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善于利用逆反心理
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说话的人。一个会说话的人,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局面,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请不要阅读第七章第七节的内容。”这是一个作家写在其著作扉页上的一句饶有趣味的话。后来,这个作家做了一个调查,不由得笑了,因为他发现绝大部分的读者都是从第七章第七节开始读他的著作的,而这就是他写那句话的真正目的。
当别人告诉你“不准看”时,你却偏偏要看,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所以,如果能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倾向,就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某建筑公司的李工程师,有一次说服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一个工头,他坚持反对一切改进的计划。
李工程师想换装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但他想到那个工头必定要反对,于是李工程师去找那个工头,腋下挟着一个新式的指数表,手里拿着一些要征求工头意见的文件。当大家讨论着关于这些文件中的事情的时候,李工程师把那指数表从左腋下移动了好几次,工头终于先开口了:“你拿着什么东西?”李工程师漠然地说:“哦!这个吗?这不过是一个指数表。”工头说:“让我看一看。”李工程师说:“哦!你不要看了。”并假装要走的样子,并说:“这是给别的部门用的,你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
但是工头又说:“我很想看一看。”当工头审视指数表的时候,李工程师就随便但又非常详尽地把这东西的效用讲给他听。工头终于喊起来:“我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吗?它正是我想要的东西呢!”
李工程师故意这样做,果然很巧妙地把工头说动了。
其实逆反心理并不是只有那种顽固的人身上才有,每个人身上都长着一根“反骨”。
明朝时,四川的杨升庵才学出众,中过状元。一次他因嘲讽了皇帝,所以皇帝要把他充军到很远的地方去。朝中的那些奸臣更是趁机公报私仇,向皇帝说,把杨升庵充军海外,或是玉门关外。
杨升庵想,充军还是离家乡近一些好,于是对皇帝说:“皇上要把我充军,我也没话说。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宁去国外三千里,不去云南碧鸡关。”
“为什么?”
“皇上不知,碧鸡关呀,蚊子有四两,跳蚤有半斤!切莫把我充军到碧鸡关呀!”
“唔……”皇帝不再说话,心想:哼!你怕到碧鸡关,我偏要叫你去碧鸡关!杨升庵刚出皇宫,皇上马上下旨:杨升庵充军云南!
杨升庵利用“对着干”的心理,打破了奸臣的奸计,达到了自己要去云南的目的。
可见,无论男性女性、年长年少,内心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逆反心理,只要善于抓住那一根“反骨”,轻轻一扭,他人一般都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办。这的确不失为一种省心省力又奏效的说服方法。
说话之道
人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逆反心理,只要善于抓住那一根“反骨”,轻轻一扭,他人一般都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办。
)第二节 看人说话,顺水推舟
你如果要求人办事,就要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不同,所以他的接受方式也不同。要想达到求人成功的目的,就要收集信息,运用恰当的技巧,对症下药。千万不可意气用事,一言不合便怒发冲冠,引起被求对象的反感,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只有张飞、赵云二位将军,方可对敌马超。”这时,张飞听说马超前来攻关,主动请求出战,诸葛亮十分清楚张飞的好胜性格,知道对他使用“激将法”才可保证战胜对方。
诸葛亮佯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张飞说:“军师为什么小瞧我?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怕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说:“你在当阳拒水桥,是因为曹操不知道虚实,若知虚实,你怎能安然无事?马超英勇无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丧命,绝非等闲之辈,就是云长来也未必能战胜他。”张飞说:“我今天就去,如战胜不了马超,甘受军法处置!”
诸葛亮看激将法起了作用,便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以为先锋!”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针对张飞脾气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将法来说服他。每当遇到重要战事,先说他担当不了此任,或说怕他贪杯酒后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增强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的斗志和勇气,清除轻敌的思想。
求别人办事的时候,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哪种类型的人,说起话来就比较容易了。现列举几类人供参考:
1.死板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比较木讷,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预期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是否听得进去。
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花些工夫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他感兴趣的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有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说,此乃人之常情。
2.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像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让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类型。但是,当你有事要求他帮忙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对付他呢?
某企业的一位副科长,说话虽然客气,但是眼神里却有些许傲慢,并且不带一丝笑意,这种人实在是非常不好对付,人一见到他,就感觉有一种“威胁”存在。
对付这种类型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和他啰唆,所谓“多说无益”,正是如此。同时,你要尽量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里。
3.深藏不露的人
我们周围有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其心思,或让人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防范心理极强。求这样的人办事更是难上加难,往往搞得人们无所适从。
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作出回答或进行判断时,他也故意装傻,或者故意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说话之道
求别人办事的时候,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哪种类型的人,说起话来就比较容易了。
)第三节 晓以利害,打动他人
说服他人时,从对方的利益出发,是最容易达到说服目的的。
肿瘤患者放疗时,每周测一次血常规,有的患者拒绝检查,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意识到这种监测的目的是保护自己。
一次,护士小王走进病房,说:“王大嫂,该抽血了!”
