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态好才能工作好
12177900000056

第56章 另辟蹊径,成长之路更宽广

能力比金钱重要万倍,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人们都羡慕那些杰出人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决策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但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拥有这种天赋,而是在经年累月的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到的。他们在成长中创造,在创造中成长。

从自我的长远发展来说,工作给予我们的珍贵经验与用金钱来计算的薪水相比,价值要高出很多倍。我们在工作中学到的创新思维,更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财富。一个对工作尽职尽责、做事认真细致、善于思考的员工,并不会拘泥于一时的成败,而是每做一件事,都能收获一种创新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1995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18岁的苗俭只是上海航天局804所的一位普通铣工。她从事航天领域关键部件的加工工作,完成了大量“不可能的任务”,为我国某重点型号产品的研制生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次参与技术攻关,苗俭结合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对工装加以改进,有效提高了重复定位的精度,大幅缩短了装卸时间,同时修磨合理的刀具角度,提高加工性能和效率,零件的合格率从10%提高到100%。

2002年5月,804所引进了第一台“龙门数控加工中心”,领导们决定让苗俭来承担操作这台设备的重任。苗俭凭着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出色完成了各类用于高新工程的产品零件的加工工作,不仅为研究所节约了大量外协费用,更重要的是缩短了制造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从而使804所的制造水平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

某项目需要加工副反射板,它是用在雷达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该零件体积大质量轻,反射面主体直径1m,厚15mm,中间为法兰的铝合金制成,其表面粘贴厚度为6.8±0.1mm聚苯乙烯(厚度包括胶水),最后在最上方粘贴铜丝网。针对这一薄壁零件加工与非金属材料测量的难关,苗俭与工艺师们齐心协力,自制测量工具,优化加工参数,最终按时保质完成了生产任务,并撰写了《攻克某型号副反射板加工和测量难关》的论文,发表在航天技术交流报上,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照射器天线模胎是804所某国家高新技术产品中的重要零部件,由于该模胎是个庞然大物,超出了数控机床的加工范围,苗俭在加工时仔细测算,大胆采用了多刀具分段加工的方法。由于设计图纸要求的是由公式曲线构成的回转抛物面,为了提高加工程序的计算精度,她不断摸索,将多个软件结合起来使用,成功编制出高效的加工程序,保证了模胎曲面精度,达到了同行业加工的先进水平。

苗俭19岁成为车间生产技术骨干;24岁被破格提拔为技师;27岁被破格晋升为数控加工高级技师,成为上海市最年轻的双料高级技师;28岁成为青年高技能人才导师;29岁成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

工作中,业绩当然是最重要的,但工作的过程同样不可或缺。如果你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工作,取得高人一等的业绩,那你就应该将工作视为积极的学习过程,因为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了个人成长的机遇。

林建文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机械厂工作,跟他一同分配来的还有四五个大学生。他们几乎都没经过什么技术培训就被分到各个部门,担任基层管理人员。

由于他们不懂生产,不熟悉工艺流程,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他们在管理上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有些工人也欺负他们是外行,工作中总是偷奸耍滑、偷工减料,让他们感到非常头疼。为此,林建文主动向厂长提出了申请:下车间当个三班倒的工人。消息一传出,全厂哗然,大家都说他是个怪人,连那几个大学生都对此表示不能理解。

林建文对各种议论根本不加理会,来到制造车间安安心心地当起了一名工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努力钻研各项技术,熟悉每个工种。由于他勤学好问,生产能手们都爱教他,把各自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很快他就全面地掌握了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两年后,他升任车间主任。面对成功,他并不骄傲自满,始终严把产品质量关,他所在车间的产品质量一直是最好的。

几年后,工厂经营不太景气,厂里决定试行承包制。林建文承包了一个车间。由于他技术过硬,又勤奋好学,工人们都乐意跟他干。他又拿出钻研业务的劲头投入到营销中去,成立了一支精干的销售队伍。由于产品质量过硬,营销自然得力,很快就打开了产品销路,在全行业中成为赫赫有名的人物。到了年底,其他车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唯有林建文承包的车间赢得了巨额利润。因此,厂里决定把车间全部都承包给他。在厂部对科室人员进行精简时,当年和他一同进厂的大学生有的因为技术不过关,甚至下岗了。

只有我们把工作视为一个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时,我们才能充分激发出内心的创造力。不要刻意考虑薪酬的多少,而应珍视工作本身给你创造的机会,要知道,只有你才能赋予自己受益无穷的财富。在创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让创造见证自己的成长,让成长点亮创造的灵感。

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着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

—洛克菲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