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师产生矛盾不可怕
师者,是传播智慧的使者,但他们也有迷惑的瞬间,也会有失误的时候。与老师相处,不免也会产生矛盾,但良好的交流则能化解师生间的一切矛盾。
——〔中〕陈鹤琴
老师的忠告如一缕夏日的海风,吹进学生的心脾,也能激起获取知识的浪花。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毫无疑问,老师在青少年的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老师不令教给你知识,而且引导你做人,帮助你成长。
然而师生之间常常会因各种原因而产生分歧和矛盾,面对老师的批评甚至是误解你的心中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受挫感。此时此刻,首先需要做的是,反省自我,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即使有意见和看法,也要寻找适当机会与老师私下交换意见,以化解师生的矛盾,以解除相互的误会,以摆脱心中的压力。
与老师产生矛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方式及时化解。若持以师为友的心态,你会主动与老师交流,你会乐于向老师诉说心声;若持以师为亲的心态,你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你会宽谅老师的一时失误;若持以师为师的心态,你会尊重老师的辛勤工作,你会配合老师的教学任务。
应当说,在求知的路上,最难忘的感情是师恩,最难忘的生活是在校学习时青春的岁月。所以,千万别让这份感情蒙上灰垢,别让这段记忆留下缺憾。
1.及时化解师生之间因误解产生的矛盾
在师生交往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在面对老师的错怪和误解时,不要沉默不语,也不要得理不饶人,师生应相互理解。话不说不明,将误解挑明了,笼罩在师生心里的不快自然也就消失了。
在学校里,你和老师朝夕相处,有时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误会,产生分歧,特别是师生之间因误解而产生矛盾后,更容易影响师生关系,甚至影响老师的教学和你的学习情绪。
王方在语文课上正认真地听讲,邻座一同学传过一张纸条,约他放学后去打乒乓球。王方随即把纸条退还给了那个同学,并轻声劝告:“上课不要传纸条!”
谁知这一过程被李老师发现了。李老师马上批评了王方上课传纸条和随便讲话的行为。当时,王方有口难言,十分委屈,以致心中疑惑是否因上次没完成作业,李老师借此机会报复。第二天上学的路上,正巧碰到李老师,王方仍然打招呼:
“李老师早!”但李老师没作声,只顾低头走路。王方认为李老师还在记仇,故意不理自己,让自己难堪,就暗暗地发誓今后再也不理他了。以后每逢上语文课,王方感到非常厌烦,对他讲的课也听不进去。就这样,王方对李老师的成见越来越深,学习成绩也急速下降,为此,他感到很苦恼、很气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有错怪学生的时候。发生这种情况可能会有很多具体原因,但这绝不是老师的本意。当你受到老师的错怪时,内心的委屈是可以想像的。如果你不够冷静,克制不住情绪,火冒三丈,立即反驳,当场顶撞、抗拒,形成以错对错的局面。
这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只能使老师难堪,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矛盾和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想想看,老师面对那么多同学,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处理,一时误解或判断失误在所难免。再说,一旦老师发现自己错怪了你,也会感到内疚的。何必硬要跟老师过不去,非要争个高低上下呢!
为了避免和化解因老师误解而产生的矛盾,作为学生,应该具备这几方面的能力:
(1)要客观分析,克服感情用事,避免先入为主王方对李老师有两点看法:一是认为语文课上李老师有意地丢他面子;二是认为李老师“记仇”,对他打招呼不答理。事实上这两条都是王方主观猜疑的,是不符合实际的。由于王方与李老师的矛盾越来越深,引起了家长的重视。王方的妈妈到学校找李老师谈了王方的委屈与苦闷,老师这才弄清了事实真相。在那堂课上,李老师只看到王方把纸条递给邻座的同学,嘴里还在讲话,就误认为王方不遵守课堂纪律,所以就当场批评了王方。当时李老师根本就没想到王方没交作业的事,更谈不上报复了。另外,王方与李老师打招呼时,因为人太多,李老师根本就没听清。李老师对王方本来就没有“仇”,更谈不上“记仇”而不理王方。可见,由于王方不了解以上情况,没有客观地分析问题,而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主观地联系在一起,先入为主,结果和李老师产生了矛盾,造成了烦恼,成天忧心忡忡,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学习。当然,作为教师,批评学生也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令人心服的批评,避免误会,避免对学生的伤害。而作为学生,也要能够摒弃产生矛盾的主观因素,主动地与老师沟通交流。这样,师生之间的矛盾是很容易解决的。
