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好这辈子(Mbook随身读)
12195500000005

第5章 处世篇 外圆内方,活出优雅

)第一节 【梁漱溟】以退为进,柔中带刚

一个人的诚信相当于他的脊梁骨,如果没有这脊梁骨,人们将无法立起来。

冲突来自自以为是

在美国,竖起大拇指是用来表示支持和赞同,向对方表示“干得好”或者“棒极了”。然而,在澳大利亚,如果大拇指上下摆动,是对别人的侮辱。北美人用竖起的大拇指表示要求搭便车,但在尼日利亚等地,这个手势却被认为非常粗鲁。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如果在交往当中,都想当然地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做,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原本谁都没有错,但结果却是对谁都没有好处。不仅国家间如此,每个人也都是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行动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人那里会产生不同的味道,如果大家都按照自己所认为的“对”去行动,结果不可能令人满意。

梁漱溟先生就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起冲突,往往是因为双方都自以为是,自己自信太多,又以鄙薄的态度去看对方,因此我不容你,你不容我。”

人生折射

自以为是的人看着是自信太高,实则是眼界太窄、阅历太浅。

布鲁诺信奉哥白尼学说,说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小小尘埃,否定地心说。天主教会不仅指控他为异教徒,并且革除了他的教籍,还建议当局将布鲁诺活活烧死。布鲁诺听完宣判后,对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

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英勇就义。

用梁漱溟的话来说,这就是“最不能商量的态度”,不仅不能商量,天主教会反而用自己其他方面的权势,通过消灭布鲁诺的生命来维护自己的学说。他们不敢正视不同于自己的见解,他们施加在布鲁诺身上的刑罚正是他们软弱的表现。

现在,人们都已经知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也不是。人对宇宙的探索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否定才有进步。但是不同学说之间的争端,却最终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终结,这正是人类的悲哀。

真正商量的态度至少应该做到像伏尔泰说的那样:“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两个学生在一件事情上争执不下,相互说对方是诡辩,最后反而对什么是诡辩都搞不清楚了,于是就去向老师请教。

这位老师听了问题之后,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略作思考,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作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人很脏。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你们觉得,这两个人中谁会去洗呢?”

两个学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那个脏的人了。”

“不对,”老师反驳说,“是干净人。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现在,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了澡呢?”

学生改口说:“干净人。”

老师又否认道:“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

他再次问道:“如此看来,我的客人中谁洗了澡呢?”

“脏人!”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干净人有洗澡的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他们两人到底谁洗澡了呢?”

学生迟疑地回答说:“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

“不对,两人谁都没洗。”老师笑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两个学生不满地说:“老师,您每次讲的都有道理,可却又都不一样,我们该怎么解释呢?”

“没错,你们瞧,这就是诡辩。”

这位老师通过一个故事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道理:看似矛盾的见解却有可能都是正确的。就像青白尼罗河一样,可以一水中分,二色并流。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见解,但是也应该多听听对方的意见,看看是否有合理之处,然后再作出决定。

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说法,探讨的时候,至少要在彼此的人格上相互尊重,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其他的问题。如果连这个共识都不能达成,针锋相对地纠缠在一些无解的问题上,就会像寒暖流交汇一样,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而双发都会受到无谓的冲击和伤害。

智慧点拨

有人爱环肥,有人喜燕瘦,各有各的主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非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一定会失望的。毕竟,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你所代表的也未必是正义的、对的一方,所以不如宽容地去看待相反的意见。

先把自己的心空起来

有个弟子问师父:“怎么样才能在已经装满的瓶子里再装入更多的水?”

师父回答说:“倒掉。”

月亏后才能盈,水满后才能溢。如果想要纳风入怀,就当先凿空自己。如果时时觉得唯有自己才是对的,即使这瓶水实际上没有满,也被你盖上了盖子,无法再充实自己。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不断有新的水注入,也不断有陈水流出,如果盖上了盖子,那还怎么流通呢?

