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庭应用中草药知识 (18)
3.芡实内金饼芡实180克,鸡内金90克,白面粉250克,白糖适量。将芡实、鸡内金分别研末,而后将鸡内金加开水泡4小时后,加入芡实,面粉,白糖拌匀,做成薄小饼,放入热锅中烙熟服食。可益气消痰,适用于胸部满闷、胁下疼痛,痰嗽不止等。
4.芝麻内金饼芝麻5克,鸡内金3克,面粉及食盐,花椒粉适量。将鸡内金研末,与面粉、食盐、花椒粉等混匀,加水调匀,制成饼状,外撒上芝麻,置锅中烙熟服食,每日1剂。可健脾消食,适用于小儿厌食、疳积。
5.赤豆内金粥赤小豆30克,鸡内金10克。将鸡内金烘干,研末;赤豆洗净,加水煮至八成熟时,下鸡内金粉,续煮至豆熟,每日1剂,作早餐服食。可清热利湿,消积化瘀,适用于尿频、尿急、尿道疼痛、尿液浑浊、小腹作胀等。
十八、解酒妙用枳子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的一个同乡曾得了一种怪病:经常心慌、身体发热出汗,饮食量成倍增加,口干渴,一日饮水数升,但仍饥渴难耐。经不少郎中按消渴症治疗后,不但毫无疗效,反而愈治愈重。后经苏东坡指点,找到了一位名叫张肱的中医。张肱看过患者后,言此病不是消渴症,而是因酗酒成癖引起的慢性酒精中毒。因酒性温热,容易伤津耗液,故出现身热、汗多、口渴症状,貌似消渴症。随后,张肱采用枳椇子等药为他精心治疗,终使他的多年痼疾痊愈。后来,东坡先生便将此事写进了自己的书里,以推荐人们在饮酒过量时可采用枳椇子来解酒毒。
枳椇子,又名木蜜、树蜜、拐枣、万寿果、鸡爪子等,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带有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形似鸡爪,甘甜可口,兼具药食两用价值。枳椇为落叶乔木,枝叶茂密,可做庭院观赏树,我国河北省以南的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枳椇子性味甘酸、平、无毒,具有解酒毒的功效。食用安全,无任何副作用。据研究,枳椇子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苹果酸钙,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能促进乙醇的分解和排出,显著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并能消除乙醇在体内产生的自由基,阻止过氧化脂质的形成,从而减轻乙醇对肝脏等的损伤。
枳椇子全身是宝。它的叶、根、树皮及树干中的汁液,亦供药用。枳椇子根可治痨伤吐血,风湿筋骨疼痛。枳椇树皮治食积,并有舒筋活血的功效。枳椇汁加青木香、桃、柳、乳汁共煎,外洗,可治腋下狐臭。枳椇子叶熬膏,内服,能止呕,解酒毒。现介绍几则枳椇子治病效方,供选用。
1.枳椇子粥枳椇子10克,大米100克。将枳椇子择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剂,连续5~7天。可除烦渴,解酒毒,适用于酒醉烦渴,心胸烦闷,恶心呕吐等。
2.枳椇蔗汁饮枳椇子10克,甘蔗适量。将枳椇子水煎取汁,甘蔗榨汁,与枳椇子药液混合均匀饮服,每日数次。可醒酒止渴,并能防治因饮酒过度,劳伤吐血。
3.枳椇内金饮枳椇子、鸡内金各10克。将二者择净,水煎取汁饮服,每日1剂。可健脾消积,适用于小儿疳积,食欲缺乏,纳差消瘦。
十九、药食两用说砂仁
砂仁,又名缩砂仁、阳春砂、香砂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阳春砂、海南砂或缩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我国两广、云南等地。广东阳春县产的砂仁名阳春砂,既是我国四大著名南药之一,又是调味佳品,加工食品的辅料和地道的中药材。
阳春砂是广东著名特产,其果仁饱满,有光泽,香气浓郁,甜、酸、苦、辣诸味俱全。用砂仁的花、叶、茎、根与茶叶加工制成的“春砂茶”,芳香宜人,开胃养颜。
除调味外,砂仁还是一味开胃良药。砂仁性味辛、温,入脾、胃经,有化湿行气,温中止泄,理气安胎之功。本品辛散温通,善于化湿行气,入脾胃而善于理脾胃气滞,为醒脾和胃之良药,又能安胎。《本草纲目》言其“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痞胀,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动物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所含的挥发油,有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并可消除消化道积气而有理气消胀,健胃消食作用,对脾胃气滞,消化不良,纳差食少,脘腹胀满,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有良好治疗效果。但本品辛散温燥,阴虚火旺者不宜选用。现介绍几则食疗方,供选用。
1.砂仁粥砂仁5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将砂仁2克研为细末,待粥熟时调入粥中服食,每日1剂,连续3~5天。可行气化湿,温中止泄,适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虚寒泄泻,脘腹胀满等。
