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12177200000005

第5章 医案概述(5)

第一章 医案概述(5)

(三)宋金元时期针灸医案概况

宋代对针灸医学更为重视。宋朝不仅在职官司中置太医局设太医院,更建立大规模的针灸医学教育机构,校正针灸医籍,出现了许多针灸医籍,使这一时期的针灸医学迅猛发展,医案记述更为多见。

宋代的针灸特色在于王惟一铸铜人针灸模型,并刻《图经》于石上。针灸铜人的创铸,是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光辉一页。其《图经》统一了腧穴的归经,考定了腧穴的位置,较《甲乙经》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肓俞三个双穴和灵台、阳关两个单穴。在穴位的排列方面,他采取了按体表部位划分区域和按十二经及任督二脉循行路线分配的两种截然不同之方法,为便利针灸医师各取所需。

宋代医家许叔微常自言不善针,但于刺法中深得《内经》及仲景要旨。“治李氏病,伤寒,身热、无汗、脉浮大而紧,予投以麻黄汤,数服终不得汗,又多用张苗烧蒸之法,而亦不得。遂依仲景云:’‘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遂愈。”因此对伤寒热病有难取汗者,许氏明确提出“莫如针之为妙”的见解。“一妇人患伤寒,寒热、夜则谵语,目中见鬼,狂躁不宁,越日已作结胸之状”,许氏为之刺期门穴得愈。他在仲景刺期门疗妇人热入血室证的启发下,自出机杼,指出“期门者,肝之膜原,今邪逐之并归肝经,聚于膻中,血结于胸,非刺期门以泻,不可也。”

南宋窦材精通灸术,著《扁鹊心书》,书中记载了其临床艾灸的许多病例。如“一人每四五日遍身出汗,灸左命关百壮而愈。”“一老人,腰腿痛,不能行走,令灸法关元三百壮,强健如前。”“一人患伤寒,脉沉紧,服华盖散黄芪建中汤略解,至五日昏睡谵语,四肢微厥,灸关元百壮,始汗出愈。”“一人病伤寒至六日微发黄,一医与茵陈蒿汤,次日更深黄色,余为灸命关五十壮而愈。”

南宋名医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书中附有众多治验,或用针、或用灸,其中有古人医案、个人治验、亲朋及患者治验等。如论上星穴说“予少刻苦,年逾壮,则脑冷,或饮酒过多则脑疼如破,因灸此穴,非特脑不复冷,他日酒醉亦不疼,凡脑冷者宜灸之。”又说:“予尝苦脾疼,尝灸中脘穴,觉冷气从两胁下而上至灸处即散,此灸之功也。自后频灸之,亦每劝人灸此,凡脾疼不忍饮食,食不进者,皆宜灸。”王氏在多数病证下附有病案。

金元四大家也精通针灸技术,也有针灸医案载述。如张从正说:“内经多论针而少论药,盖圣人欲明经络,岂知针之理即所谓药之理。”他又说:“因经识病,然后不惑。”所以他很重视察经络以识病源。在《儒门事亲》一书中,张氏引用了二百多疗效确凿的病例,在分析病情中无一不贯穿经络学说的内容。他把灸法、针法、砭射法列属在汗法中并记载了其针刺放血的多个病案。如“会陈下有病疟二年不愈正当发时。余刺其十指出血,血止而寒热立止,咸骇其神。”以及“治一妇人木舌胀,以钅非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

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中也有许多针灸验案,如“胃脘当心而痛治验”中,记述一例脾胃气虚的患者,在服汤药的基础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壮,次灸气海百余壮。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壮,其病获效。

朱丹溪“治一人中风,随灸风市、百会、曲池、合谷、绝骨、环跳、肩髃、三里等穴,以凿窍疏风。”再如“一妇人积怒嗜酒,病痫”,丹溪“灸大敦、行间、太冲、中脘、然谷、巨阙、鬼哭穴。”以泻肝解郁,行气消痰而效。其治“一壮年患嗽而咯血,灸肺俞二穴”五次而愈,说明丹溪针灸术之精。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医家盛行针灸之术,针灸医案记载十分普遍。