梁漱溟先生认为,只有把自己的心先空起来,打破陈见,去除隔膜,彼此之间才可能相互了解,求得共识,而不至于自说自话。

人生折射

一次,为了招待印度当地居民的首领,英国王室在伦敦举行晚宴,热情款待他们,晚宴由当时还是王子的温莎公爵主持。

宴会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气氛很融洽,宾主之间聊得很开心。在宴会结束时,侍者为在座的每个人都端来了洗手盘。看到眼前那用精巧的银制器皿盛着的清凉的水,印度客人们以为饭后喝的水,就端起来一饮而尽。一旁作陪的英国贵族一时反应不过来,面面相觑,最后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温莎公爵。

温莎公爵自然也看到了这一幕,但他不动声色地继续与客人谈笑风生,接着神态自若地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样自然地一饮而尽。接着,大家也都跟随着把水喝了,本来要造成的尴尬顷刻间消失无踪,宴会取得了预期的成功,英国在印度的利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

温莎公爵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不至于让洽谈落入难堪的境地,放下了原有的本国的礼仪,而遵从了对方的无心之举。这一放一收,正是他王者风范的体现,也保证了沟通的顺利。梁漱溟先生说,双方在交往中,“应在心术上有所承认,在人格上有所承认,只是彼此所见尚需商量,然后才可取得对方之益,达于多分对的地步。”

金庸在塑造神秘人物独孤求败时,写了他练剑的几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时用的是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那时的独孤求败性格刚烈,任气豪侠,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把世间的不平一一铲除,自认为锐不可当,无坚不摧。

第二重时则是“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此时的他比一味逞强的少年进步了许多,虽然也渴望着伸张正义,但是开始明白自己也会有错,因此心生内疚。被他弃于深谷的不单是误伤义士的软剑,还有少年人的鲁莽和锐气。

第三重时则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大巧不工,可见练的是自己的内力,在使剑的技巧上与利剑和软剑有了很大的分别,但同样依然要借助剑这一外物才能够去纵横天下。

第四重时则是“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这个时候,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按照这个方向走,渐渐可以走向无剑的境界。独孤求败最后埋剑葬剑,就因为他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于人于事不再执著,可以随心所欲。

从利剑到软剑到重剑,最后达到无剑,每进一层,都在放弃外在之凭借,充实内在之功力。因为放弃,才能够更上一层楼。

就像是登山一样,如果一直停留在半道,为那里的景致而流连不已,不愿抛下,怎么可能会继续往上走呢?而前方的风景也许更美丽。

满足于前三种境界的人,是体会不到无剑的潇洒与从容的。这时的人,才是无物不可入,无人不可容,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能够让他为之踟蹰的了,这才有了“求败”之名。

智慧点拨

旅途坎坷,一路波折,大多缘于所遇之人不相合。在原则性的问题上,自然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但是有多少事情是无法求得共存的呢?以硬碰硬,即便能够一时成功,也会受伤。如果可以的话,就像梁漱溟先生教导的那样,先把自己的心空起来。这不是软弱,而是太极之妙——如往而复,以退为进,柔中带刚。

)第二节 【俞平伯】择友要谨慎

友直、友谅、友多闻

俞平伯一生光明磊落、豁达开朗,以他的博学和真诚在学术界结交了许多的良友,如朱自清、叶圣陶、顾颉刚、郑振铎、何其芳等,很多朋友都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他与朱自清先生的友谊更可称为肝胆相照,以致于朱自清先生病逝后,他悲伤地慨叹道:“像这样的朋友该从哪儿去找呢!我以后恐永不复闻我的过失了。”一生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而这正得益于俞平伯先生的交友始终恪守孔子的教诲:友直、友谅、友多闻。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对自身修养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友直”,是讲真话的朋友;“友谅”,是个性宽厚、能够原谅人的朋友;“友多闻”,是见识广阔、知识渊博的朋友。反过来,对自身修养无益而有害的明友亦有三种:“友便辟”是指有特别的嗜好,或者软硬不吃、不经意间便会将他得罪的朋友;“友善柔”是个性软弱、依赖性强、缺乏个人主见甚至一味迎合你的朋友;“友便佞”则是专门逢迎拍马的朋友,通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于己无益。

人生折射

选择朋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朋友并不一定越多越好,多交益友,少交损友,才能真正从朋友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唐朝元和年间,东都洛阳留守名叫吕元应。他酷爱下棋,养有一批下棋的食客。吕留守常与食客下棋,谁如赢了他一盘,出入可配备车马;如赢两盘,可携儿带女来门下投宿就食。