2.二仁全鸭砂仁5克,薏苡仁50克,全鸭1只,调料适量,香菇、小白菜少许。将全鸭去毛杂,洗净,切块,砂仁研末,与薏苡仁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调入葱、姜、椒、料酒等,文火炖至鸭肉烂熟,调入食盐、味精、香菇丝、小白菜,再煮一二沸服食。可芳香醒脾,行气利湿,适用于脾胃湿阻,肢软乏力,纳食不香等。
3.砂仁藕粉砂仁1.5克,木香1克,莲藕粉3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木香研为细末,与藕粉同放入碗中加开水适量拌匀即可,每日1次,作早餐食用。可醒脾和胃,理气止呕,适用于呕吐,脘闷作痛,畏食等。
二十、中药豆蔻知多少
“豆蔻年华”在文学里是比喻娉婷少女的常用词,如杜牧《樊川文集》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溯其来由,概源于常绿植物白豆蔻。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味,除白豆蔻外,其余三种分别为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四药均富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因其名称相近,功用类同,临床应用大致相同。现分述如下。
1.白豆蔻又名紫豆蔻、白蔻仁,始载于《本草拾遗》。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化湿温中、行气止呕之功,尤以“温化”见长。常用于治疗湿阻脾胃,湿阻气滞或脾胃虚寒之胸脘胀满,不思饮食,反胃呕吐,舌苔浊腻等症。
2.草豆蔻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和白豆蔻有同样性味与归经,具健脾燥湿,温中行气之功,尤以“温燥”见长,主要用于治疗寒湿阻滞脾胃或脾胃虚弱所致的胸脘满闷、呕逆、腹泻腹痛等症。
3.红豆蔻首载于《开宝本草》。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外表呈红棕色。其性味辛热,有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之功,尤以“温里”见长。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以及饮酒过多所致的呕吐等症。
4.肉豆蔻又名玉果、肉果等,为肉豆蔻科常绿高大乔木肉豆蔻的成熟种仁,首载于《药性论》。其性味辛温,入脾胃、大肠经,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尤以“温涩”见长。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或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五更泻、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症。
药理研究表明:豆蔻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驱除胃肠积气,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为临床常用的帮助消化,促进胃肠动力药。《本草纲目》言“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泻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嶂,饮啖酸成,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故使用时应注意。
五官科疾病应用中草药知识
一、可改善听力的中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的则是滥用肾毒性药物的结果。研究发现,许多单味中药对治疗耳鸣、耳聋,改善听力有一定效果,特别是一些补肾中药,疗效更加显著,这正应了中医“肾开窍于耳”的理论。现辑录如下,供选用。
1.淫羊藿有补肾壮阳,强健筋骨,祛风除湿之功。研究发现,本品与其他补肾药物配伍,治疗肾虚耳鸣、耳聋,可保护和改善肾功能,促进能量代谢及蛋白质合成,特别是可促进ATP酶、琥珀酸脱氢酶的合成,促进细胞DNA的合成。
2.补骨脂有补肾助阳,温脾止泻之功。药理研究表明:补骨脂有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心脏,提高心功能,改善耳蜗血液循环的作用。是目前治疗听力下降、肾虚耳鸣、耳聋的有效药物之一。
3.骨碎补有补肾、接骨、活血之功。临床观察发现,骨碎补煎剂与硫酸链霉素同用,能明显减轻硫酸链霉素的肾毒性反应,推测本品对链霉素毒性反应有一定解毒作用。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可促进ATP酶及琥珀酸脱氢酶的合成,并能促进细胞DNA的合成。
4.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之功。研究发现,茯苓保护内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内淋巴液的数量及离子成分,或直接作用于毛细胞而发挥作用。茯苓有利湿之功,并能促进钠、钾、氯离子的排除,促进体内药物的排泄,降低血中及内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从而减轻耳毒性药物对内耳的损害。