(四)明清时期针灸医案概况

明清时期,针灸医学蓬勃发展。明代太医院医业与教学均设针灸科。医家的针灸著作颇多,其中以陈会《神应经》、徐凤《针灸大成》、高武《针灸聚英》、《针灸素难要旨》、汪机《针灸问对》、陈言《杨敬斋针灸全书》、杨继洲《针灸大成》、吴昆《针方六集》等流传于世。其中有不少针灸医案。如记载徐凤针法“数年间用而百发百中,无不奏效。”记载凌云精于取穴与刺法,“所刺无不中”。

明代御医杨继洲,著《针灸大成》,认为“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其因人施治,颇有特色。如“壬戌岁,吏部许敬庵公患腰痛之甚,畏针。予遂以手指于肾俞穴行补泻之法,痛稍减。空心再与除湿行气之剂,一服而宁”。杨氏以手代针,实开后世“指针”之先河。杨氏针灸疗法的特点是配穴少,在医案中几乎没有一例超过十穴的,大都是二至六个穴位,如治王文炳的痿痹只三针,治王念顾的咽嗌疾也是三针,治华岑的痢疾只取中脘、章门,治夏中贵的瘫痪只针环跳一穴。

太乙神针是清代针灸医学的一大发明,范文正、周壅和、邱时敏等极力推广该法,自治又治人,治愈病例颇多。如《太乙神针》原序载“壬辰秋,余得其传,因足染木疾,多年不愈,如法制针,未及自治,先治痨病二人、风病一人、血病三人,无一不应手而愈,余病亦随治即痊。”又如“乾隆辛亥,余游南丰,夏六月,右臂酸痛,大指麻木,而案头云积,不能举笔。居停徐岫东老先生,授余太乙神针书,历言经验之妙,即依方修合,十日内连灸四次,大指即可屈伸。复于六日之内,灸三次,酸痛亦止,右臂运动如常。遂录是书,存之行厘,后遇沉疴,无不奏效。”

(五)近、现代针灸医案概况

民国时期,黄竹斋著《针灸经穴图考》,全书共分八卷,以十四经为纲,三百六十五穴及奇穴拾遗若干为目。每穴之后,列其主治证案,应用了不少针灸治病医案。

更有民国时期的悔过居士著《针灸医案》,可谓我国第一部针灸医案专著。其后姚寅生撰《增图编纂针灸医案》,书中记载了内、外、妇、儿、五官及急救的数十种病症的针灸医案。

民国时期,曾天治著《科学针灸治疗学》,书中在自序部分记载了不少自己的针灸验案和心得体会,十分感人。

另外,李长秦的《针灸医案》、承淡安的《针灸治疗实验集》以及陆瘦燕的《针灸正宗》都记载了许多针灸医案。

陆瘦燕更在其“针灸实验录序”中指出:编医案难,编针灸之医案尤难,古今医案伙矣,而针灸之医案,殊不多觏。以针灸不尚文墨,致良好之穴道、刺法之深浅、补泻之意义、取穴之精警,莫由言宣,使后学无所适从,望洋兴叹。上者谨守一家言,以之糊口而足,不求进取;下者只取阿是们,妄针妄刺,视皮肉如纸薄,以人命为儿戏。瘦燕目击心伤,恐长此以往,针灸失传,绝学难昌,爰有《金针实验录》之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学得到空前发展,针灸学著作如雨后春笋。针灸医案也得到了更好的重视和总结。在朱琏著《新针灸学》后,查少农以其为蓝本,著《新针灸治疗学》,承淡安著《中国针灸学》,承为奋著《新编针灸治验集》,尤其是徐春为著《针灸医案集要》,收录疾病76种,在每种疾病下,附一、二个简明病案的治疗经过,可称为建国后的第一部医案专著。此外,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著的《针灸学》,也辑录了大量的古今针灸医案。过中方所编的《几种疑难病症的针刺治疗》,也记载了心血管疾病、胶原疾病、瘙痒病、发作性睡病、无汗症的针灸验案。杨永旋的《针灸治验录》,则记载了头痛眩晕等47种疾病的107则医案,其中半数以上为农村常见疾病,该书以中医传统的医案形式,逐例叙述简单的病史、症状、诊断、处方和针灸手法等。

新世纪以来,医家的医案著作蔚然成风,针灸著作也不例外,针灸医案除见于医家著作外,多见于各种期刊杂志,它无疑将给针灸学的继承和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促进针灸学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