患者拒绝说:“不抽,我太瘦了,没有血,我不抽了!”
小王耐心地解释:“抽血是因为要检查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例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等,血象太低了,就不能继续做放疗,人会很难受,治疗也会中断,对身体也不好。”
患者好奇地说:“降低了,又会怎样?”
小王说:“降低了,医生就会用药物使它上升,就可以继续放疗!你看,别的病友都抽了!一点点血,对你不会有什么影响的。再说还可以补充过来呀。”
患者被说服了:“好吧!”
是的,通常我们行动的目的就是“为自己”,而非“为别人”。如果能够充分理解这一点,那么想要说服他人就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了。
相对应的,我们在劝阻对方放弃固执、愚蠢、鲁莽、不理智的举动时,也可以摆出利害关系,使对方心服口服。
有时候,我们的真诚劝阻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对方固执的行动给他自己造成的危害。“打蛇打七寸”,抓住对方切身利益的得失,会使他的心弦受到震动,促使他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放弃自己消极的、错误的行动。
某剧场门前不许卖瓜子、花生之类的小食品,怕的是污染环境,影响市容。唯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太太例外。用剧场管理员的话说就是:“这老太婆年岁大,嘴皮尖,人家叫她铁嘴,不好对付,只好睁只眼闭只眼。”某日,市里要检查卫生,剧场管理员小王要老太婆回避一下,说:“老太太,快把摊子挪走,今天这里不许卖东西。”“往天允许卖,今天又不许卖,世道又变了吗?”“世道没有变,检查团要来了。”“检查团来了就不许卖东西?检查团来了还许不许吃饭?”“检查团来了,地皮不干净要罚款的。”小王加重了语气。“地皮不干净关我屁事,他肥肉吃多了拉稀屎,能去罚卖肉的款么?”小王无言以对,悻悻而退。管理自行车的老刘师傅随后走了过来,说道:“老嫂子,你这么一把年纪,没早没晚的,又能挣几个钱呢?检查团来了,真要罚你一笔,你还能打场官司不成?再说,检查团不会天天来,饭可是要天天吃,生意可是要天天做的呐。”“嗯!姜还是老的辣。好,我走,我走。”老太太边说边笑地把摊子挪走了。
管理员小王之所以劝阻不成,就因为他只是一味地讲抽象的大道理,没有站在老太太的角度上帮助她分析利弊。而老刘师傅从老太太的切身利益出发,向她指出了只考虑眼前的小利而不顾长远利益的不良后果,使她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固执行为的不明智,于是心服口服地接受了规劝。
利己是多数人的“通病”,只要能将这种心理利用起来,多半的说服都是会成功的。
说话之道
说服他人时,从对方的利益出发,是最容易达到说服目的的。
)第四节 把握心理,春风化雨
求人办事时,需要找一个合适的话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能找准对方的爱好,投其所好,这样就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深入对方的心,求人办事自然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可能只会招来对方的厌恶,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激将法是用来引发别人在不愿表态、讲话时讲出话来的一种有效方法,借以打开对方的“话匣子”。在外交、商务谈判中经常用到这种方法,在求人办事时也不妨用一下这种方法,以一语刺激对方做出有利于己方的反应。激将法的类型按激将的内容、形式可分为反语式激将法、及彼式激将法、贬低式激将法三种,在求人办事时使用这三种方法往往能起到“请君入瓮”的效果。
1.反语式激将法
反语式激将法诸葛亮运用得最多。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是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
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一表人才,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动,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语激他。寒暄之后,孙权问道:“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答:“马步水军,共100余万。”孙权不信。诸葛亮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20万;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万;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万,现在又得荆州兵二三十万。如此算来,曹兵不下150万。我只说100万,原因是怕惊吓了江东之士。”
鲁肃听后大惊失色,一个劲向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却装作看不见。孙权又问:“曹操部下战将,能有多少?”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不下一二千人!”孙权道:“曹操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下决心。”诸葛亮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新破荆州,威震天下,现在即使有英雄豪杰要与他抗衡,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就不如早一点与其绝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依众谋士的主张,向他投降呢?”
