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懂的99条人生经验
12179700000017

第17章 学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懂得的相处之道(1)

§§§第一节 凡事退一步,成功便会近一步

在小处妥协,才能于大处取胜

“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能够忍,就有充分的时间、足够的弹性使自己调整策略。有原则地妥协一下,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不妥协。

人的一生,总要面对一些冲突和挑战,一个人不可能得到自己全部想要的,忍痛割爱,适当地妥协,弯一下腰,可以省掉不少麻烦。

张之洞深谙妥协之道,他不仅善于委曲求全,还深刻理解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所以他常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逞一时之强,而是委屈自己适应现实的需要,等到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达到建功立业的目的。

他在与政敌打交道时,尤其如此。尽管他与李鸿章早有嫌隙,在政见上多有不合,也看不惯李鸿章一味地对外求和的为政方式,更看不起李鸿章不顾全大局,始终维护自己淮军的局部利益的做法。但他同时也明白,李鸿章始终不服自己,多次在人前指责自己好大喜功。他认为李鸿章毕竟位高权重,自己如果一味地同他僵持下去,两个人之间就会由嫌隙转化为冲突,那样对自己的前程将极为不利。

于是他决定在不牵扯到重大问题的前提下,对李鸿章虚与委蛇,尽量不贸然得罪他。所以他在李鸿章母亲八十寿辰时就送去过寿文,李鸿章本人七十寿辰时,他更是三天没有休息,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寿文送给李鸿章。在寿文中,张之洞极尽能事地推崇李鸿章,赞扬李鸿章文武兼备,统领千军万马,还赞美李鸿章德高望重、勤于国事,美好的品性深得天下人的敬佩。这篇约5000字的寿文成为李鸿章所收到的寿文中的压卷之作,琉璃厂书商将其以单行本付刻,一时洛阳纸贵。

忍耐、克制是人生大智慧。张之洞对待帝师翁同与他对待李鸿章有异曲同工之妙。戊戌变法前,虽然他在许多方面对翁同的变法主张和内容持反对意见,但看到光绪帝对翁同非常尊敬,“每事必问,眷倚尤重”,所以他便曲意攀附翁同。他曾致函“贵为帝傅”的翁同,吹捧他博学多识,深谙儒学之精髓,而且通达时务,为时代之俊杰。张之洞在信中还称赞翁同实行务实的策略,提倡维新变法,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所以自己非常仰慕翁同,如果能有为翁同的维新变法效力的机会,自己一定会尽全力去做。

张之洞不但洞悉世事,而且做事更是因势而变。当初,他被委任为山西巡抚,即将启程时,山西籍富商、泰裕票号的孔老板,拿着一万两银子来“贿赂”他。他想为张之洞解决差旅费,张之洞当时婉言谢绝了孔老板的好意。可是当他来到山西时,他被山西罂粟的种植之多深深地震撼了,他决心铲除罂粟,让百姓重新种植庄稼。而改种庄稼,就需要帮助百姓买耕牛、买粮种,但山西连年干旱、歉收,加上贪官污吏的中饱私囊,拿不出救济款给老百姓,不得已他决定向商号老板募捐。这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孔老板。

开始时,张之洞觉得孔老板当初是想拿银子来贿赂自己,目的当然是想日后从自己这里得到好处,现在要他把银子捐出来,为山西的百姓做善事,那他未必会同意,但有些商人未必如此,他们不再看重实利,而看重名和位,愿意以银子换名和位。孔老板会不会是后一种人呢?如果是的话,那么自己可以和他商量一下,拿名位来跟他换银子。

孔老板果然很乐意,他表示愿意捐五万两银子做个道台。虽然说名义上做了道台,但孔老板依旧做他的票号生意,并不等着去补缺,因此也就不会去抢别人的位置,所以对孔老板来说道台不过是个空名而已。再者按朝廷规定,捐四万两银子便可得候补道台,孔老板捐了五万两银子,已经超过了规定的数目,给他个道台的虚名,于情于理都不为过。于是张之洞答应了孔老板。

