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越读越有趣的经济学
12176700000028

第28章 东西越贵越买——吉芬商品

19世纪,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就把吉芬发现的这种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做“吉芬现象”。

剖析上述吉芬现象之谜,不难发现“吉芬商品”的出现有两个前提:一是购买者收入低下,找不到更合适的替代品;二是马铃薯是必需品。比如说,肉的价格远远高于马铃薯,可以一段时间不吃肉但是必须每天吃主食,而最便宜的主食就是马铃薯。当马铃薯价格上涨时,意味着消费者的实质收入下降,为了保证基本的温饱,即便是肉的价格跌了,消费者也还是会压缩对肉的购买量,购买更多的马铃薯以求得生存。

经济学家认为,吉芬现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反常现象,是需求规律中的例外,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需求定律的定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这里需要指出它的前提是“其他条件不变”,这个不变其实涵盖了关于需求的许多概念,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如果天降大雨,地铁口的雨伞尽管价格较平时上涨,但销量还在上升,关键原因不是价格上涨,而是由于天空突降大雨,即需求定律的“其他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这时需求弹性急剧降低,对价格已经不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价格还不是高得离谱,人们就会购买。试想如果雨并不是很大,人们可以赶到商店再去购买的话,小贩们的高价雨伞自然就无人问津了。这一道理对于爱尔兰的农民同样适用,土豆价格上涨而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为人们收入所限只能选择土豆。同时,在饥荒的压迫下,他们预期价格还会再涨,于是就去抢购。从这一点上说,吉芬现象并不等于推翻了需求定律。

吉芬现象还常常被商家利用。美国人罗伯特·西奥迪尼写的《影响力》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旅游胜地,新开了一家售卖印第安饰品的珠宝店。由于正值旅游旺季,珠宝店里总是顾客盈门,各种价格高昂的银饰、宝石首饰都卖得很好,唯独一批光泽莹润、价格低廉的绿松石总是无人问津。为了尽快脱手,老板试了很多方法,例如把绿松石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让店员进行强力推销等。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徒劳无功。在一次到外地进货之前,老板决定亏本处理掉这批绿松石。在出行前她给店员留下一张纸条:“所有绿松石珠宝,价格乘二分之一。”等她进货归来,那批绿松石全部售罄。店员兴奋地告诉她,自从提价以后,那批绿松石成了店里的招牌货。“提价?”老板瞪大了眼睛。原来,粗心的店员把纸条中的“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吉芬现象出现的原因也不一样。在当年的爱尔兰,人们越贵越买是在贫困中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在非常灾难时期,人们越贵越买是出于一种恐慌心理,害怕以后价格会涨得更高。而一些首饰、服装、礼品等,人们越贵越买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概念点击

【吉芬商品】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与此有关或相似的现象被称为吉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