有一日,吕留守在亭院的石桌旁与食客下棋。正在激战犹酣之际,卫士送来一叠公文,要吕留守立即处理,吕元应便拿起笔准备批复。下棋的门客见他低头作批文之状,认为不会注意棋局,迅速地偷换了一子。哪知,门客的这个小动作,吕元应看得一清二楚。他批复完文件后,不动声色地继续与门客下棋,门客最后胜了这盘棋。食客回到住房后,心里一阵欢喜,企望着吕留守提高自己的待遇。谁料第二天,吕元应携来许多礼品,请这位食客另投门第。其他食客不明其中缘由,很是诧异。

十几年之后,吕留守处于弥留之际,他把儿子、侄子叫到身边,谈起这回下棋的事,说:“他偷换了一个棋子,我倒不介意,但由此可见他心迹卑下,不可深交。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交朋友要慎重。”他积多年人生经验,深觉棋品与人品密不可分。

这件事情虽小,但也足见古人交友之严。在人的各项基本生活技能中,学会建立及保持友谊,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人的一生不可以没有朋友,但是怎样交朋友却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正直的朋友可以指出自己的缺点,诚实的朋友不会暗害自己,多闻的朋友可以使自己增长见识。而阿谀奉承的朋友会使自己忘乎所以,当面温柔背后诽谤的朋友常常会对你使绊子,花言巧语的朋友更是容易出卖自己。交到好朋友可以使你的道德品质、学业、事业都有所进步;而交到不好的朋友,不但对你的道德事业等没有帮助,更有甚者,会使你走向犯罪的深渊。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吴国大司马吕岱的亲随徐原正直豪爽,有才略,有志向,吕岱知道他能够成器,便赠送给他头巾、衣服,常与他一起谈论,以后又举荐提拔他,使他官至侍御史。徐原忠诚豪爽,喜欢有话直说。吕岱有过错时,徐原往往直言规劝,还公开评论。有人把这事告诉吕岱,吕岱赞叹说:“这正是我器重徐原的缘故啊!”后来,徐原死了,吕岱哭得很伤心,他说:“徐原是我吕岱有益的朋友,现在不幸去世,我还能再从哪里听到人家谈论我的过错啊!”

在这个故事中,徐原就是吕岱的益友,他能替吕岱着想,敢于指出吕岱的错误。无怪乎徐原去世后,吕岱会如此说。

智慧点拨

我们在交朋友时也要学会一些鉴别朋友的技巧。当你对一个人还不太了解时,可以先了解他周围的人,看看他周围的人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比如说,在与一个人关系密切的人中,势利小人占了一大部分,那么,这个人性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可能比较重视权势、利益。一个人周围有一帮阿谀奉承之辈,那么这人肯定虚荣、喜欢被人吹捧,与之交友,要注意不要轻易直言相谏。总之,我们在选择朋友时一定要慎重,秉承孔夫子的交友原则:友直、友谅、友多闻。

君子之交淡如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友方式与原则,对于来来往往的朋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慨,但不可否认,失去朋友是一种遗憾。

人们常说,“朋友是用心经营的”,心中有朋友,平常多联系,友谊才能长久。这是不是说好朋友就应该天天黏在一块儿,或者是没完没了地煲“电话粥”、“网上共游”呢?当然不是!俞平伯先生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与朱自清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两人在事业上相互鼓励,在生活上相互帮助,互相指出错误,正如俞平伯先生面对朱自清的责备时说的——“他责备我和责备他自己一般的认真”。但即使如此相知,两人也一直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人生折射

蕨菜和离它不远的一朵无名小花是好朋友。每天天一亮,蕨菜和无名小花都扯着嗓子互致问候,日子久了,它们都把对方当成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同时,它们发现,由于相距较远,每天扯着嗓子说话很不方便,于是便决定互相向对方靠拢,它们认为彼此间的距离越近,就越容易交流,感情也越容易加深。

