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且服务于商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流通必须同商品流通相适应,这个规律称为货币流通规律。
银行提供的利率高,人们就把钱存入银行,当利率低时,人们更愿意持有现金。因而大众对货币的需求与利率的高低成反比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率实际上是货币的价格。当然利率并不是用来“买”货币。而只是买通货的流通性而已。
货币流通同时也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高收入的富人一般要花更多的钱,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开销要支付。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这样,国民总收入的提高就意味着大众需要花费更多货币去支付增加的消费或投资。一般说来,经济运行过热时货币需求量大,而经济衰退阶段的货币需求量小。货币的需求与国民总收入水平成正比关系。
货币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也密切相关。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越高,大众就需要更多的货币去支付其正常开销,因而货币需求与价格水平成正比关系。
说到货币流通,我们不能不提到货币乘数这一概念。所谓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流通量之间存在着倍数扩张或收缩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货币乘数就越小。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概念点击
【信用扩张】信用扩张主要起始于货币的信用化和资本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纸币和信用货币取代了金属货币,这就是货币的信用化过程;而随着股票和债券的出现,货币成为了一种金融投资工具,即所谓的货币的资本化过程。货币的信用化和资本化是虚拟经济的初始形态,它不再与实体经济存在对应关系,这种现象就叫做信用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