄,偶有排尿不适。射精时可出现会阴抽痛。

2. 体征

可见单侧或双侧睾丸肿胀,患侧阴囊皮肤红肿,睾丸肿大并明显触痛,伴有附睾炎时则二者边界不清,附睾变硬,输精管增粗。慢性细菌性睾丸炎患侧睾丸肿大、质硬,表面光滑,有轻触痛。

【辅助检查】

1. 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排除慢性前列腺炎和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2. 尿常规检查:一般无异常。

3. B超检查:可见睾丸内部声影扩大,回声不均匀。

4. 计算机层体成像(CT):排除睾丸肿瘤的可能性。

5. 磁共振检查(MRI):排除睾丸肿瘤的可能性。

6.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名医验案】

许履和诊治经验

细菌性睾丸炎属于子痈范畴,子痈为前阴疾病。对其经络所属古人有两说,一说属肝,如《内经》云:“厥阴病则舌卷囊缩”“厥阴气绝卵上缩而终。”《医学正传》曰:“阴囊卵核乃厥阴肝经之所属。”一说属肾,如《外科真诠》谓:“子属肾,子之系又属肝。”因此,对此病的治疗,不离于肝肾两经。

就病位来说,子痈发生在睾丸;就病势来看,子痈起病急骤,常伴全身恶寒发热;就病机而言,子痈由湿热之邪,下注肝肾,或为火毒外袭,蕴于肝经,或因坐卧湿地,寒湿郁久化热,营气不从,逆于肉里。其病机关键不外于肝肾阴虚,湿热下注,气血凝滞。对子痈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治肝,虚则治肾”。所谓“实则治肝”是指前阴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特别是早期未溃之时,多为湿热下注肝经的实证,应当从肝论治,以清泄肝经湿热为主,代表方如枸橘汤、龙胆泻肝汤等。而“虚则治肾”是指阴部的慢性炎症,或急性炎症后期伤及阴液,常见肾阴不足的虚证,应当从肾论治,以滋阴降火为主,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之类。

例1 张某,男,46岁。

初诊 右侧睾丸肿痛两天。20年前曾有类似发作,之后体检时发现右侧附睾有一硬结,怀疑为“附睾结核”,但经久无变化。此次于四五天前先是口舌碎痛,昨起右侧睾丸又出现肿痛。该诊阴囊皮色正常,右侧睾丸肿大如鸡卵,右侧附睾头部可摸到豌豆大硬结,精索亦粗大,均有明显压痛,痛引同侧少腹,小溲频数而热,口中干,口舌碎痛,精神不振,纳谷不香,舌苔微黄,脉弦有力。阴囊属肝,睾丸属肾又属肝,睾丸之系亦属肝。湿热下注,阻于肝经,以致肝气失疏,营血流行受阻,故睾丸肿痛,舌苔黄而小便频数且有热感,少腹两旁属肝,肝气失和,故其痛上引少腹。治宜疏泄肝经,分利湿热,枸橘汤合金铃子散主之。

川楝子10g,枸橘12g,青皮、陈皮各4.5g,赤芍10g,茯苓10g,泽泻10g,甘草2g,车前子10g,延胡索10g。局部做热敷。

二诊 睾丸肿痛渐定,小溲频数亦减。原方去延胡索,加荔枝核12g,小茴香4.5g。

三诊 睾丸、附睾、精索之肿痛均近消失,尿频已止,脉弦转和,黄苔未化,口尚干腻,纳谷不香,神疲乏力,还系湿热留恋,胃气未和之故,前法佐以和中之药。

原方加藿香、佩兰各4.5g,炒谷、麦芽各10g。以后诸症均愈。

例2 吴某,男,58岁。

初诊 左侧睾丸肿痛,发寒热,已有6天。现在睾丸大如鸭蛋,阴囊皮肤潮红,触痛明显,痛引少腹,壮热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来弦数。血象:白细胞24 000/mm3、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体温39.3℃。此湿热充斥,下注肝经,而成子痈,肿痛既甚,势将化脓。