于是,蕨菜拼命地扩散自己的枝叶,它蓬勃地生长,舒展的枝叶像一柄大伞一样,无名小花则尽量向蕨菜的方向倾斜自己的茎枝,它俩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出乎意料的是,由于蕨菜的枝叶像一柄张开的大伞,它不仅遮住了无名小花的阳光,也挡住了它的雨露。失去阳光和雨露滋润的无名小花日渐枯萎,它在伤心之余,不再与蕨菜共叙友情,相反还认为是蕨菜动机不良,故意谋害自己,便在心里痛恨起蕨菜来。蕨菜呢,由于枝叶过于茂盛,一次狂风暴雨之后,它的枝叶被折断得所剩无几,身子光秃秃的。看着遍体鳞伤的自己,蕨菜把这一切后果都归咎于无名小花身上——如果没有无名小花,它也绝不会恣意让自己的枝叶疯长的。于是,一对好朋友便反目成仇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好朋友也要保持距离。这也就是俞平伯先生所崇尚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所以长久。

人们常常是因为彼此间共同的喜好相互吸引,联系频繁了,也就产生了友情。同性、异性间的交往大抵如此。但是每个人又都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层面,从小接受不同的教育,也就决定了人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处事方式与理想追求。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必然在日常的接触中日渐凸显。

另外,“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缺点,即使人缘再好也不例外。人们常有这种感慨,刚接触一些人的时候,对他们的第一印象特别好,但久了却发现并不是那样。这是因为随着接触的增多,对对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来。缺点累积多了,自然影响了你对他们的“印象分”,更有甚者,会与之渐行渐远。

智慧点拨

距离产生美,在交友时请牢记保持一定的距离,抽象的距离将使你们对彼此的关系怀有更多的憧憬与向往,从而在彼此间维系一份朦胧的美,将目光从挑剔审视转向赞同认可,这将让你们的关系更加融洽,让友情细水长流。

)第三节 【钱锺书】珍惜眼前人,怜取身边物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围城》,是钱锺书先生撰写的“新《儒林外史》”。“围城”这一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婚姻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不能改变环境,不如改变我们自己。”多从自身找原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我们面对“围城”时智慧的选择。

人生折射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却想冲出来。进不去,徘徊遐想,苦闷忧愁;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钱锺书先生凭借其深邃的洞察力感悟出了人生和婚姻的真谛。

我们单就婚姻来讲,事实更是如此。光看各个婚恋网站中逐日攀升的会员人数就可看出:城外人对城内人充满了热切的向往。而城内人是否果真如城外人所幻想的,在里面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的日子呢?如果城内的日子真的那么多姿多彩,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城内人的生活亮起了红灯呢?

这是因为所有绚丽终会归于平淡,生活最终会归于柴米油盐的琐碎与真实。结婚以后,才发现“两人世界”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浪漫,不仅平淡如水,而且有时还繁琐得吓人,时间长了,竟毫无激情,甚至有的婚姻早早地就触礁了。

究其原因,就是男女两方在婚后没有自觉地在意识上作出改变,以适应人生新的阶段,最终导致婚姻关系的破裂。

夫妻相处,有几点是无论何时都要遵守的,违反了它,婚姻就有触礁的危险:

1.相互尊重

人都是爱面子的,当着别人的面批评爱人,最容易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夫妻感情。所以,要学会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思想和感情,越是人多的时候,越要恭维他,以博得对方的欢心。只有夫妻俩在一起时,你再向他提些意见,甚至可以进行严肃的批评,对方都会在愉快接受之余,感受到你煞费苦心中体现出的浓浓爱意,从而以加倍的爱来回报你。

2.必要的信任和适当的依赖

你如果不信任对方,就好像是在沙上筑塔,别想会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缺乏信任是通往亲密之路的最大阻碍,每个人的成长经验都会影响到信任能力的养成,幸福的婚姻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

另外,还要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依赖。但如果你在精神上、物质上完全依赖别人,让对方扮演供应者的角色,那么你的自尊便会被人拿走,你会更缺乏安全感,并产生寂寞感,恐惧感也会日渐加深。因此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微妙的平衡互动关系。对爱人适当的依赖才会使你的吸引力更持久。