(2)要心理相容,多一点宽容师生之间应该心理相容,正常的师生关系,应当做到协调一致,相互体谅,替对方着想,宽容大度,团结合作。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群体之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具体人和事。在交往中绝对的统一是少有的,难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小摩擦处理得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当老师在课堂上错怪你时,如果你能做到心理相容,设身处地地从老师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课堂上那么多同学,老师专注于讲课,不可能看清具体的事情的经过,老师只是为了保持课堂正常的秩序,不至于干扰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得出“批评是报复”的错误结论。在师生交往中,如果发生了分歧和摩擦,要想一想对方是不是故意的,是不是自己的言行有误导,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就是说虚心点。
这样,我们就会心平气和,做到得理也让人,无理便认错。若能设身处地地为老师想一想,互换位置去理解:教室里那么多同学,发生了问题,老师很难判断得准确无误。这样去理解就会做到宽容,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师生就会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关系。
(3)要坦诚相待,多作思想交流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倡“立诚为本”,他认为“诚”是为人的根本。他有3个子女,分别取名为“至诚”、“至善”、“至美”,这反映了叶圣陶对子女的期望和对人生的追求。在师生交往的关系中,必须有“至诚”之心,有“至善”之态,才会有“至美”之果。
敢想敢说,心直口快——这种品质和作风应该提倡,但要注意交谈的方式。王方同学与老师因误会而产生矛盾后,如果能诚恳地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想法,坦率地直言,当初的分歧很快就能解决,后来的隔阂也就不会发生。
2.坦然面对老师对自己的冤枉
对老师冤枉自己表示谅解和宽容,让不愉快的事情如云般过去,虽说不是最好的方法,但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
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李老师是一位优秀班主任。有一次他上语文课,发现一位同学在说话,就严厉地批评了该同学。下课后,其他同学跑到办公室告诉李老师,刚才那位同学是在为同桌念板书,因为同桌高度近视,又忘了带眼镜。李老师听后立刻跑到教室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认错,并替该同学值日一天,以表示歉意。同学们非常感动,可李老师却说:“学生认错,大家习以为常,为什么老师认错,同学们就格外感动呢?错误面前,也应该人人平等!”
李老师为人师表,表现了高尚的人格,不愧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但是,即使这样的老师也有冤枉好人的时候。如果其他同学不去主动澄清事实,他肯定以为自己批评得对。从中我们应该知道,老师也会出错,即使亲眼目睹也难免失真,甚至混淆黑白。
面对老师对你的冤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处理方法。像上述李老师冤枉同学的情况,可以通过主动找老师交换意见,澄清事实来解决。这样的老师是通情达理的。如果事情不太大,也不妨一笑了之,不必兴师动众。就拿这次错误批评来说,如果别的同学不去澄清事实,而是安慰一下那位同学,事情也会过去。人的一生中会遭到许多误解甚至冤枉,如果我们对大大小小的误解,不管是原则性的还是非原则性的,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不考虑对方是怎样的人,是在怎样情境下产生误解的,都要搞个水落石出,讨个公道,那肯定是很累的,也是不可能的。对于老师的冤枉,让你无条件地“以德报怨”是不太做得到的,但对大家都信得过的善良的老师,宽容他的一些小错误并不太难。
但是,对于恶意的冤枉,恐怕就不是诚心诚意交换意见能解决的了,因为问题已经涉及到老师的人品道德了。这样的老师虽然是极少数,但也绝不是一个没有。如果老师的恶意冤枉已经严重侵犯了你做人的权利,伤害了你的尊严,可以找上级领导谈,并且要有受打击报复的思想准备。如果领导偏袒老师,或老师打击报复,那只好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反映。再不行,也可求助于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就曾报道过老师打伤学生的事件。
还有一种方法是寻求心理辅导,先使自己的情绪有宣泄之处,等冷静下来再考虑对策。
不管用什么方法处理此类问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提高承受冤枉的能力。下面是一名学生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血淋淋的教训:
北京某中学初三学生袁鑫,品学皆优。有一天与几位女同学看见一位女教师提着一袋梨,她随口说了一句:“这么胖,还吃梨。”结果被那位老师听到了。老师告诉班主任,班主任令袁鑫在办公室站立1小时,学习学生守则。尽管其他女同学书面证明袁鑫没有说过分的话,但班主任不予理睬,还令她次日与家长一起向那位老师当面道歉,并说:“如果告到学校就要给你处分。”袁鑫害怕处分,回家割断左腕血管自杀,并从6层楼上跳下,导致高位截瘫。
在这一事件中,显然老师的教育方法是不妥当的,有些小题大作,这是外因;但她经不起冤屈,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内因。在学校里,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像袁鑫这样平时表现很好的同学,在承受冤屈方面往往不及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所以,从来没有被老师冤枉过的好学生,有时也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我处在差生的位置上,我能承受得住吗?”