晚清名臣胡林翼说:“能忍人所不能忍,乃能为人之所不能为。”能够忍,就有充分的时间、足够的弹性使自己调整策略。有原则地妥协一下,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不妥协。

当然,妥协总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这种代价有时是面子上的,有时是物质上的,但这种代价不可能是无偿的。如果得不偿失,是没有人会去妥协的,其中主要还是因为这种妥协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只有具备能在小处妥协、包容的心态,才能在大处取胜。

身处弱势时,硬拼硬打无疑是以卵击石

年轻人只有深谙进退之道,知道审时度势,才能明确自己的处境,从而知进识退,进退有节,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凡事皆有长有短、有胜有败,何况是千变万化的人生!成功通常属于深谙进退之道的人,有时候后退一步成功的希望更大。

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在美国找工作。他有个显赫的博士头衔,求职的标准当然不能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没录用他。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高射炮打麻雀——大材小用。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的。这时他才亮出学士证书,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称的岗位。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这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

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书。这时老板对他的能力和态度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这位博士最后的职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职位。然而直线“进攻”失败了,后退一步曲线再进,终于如愿以偿。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既是一种做人的艺术,也是一种生存的策略。一个人跳高时,如果离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子就跳过去并不容易。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希望就会非常大。人生的进退之道也是如此。

这位博士的办法是值得借鉴的,他先放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慢慢变得高大起来。如果刚一开始就给人以“高大”的印象,使别人对你寄予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失望,结果就会被人越来越看不起。这种反差效应值得所有人关注。别人对你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喜欢挑你的不足;相反,如果别人本来并不对你抱有厚望,你的成绩就会更容易被发现。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深谙进退之道,知道审时度势,才能明确自己的处境,从而知进识退,进退有节,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要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去硬拼硬打,那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在这种时候先“退一步”,以求打破僵局,为自己积蓄力量赢得机会,从而可以“前进十步”。

真正的智者总能在自己处于弱势时,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避开强者的锋芒,保存实力。等到时机成熟时,才表明自己的主张和态度,这时候,他们就是真正的强者了。

把握好进退的时机和尺度

进退有度,才不会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人生的道路必然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候,以退为进,是更好的一种方法。

该进则进,当退则退,聪明人都知晓进退时机和尺度。当退不退,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几个世纪以来,米提人一直在亚述人的统治之下,公元前8世纪,米提人终于奋起反抗,获得了自由,并建立了新的政权。

但是,米提人为了避免专制,拒绝将权力托付给任何人,他们也不愿意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这样一来,国家很快陷入了混乱,纷争四起,不久便分裂成了好几个小王国,各个王国之间也是争战不休。原有的法律在混乱状态下已经不起作用了,人们找不到一个可以互相约束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名叫狄奥西斯的人开始崭露头角。

他总是以公正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人们遇到纠纷都会请他帮助解决,他的权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了。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有一天,狄奥西斯却突然引退了。于是一切约束又不复存在了,犯罪率也因此逐渐高涨。

于是,困惑的米提人开始商讨如何走出困境。“我们需要一个人来管理我们的国家,我们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府。”有人说。他们最希望的统治者是公正的狄奥西斯,但狄奥西斯表示再也不想插手城市之间的纷争了。在米提人的再三恳求之下,狄奥西斯最后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住在人民为他建造的宫殿里,只有几个重要的人能够见到他。人们对他的尊敬逐渐转变成崇拜,他们相信,狄奥西斯不是凡人,而是神之子。

在别人抛弃自己之前先行引退需要很大的勇气,明智的人明白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退出舞台。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被人称为是16世纪最伟大的统治者,然而就在他的权力达到顶峰时,他突然引退了。这一举动令所有人迷惑不解,然而就因为他的这一行为,人们只称赞他的伟大,忽略了他的过错,在人们眼中,他成了一个完美的圣人。