总之,当婚姻生活归于平淡的时候,夫妻间的关系就可能会发展成为兄妹或者朋友的关系。这时的你们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了诱惑。夫妻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的,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千万不能旧事重提,不然引发的就是更为激烈的战争。夫妻双方都需要对方用心地去呵护,去关心,去体贴。多一些沟通,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才会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再是传说,而是可把握住的幸福。

智慧点拨

人在世上生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逐和放弃的过程。因为人的劣根性决定了“对得不到的总是抱着美丽的幻想,而得到手的却弃如敝履”。所以,愿所有的人都能“珍惜眼前人,怜取身边物”。

吵闹,毁掉感情的利器

在《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最终与孙柔嘉携手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生活中的各种摩擦不断,尤其是孙柔嘉不断的唠叨令方鸿渐不堪忍受。小说的最后,孙柔嘉离家出走,方鸿渐也盘算着奔走他乡,另谋出路。可以说,在婚姻这座围城里,他们都没有守好自己的“城”。

有句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在所有能够摧毁温馨感的因素中,吵闹无疑是最有杀伤力的。地狱中的魔鬼所发明的种种毁灭爱情的利器中,无休止的争吵是最可怕的一种。

人生折射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夫人也有这样的发现,可是已经太晚了。当她在临死前向她女儿忏悔说:“你父亲的去世,是我的过错。”她的女儿们没有回答,而是失声痛哭起来。她们知道母亲说的是实在话。她们的父亲长期生活在母亲不断的抱怨唠叨和长久的无端吵闹中。

托尔斯泰伯爵和他的夫人处在优越的环境里,照理应当十分快乐才对。托尔斯泰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那两部名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在文学领域中永远闪耀着光辉。托尔斯泰备受人们爱戴,他的赞赏者甚至于终日追随在他身边,将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快速地记下来,即使他说了一句“我想我该去睡了”这样平淡无奇的话,也都给记录下来。除了美好的声誉外,托尔斯泰和他的夫人有财产、有地位、有孩子。他们的结合,似乎是太美满了,所以他们跪在地上,祷告上帝,希望能够继续赐给他们这样的快乐。

但是后来,托尔斯泰改变了对自己作品的看法。就从那时候开始,他把剩余的生命贡献于写宣传和平、消弭战争和解除贫困的小册子。他曾经忏悔,认为自己在年轻时候犯过各种不可想象的罪恶和过错。他要真实地遵从耶稣基督的教训。他把所有的田地给了别人,自己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去田间工作、砍木、堆草,自己做鞋,自己扫屋,用木碗盛饭,而且尝试尽量去爱他的仇敌。然而,他的妻子奢侈、虚荣,渴望着显赫、名誉和社会上的赞美,托尔斯泰对这些却不屑一顾。她希望有金钱和财产,他却认为财富和私产是一种罪恶。他坚持放弃他所有作品的出版权,不收任何的稿费、版税;她开始吵闹、谩骂、哭叫,因为她太想得到那方面带来的财富了。她就会像疯了似的哭闹,倒在地板上打滚。她手里拿了一瓶鸦片烟膏,要吞服自杀,同时还恫吓丈夫,说要跳井。

他们开始的婚姻是非常美满的,可是经过48年后,他已无法忍受再看自己妻子一眼。

时间还是在吵闹中一点一点地流逝,82岁的托尔斯泰再也忍受不住家庭折磨的痛苦,在1910年10月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逃出家门——逃向酷寒、黑暗,不知去向。经过11天后,托尔斯泰患上了肺炎,倒在一个车站里。他临死前的请求是:不允许他的妻子来看他。这是托尔斯泰夫人抱怨、吵闹和歇斯底里所付出的代价。

爱的双方需要尊重、信任与理解,而一旦失去这些,争吵就随之而来,婚姻也显得岌岌可危了。当婚姻生活归于平淡的时候,夫妻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的,如果不能用心地去呵护,婚姻难免会成为一座让人想逃离的围城。

智慧点拨

争论其实是没有赢家的,尤其是那些毫无意义的争论,比如抨击各自的兴趣,或者是批评对方的言行举止。适当的规劝是让对方感激的方式,但是恶意的批评只会拉开彼此的距离,温馨的氛围也会荡然无存。因此,在开口之前应先思考一下:我们如果这样下去,还会有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