1. 青敷药外敷左侧阴囊红肿处,1日换1次,并将睾丸兜起。

2. 龙胆草6g,生地黄12g,黄芩10g,柴胡4.5g,栀子10g,当归10g,泽泻10g,车前子10g,木通4.5g,连翘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2剂。

二诊 睾丸肿大减轻,壮热渐退(体温37.3℃),血象:白细胞11 000/mm3,中性粒细胞78%,淋巴细胞21%,酸性1%。原方2剂。

按:子痈表现为睾丸肿痛,波及阴囊,是由湿热下注肝经而生。病之轻者,用《外科全生集》枸橘汤以疏泄肝经,分利湿热,有表证加防风以解表,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以和解,小便黄加车前子、黄柏、猪苓以分利,痛甚加延胡索以止痛。病之甚者,恶寒壮热,非用龙胆泻肝汤合金铃子散清泄湿火、疏泄肝经不可,大便秘结者,又宜配用当归龙荟丸以泻之。

赵炳南诊治经验

子痈一病多由肝肾阴亏,兼有湿热下注而致。病初常见毒热壅盛,治疗宜重用清热解毒之药,并佐以活血消肿之品。医家治痈肿“以消为贵”,湿热下注必致气血壅滞,早期清解与活血同用,一则去其热毒以遏其势,一则畅其气血以促其消,双管齐下,待热势得制,则应随症加减:初时以皂角刺、红花、当归增其活血透托之力;肿块坚硬当加化瘀软坚散结之品如三棱、莪术,见气阴有伤以党参、熟地黄、石斛补益气阴,肿势欲溃用穿山甲以求速溃;病由湿热下注所致,故始终应注意加用黄柏、白术等健脾利湿之品。

例3 王某,男,15岁。1972年9月23日初诊。

右侧睾丸肿痛1周。1周前右侧睾丸肿胀疼痛,开始伴发热,曾诊为“化脓性睾丸炎”,经西药治疗,体温已降,但局部仍有肿痛,行动困难。痛苦貌,右侧阴囊肿大,表面皮肤水肿,光亮,触痛明显,左侧睾丸正常,右侧睾丸明显肿大约8cm×8cm,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38 000/mm3,中性粒细胞95%,淋巴细胞5%。西医诊断为“右侧急性化脓性睾丸炎”。

此证为毒热壅滞、气滞血聚而致子痈,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方拟:金银花30g,赤芍15g,蒲公英30g,牛膝10g,黄连6g,黄柏10g。犀黄丸(乳香、没药、牛黄、麝香、黄米面)每日3次,每次3g。

9月26日,上方服3剂后症状未减,白细胞计数23 600/mm3,中性粒细胞87%,淋巴细胞13%,内服药同前,外用铁箍散膏(市售铁箍散与蜂蜜1∶2调匀)与化毒散软膏(化毒散与凡士林1∶4调匀)混合敷于阴囊部。

9月29日,局部肿痛已减,白细胞计数13 800/mm3,中性粒细胞79%,淋巴细胞21%。上方加活血透托之品: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赤芍10g,牛膝10g,黄连10g,黄柏10g,酒大黄10g,炒皂角刺10g。续服犀黄丸,服法同前。

10月4日,局部肿痛已渐消,行动自如,阴囊表面皮肤已有皱纹,右侧睾丸6cm×6cm。上方加红花、当归加强活血通络作用,其他均同前。

10月9日,停用犀黄丸及外用药膏,内服方同前,外用马齿苋、败酱草,水煎外洗。

10月12日,局部肿胀渐缩小,右侧睾丸5cm×3cm,疼痛已减,但质地较硬。白细胞计数11 000/mm3,中性粒细胞56%,淋巴细胞41%,单核粒细胞3%。拟以清热解毒、破瘀软坚为法:蒲公英30g,黄连10g,黄柏10g,三棱10g,莪术10g,红花10g,白术10g,牛膝10g,当归10g,生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