孙权自认是一个大丈夫,自然不会投降,于是答应与刘备结盟共抗曹操。
到这里,诸葛亮的激将法也就成功了。
2.及彼式激将法
是以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心理效应,激发对方做角色交换,设身处地同意他人的建议。及彼式的激将成功,正在于由己及彼,再由彼及己的有效反应。这类激将法用得并不多。
3.贬低式激将法
这是说话人善意贬低他人,促使话语生效的一种激将方法。
某厂改革人事制度,招聘车间主任,工人们都希望一位年轻有为的技术员受聘,可这位技术员就是犹豫不决。一位老工人冲着他当众发了言:“我说你啊,厂里花了上万元送你上大学,学了一手本领,连个车间主任都不敢当,真是窝囊废!”结果这个技术员一激之下,终于揭榜出任了车间主任,工作一段时间后,果然深孚众望。后来,他在一次授奖表彰大会上谈体会时说:“厂里出钱培养我,车间广大工人师傅信任我,我怎么能甘当一个窝囊废呢!”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激将法虽然巧妙,但也需要谨慎使用。一般来说,对于男人可以激将,因为男人一般都想证明自己,如果别人说他不好,他往往会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是能干的。对于女人来说,激将就不如去赞扬。因为女人的面子总要薄些,如果你激她,“连个主任都不敢当,真是个窝囊废”,她可能要跟你争吵,还要哭哭啼啼跟你闹上几天。这样的激将就是失败的。
同时,激将也需要注意场合,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激将,往往有挑衅的嫌疑,多半人都会觉得丢了颜面而要跟你发怒。不妨试着在人比较少的场合,抓住恰当的时机激将。
总而言之,激将法也不是百试不爽的妙法,有时候还需要你认真思考才能尝试,否则乱去激别人,到头来会让人觉得你太“毒舌”,无法和他人和平相处。
说话之道
投其所好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深入对方的心,求人办事自然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可能只会招来对方的厌恶,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第五节 有效激将,屡试不爽
我们知道,说话要讲究方圆曲直,不可口无遮拦。但在某些情况下,有的话必须以实相告,有话直说。
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逼死崇祯皇帝,建立了大楚政权。可时过不久,由于吴三桂背叛,兵临城下,李自成形同瓮中之鳖,苦思撤退良策。烟花女子陈圆圆前来拜谒。面对这位风尘女子,李自成猛想起以前吴三桂、刘宗敏就是为了争夺她才闹得满城风雨,便寻思“自古红颜多祸水”,于是传令将陈圆圆处斩。
武士们正要动手,陈圆圆语带讥讽地说:“小女子久闻大王威名,以为是位金戈跃马、逐鹿问鼎的大英雄,没想到大王却害怕一个弱小女子!”
“孤怎么会畏惧你?”李自成反问道。
“大王,小女子也出身良家,不幸坠入烟花巷,饱受青楼沧桑之苦,实属身不由己。最初被崇祯皇帝霸占,后被吴三桂夺去,大王手下刘将爷又围府强行将小女子抢来,其实这并非小女子本意。请问大王,小女子自身何以为罪?大王挥师起义,不是要救天下黎民于水火吗?小女子本是无辜之人,大王却要赐死,不是畏惧小女子又作何解释呢?”陈圆圆妙语反驳道。
李自成被问得瞠目结舌,他抬了抬手,说道:“你且起来说话。”
陈圆圆给李自成磕了头,说了声:“谢大王!”然后站起来说:“就是为大王计,大王杀小女子也实为不智。小女子看宫中情形,大王有撤出京城的打算,不知是也不是?”陈圆圆试探道。
“就算孤有这种打算,那又如何?”李自成追问道。
“大王是想安全撤离,还是想被追袭而奔呢?”陈圆圆问道。
“当然想安全撤离,又当如何?”李自成继续往下追问。
“大王,吴三桂为先锋,兵强马壮,小女子听说他正向京城进逼。小女子蝼蚁之命,大王杀了我,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留下小女子,小女子感念大王不杀之德,当尽心竭力,使吴三桂滞留京师,不再追袭。大王可保全实力,全师而撤,巩固西京,不久又可东山再起。趋利避害,请大王三思。”陈圆圆语重心长地说道。
陈圆圆的话触到了李自成的心病,他不由身子前倾,问道:“你果真能使吴三桂滞留京师吗?”
“大王想必知道,吴三桂背叛大王,由小女子所致,大王杀了小女子,必然激起他复仇的欲望,以致日夜兼程,追袭不休。大王留下小女子,小女子指天立誓,想尽一切办法也要使他滞留京城,不再追袭。”
“好!孤王相信你,留下好了。”李自成最终同意了陈圆圆的请求。
为什么陈圆圆能让李自成同意其请求,免遭杀身之祸呢?那是因为她从实际情况出发,有话直说。吴三桂进逼京城,李自成苦无去路,都是实际情况,直说让她和李自成有了相容的心理基础。
可见,有话直说时要选好时机,如果情况紧急,就不要说些拐弯抹角的话。
说话之道
说话要讲究方圆曲直,不可口无遮拦。但在某些情况下,有的话必须以实相告,有话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