隐藏自己的想法才能全身而退

进退之间,有时只有一步,却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只有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如愿以偿地全身而退。

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自己想要的,尽量不要让别人知道。古时的冯道就是这样做的。

冯道在后晋石敬瑭手下担任宰相,因为石敬瑭为求得契丹出兵援助自己打败后唐,夺取天下,不仅割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地区为厚禄,而且自称臣、称儿。事定后,需要派一名重臣为礼仪使到契丹,为契丹主耶律德光和萧太后上尊号。

石敬瑭心中的理想人选是冯道,但考虑到此行很可能有去无回,感到难以启齿,便叫几名宰相商议决定。

捧着诏书的文书小吏一到中书省便哭出声来,因为自己的皇帝对外藩称儿、称臣实在是太屈辱了。

冯道正和几名同僚商议政务,见状大惊。待明白文书小吏的来意后,几名宰相都吓得面无人色,唯恐这桩既危险又丢人的差事砸到自己头上。

冯道看出了大家的意思,也不说话,很镇静地在一张纸上写下“道去”两字,其他人看后既松了一口气,又替他难过,有人甚至当场落泪。

冯道出任礼仪使到了契丹后,契丹主对他很重视,本想亲自出去迎接,后因有人劝他“国君不应迎宰相”才作罢。

给契丹主和太后上过尊号后,冯道便被契丹主留下来为官,契丹族的风俗只赐给重臣象牙笏,或在腊日赐牛头,有一样就是特殊宠幸,冯道却全得到了,他还为此写道:“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

契丹主知道后大为高兴,暗示要长期留他在契丹为官,冯道说:“南朝为子,北朝为父,我在两朝做官,没有什么分别。”契丹主听了更是喜欢。

冯道把得到的赏赐都用来买木炭,对人说:“北方寒冷,我年纪老了,难以忍受,不得不多作些准备。”摆出一副扎根契丹的架势。

契丹主开始时唯恐留不住冯道,待见他如此,不仅不再怀疑他的忠诚,反而觉得自己的儿皇帝那里更需要这样忠诚有名望的大臣辅佐,便让冯道回石敬瑭那里。

冯道三次上表推辞,表称自己眷恋上国,不忍离去,契丹主一再催促强迫,冯道才装作百般不情愿地上路了。

他先在驿馆中住了一个月,然后接着慢腾腾地赶路。一路上到一个地方便停下来住宿,一点儿也不着急,契丹主派人查探后,愈加放心。冯道一直走了两个月,才出了契丹国境。

冯道身边的人问他:“我们能逃出虎口,返回家乡,恨不得身生双翅,您却走走停停,却是为何?”

冯道笑着说:“急有什么用?我们如果走快了,契丹主用快马追一天就可以把我们追回去。我们走得慢,他们难以觉察我们的真实心思,这样才能安全返回。”

左右的人听后,都恍然大悟,钦佩不已。

进退之间,有时只有一步,却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只有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如愿以偿地全身而退。

隐藏自己并不代表自己就是缩头乌龟。一个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能够适时隐藏自己是成熟的表现,这种表现能使人在社会上走得更远。但是年轻人也要注意一点,一旦处处隐藏自己,应当表现自我时不表现出来,就会失去机会,慢慢失去自我。

§§§第二节 时刻保鲜,给别人一点儿想象的空间

繁花莫开尽,得意莫忘形

保持低调行事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显山露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高出于人的那一面,往往却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辉煌。

《红楼梦》中有一段元春死后托梦的诗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可见做人要永远为自己留条后路。永远记住花未全开、月未全圆才最好,一旦花开尽放就要面临萎谢,所以人在得意之时切莫忘形。

唐朝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他的王府建在京师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郭子仪不允许府中的人对此加以干涉。

有一天,郭子仪麾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这名将官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郭子仪递毛巾,一会儿要郭子仪去端水,像使唤奴仆一样。这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了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于是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关起大门,像别的王府一样,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他的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这样有损您的威望。”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只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背后隐藏的危险。我被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个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迫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