4.巧妙地应对老师的大发脾气
老师在盛怒之下,常常会感情用事,处理事情有失理智。这时错怪和误解学生是难免的。所以,想减少师生间的矛盾和误会,你首先应采取巧妙的方法把老师的“肝火”
降下来。
一位同学伤心地向咨询老师介绍说:
我是一位高一学生,担任班上的数学课代表。可是我发现我们的数学老师脾气特暴躁,动不动就在课堂上发脾气。所以每逢数学课,大家都提心吊胆,生怕哪个地方不对,又惹他发火。有一次数学单元测验,我考了个班上第3名,数学老师却大发脾气,说我根本不配当数学课代表,说我们班的学生都是木头脑袋,回家等死算了。我听了好伤心,他到底怎么啦?
作为老师,经常对学生发脾气,是他们从事的职业所不允许的。但你也应理解,老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弱点,也需要帮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应该先分析一下老师发脾气的原因。
首先要看老师经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脾气。如果是在学生影响课堂纪律、教学,或是成绩不理想时发脾气,也许可以认为这位老师的问题是工作欠耐心,组织教学的艺术性有待提高。但他的出发点还是好的,是希望同学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发脾气多因少数同学而起。
其次,如果是四五十岁左右的老师,动不动就发脾气,那么,可能是老师到了更年期。这段时期,本人明明知道发脾气不对,却又控制不住自己。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论男女都要经历,而女性的反应更明显,过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会逐渐自行好转。遇到这种情况,一方面老师要注意自身的克制和治疗;另一方面,也需要同学的关心与配合。
还有第三种情况:老师有一股无名火,赶上谁就冲谁发,有时为一点小事也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惊动学校领导。这种表现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是这位老师根本就不热爱、也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找借口发泄自己的不满;二是老师遇到了某方面的困难或不愉快的事。
师生间既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老师有不足之处,或遇到困难时,来自学生的关心和帮助能深深地感动、安慰老师,某种程度上也有教育作用。如果老师经常发脾气,学生可以试试以下的办法:
(1)班委会和团支部出面,主动关心、了解老师的困难,找到其发脾气的原因这个了解可以是直接询问老师本人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身体是否欠佳?可以对老师搞搞家访,也可以做间接的了解,问问老师的家人、朋友或曾教过的学生。在了解过程中,不必向所有被了解人都说明用意。找准原因后,可由班或团的干部转达全班同学对老师的关心,表示你们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诚恳地征求老师的意见。也可以从关心老师身体的角度,劝他(她)不要发脾气。
(2)坦诚向老师提出希望告诉老师,同学们上他(她)的课精神紧张,课上不易配合好。如果老师改善一下态度,学生也会积极配合。
(3)做好个别同学的工作纠正班上存在的问题,为老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4)求助于学校领导如确属老师品德问题,或是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则需要请学校或年级领导出面解决。
总之,真诚、尊重、谅解是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
4.正确看待老师的“偏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许会有不公正的地方。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纠正”它,倒不如不理它,把时间和精力花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原则性的问题则要及时解决。
老师对某些同学“偏心”,就可能忽视另一部分同学,就会对另一部分同学的优点和进步视而不见。
语文老师一边晒太阳,一边批改作文,几个同学围着看。老师对亚妮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肯定在90分以上,你想要几分?”……同学们回到教室,就议论开了:“老师就是偏心,问她要几分。为什么不问问我们要几分?”“就是嘛!每次作文她都优秀,我就不信她真有那么好。”……老师有偏心,办事欠公正,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说,有的事情本身很难办得公正,如批改作文,不如批改数学、物理容易做到公正;当某些利益分配名额有限制,而同学们的条件又不相上下时,老师就很难做到公正,就像足球罚点球取胜一样,如其说是水平,倒不如说是运气。从主观上说,老师有偏心,可能是无意识的,如晕轮效应(即某同学在某一方面非常突出,给老师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因而老师认为他各方面都不错),或者投射效应(即某同学的某些特征很像老师自己或老师喜欢的一个人,如子女),老师会无意地偏向该同学;但也可能是有意识的,如与某些同学的家长有个人关系,或者老师有个人的目的,想利用学生的家长办事情,甚至想玩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