5.黄芪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湿消肿之功。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淋巴系统吞噬功能,扩张血管,促进钠钾ATP酶活性的增高。
6.丹参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之功。药理研究表明:丹参能改善微循环血流速度,增加耳蜗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细胞有氧代谢及能量供应。
7.葛根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之功。药理研究表明:葛根能扩张脑及内耳血管,调节血运,促进细胞代谢,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对内耳细胞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
8.川芎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药理研究表明:川芎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并能透过血脑屏障,改善颅内血液循环,调节耳蜗血流供应,从而改善耳鸣、耳聋诸症。
9.灵磁石有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之功,是中医传统治疗耳鸣、耳聋的药物。近代研究发现,耳聋与铁代谢紊乱有关,补充铁剂,可有效改善耳鸣、耳聋症状。灵磁石是含铁量很高的一味中药,故可治疗听力障碍。
10.冬虫夏草有补肺肾,益精气,止喘嗽,扶虚损之功。临床观察发现,本品能防止药物性肾、耳损伤,且不影响药物的抗菌作用,为临床安全应用肾、耳毒性抗生素提供了保障手段。
二、通鼻良药辛夷花
辛夷花,又名迎春花、春花、木笔花,为木兰科植物辛夷的花蕾,主产于河南、安徽、四川等地,多为栽培。
辛夷性味辛、温,入肺、胃经,有散风寒,通鼻窍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鼻塞头痛及各种鼻炎、鼻旁窦炎所致的鼻塞,不闻香臭,浊涕长流等。本品辛香温散,质轻气薄,尤长于走肺经而开郁通窍,为治鼻渊或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鼻塞等病症的要药。常用量为6~12克,大剂量可用至20克,内服、外用均可。《本草纲目》言“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所以能温中,去面目鼻之病”。《名医别录》言其“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挥发油、黄酮苷等,有局部收敛、刺激和麻醉作用。所含的挥发油能保护黏膜表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分泌物吸收,炎症消退,而使鼻腔通畅。此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及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因此,对于鼻塞头痛者,无论是风寒还是风热,是主证或是兼证,均可选用本品。但本品干品有小绒毛,煎煮时宜选用布包煎,以免绒毛混悬于药液中引起咳嗽。现介绍几则治疗效方,供选用。
1.辛夷花粥辛夷花10克,大米100克。将辛夷花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或将鲜辛夷花洗净,切细,待粥熟时调入粥中,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2~3天。可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鼻塞头痛等。
2.辛夷花茶辛夷花、茶叶各3克,放置于茶杯中,冲入沸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饮服,每日1剂。可清热通窍,适用于风热感冒,鼻流浊涕。
3.辛夷散辛夷适量,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以药棉蘸药粉少许,塞于鼻中,每日2或3次,可通鼻窍,适用于鼻炎、鼻旁窦炎所致的鼻塞。
4.辛夷苍耳散辛夷花、苍耳子各等量,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以药棉蘸药粉少许,塞于鼻中,每日2或3次。可通鼻窍,适用于鼻炎、鼻旁窦炎所致的鼻塞。
三、明目退翳的谷精草
谷精草为谷精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入药的是谷精草的干燥带花茎的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秋季采收,将花序连同花茎拔出,晒干,切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