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2218300000038

第38章 城市经济发展(2)

经济全球化加速,科学技术迅速进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出现的世界金融危机,加快了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流动和震荡,产业结构发生了战略性、历史性的调整与变化,形成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挑战,所面临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

(一)城市经济载体的变化

城市经济载体,在不同发展时期是不同的。工业化初期,各类工厂企业从初级加工、低级制造业起步,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载体发生了多元化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许多城市依靠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载体,推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到了以信息化为主体的时代,城市经济载体更主要是科技园区与产、学、研一体化(企业、学校、科研单位),突出科学技术文化的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在于提高企业的软实力,企业的软实力是决定应对危机成败的关键。企业软实力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状况和软性竞争力(品牌、技术)等。所以,科学、技术、文化的创新与提升,是当前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经济发展模式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或某种特殊性的具体经济类型。例如,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模式以及中国正在建设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战略性模式,如出口导向模式、进口替代模式等。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政府强调扩大内需,刺激内需,推动更为平衡的增长模式。东部地区的出口导向模式面临着国际市场变化的挑战,外向型经济回落幅度很大,因此,在具体发展模式上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

(三)就业问题十分严峻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大量关闭和萎缩,数量庞大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谋职困难,因而,解决就业是当前民生中的紧迫问题。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长,限制进入城镇也是不可能的。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进一步增加,更会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所以,在考虑城市经济发展时必须把就业放在重要地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建设与发展小城镇是可行的出路。而且在救活企业时,不能采取简单地破产,“贱卖资产,工人回家”的做法,而要从重整制度中找出路,找办法。

§§§第二节城市产业结构及其发展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分类方法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类产业之间以及产业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理论是城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揭示产业结构的实质内涵及发展演变规律、趋势,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产业结构之间、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最根本的特点是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是不相同的。产业结构有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和提升过程。产业结构的提升,一方面会导致并促进相关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变化,另一方面又以相关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前提条件。一定的产业结构是与一定的制度环境相适应的;反之,一定的制度环境只能适合一定的产业结构。最佳产业结构,须有正确的产业结构政策和经济机制来保证实施。产业结构政策是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及措施。

(二)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产业分类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按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划分。产业分类标准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即马克思提出的以产品最终用途不同作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相应的把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划分为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和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门)。这种分类法能够清楚地说明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社会经济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是研究社会再生产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其他分类法都是对两大部类分类法的拓展和深化。

2.工农业的分类法。即撇开非物质生产活动,将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粗线条地划分为工业和农业两个主要产业部门。这种分类法对研究城市和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换十分重要。

3.农轻重的分类法。即在工农业分类基础上,再把工业区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这三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的产业分类法。它是分析城市和区域产业结构最常用的分类法之一。这种分类法是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可以大致显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且对于从宏观上安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工业化实现进程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4.三次产业分类法。它是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等);第二次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的物质的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蒸汽、供水等部门);第三次产业是指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除了上述第一次、第二次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即广义的服务业(包括运输、邮电、商业、金融业、保险业、生活服务业、旅游业、公用事业、科学、教育、卫生、政府、军警等)以及其他行政和公益事业等。这种分类法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经济分析方法,通常被用来研究城市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与演进趋势。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A Fisher)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C G Clark)在继承费歇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三次产业分类法得到广泛普及。当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z)运用这一方法系统研究和揭示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变化规律之后,三次产业分类法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并成为世界通行的产业结构划分理论和统计方法。

5.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这是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即以生产要素密集程度的不同作为标准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这里的资源是指劳动、资本、土地、知识和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投入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总和。由于产品的技术、特征各不相同,各产业在生产单位产量时所需投入的各个生产要素的量有很大差别,因此,以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为标准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这种分类法对研究城市或区域生产要素优势、规划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它的主要特征在于产业划分的相对性而非绝对性。

6.产业地位功能分类法。这是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功能的不同为标准进行产业分类的方法。它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准,将城市产业划分为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等。

基础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也可指为发展社会生产和保障生活供应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机构的总体。由于基础产业是其他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一般要求先行发展基础产业。如果基础产业得不到先行的、充分的发展,它就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基础产业一般包括生产性基础结构、生活性基础结构和社会性基础结构三部分,具体内容或种类结构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迅速发展并对产业发展具有引导和支撑作用的核心产业。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有较大比例,是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强,具有带动其他产业一起发展的功能,因此,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

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协作配套产业,与主导产业有密切联系,也因主导产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就相应的要求发展什么样的辅助产业;主导产业发展到多大程度,就相应的要求辅助产业发展到多大程度,后者必须适应、配套、服务于前者。一般而言,辅助产业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和下向联系产业等四个组成部分。

按照产业地位、功能分类,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可分解组合为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三个大类。这种产业结构模式,可简称为经济三环同心圆结构。

7.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这是根据产业发展的技术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类的方法。一是按技术先进程度,以产业技术含量不同为标准进行产业分类,可分为传统产业(应用的技术并不代表现代新技术的水平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用技术水平高,研究开发投入高,且在经济发展中增长较快的产业)。二是按产业发展趋势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两类。朝阳产业又称为新兴产业,其产品需求量逐步上升,产业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且呈上升趋势,它代表着市场的新需求以及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代表着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夕阳产业又称衰退产业,其产品需求量逐步下降,产业增长率低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且呈下降趋势。夕阳产业的出现是产业生命周期自身演化和产业结构有序变动的必然结果。这种分类方法,目的是为了把握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弄清产业的现状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产业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产业分类方法是以不同的产业标准为前提,产业分类方法是产业分类标准的具体运用。

二、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战略

(一)城市产业发展内涵

城市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演进的过程。产业发展的内容,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产业总体的演进,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的演进,还包括产业组织的变化、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效益的提高。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单个具体产业的产生、成长、繁荣、衰亡或单个大类产业产生、成长、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产业总体的各个方面不断由不合理走向合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组织合理化的过程。城市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城市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反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又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二)产业的生命周期和特点

与任何事物一样,每个产业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也就是自己的生命周期。产业是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存在的基础是这些企业及其产品。而企业也是有一定生命周期的,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企业生命周期产业的生命周期也相应地存在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但是,产业又是生产相同产品或具有替代关系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一个产业有生产多种相似产品的企业,很难用某一产品或某一企业的生命周期来代表整个产业的生命周期。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决定产业的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的特点:

1.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因为不仅企业总体没有生命周期,而且单个具体产业也不一定都存在生命周期,不一定都会走向衰亡。

2.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这是因为一个产业往往集中了众多相似的产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生命周期是所有这些众多相似产品各自生命周期的叠加,故反映其生命周期变化的曲线比单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会显得更加平缓而漫长。

3.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技术开发周期缩短,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速,使得产业很快由成熟期进入衰退期,有的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只有几年甚至只有几个月,因而产业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4.许多产业可能“衰而不亡”。进入衰退期的许多传统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对这些产业产品的需求不会完全消失,因而这些产业的比重也不会下降到零,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

5.衰退产业可能“起死回生”。科学技术进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有些进入衰退期的产业可能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和武装,重新焕发“青春”,增强生命力,再次显示产业成长期甚至成熟期的特征。

(三)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及其实施

城市产业发展战略是从市情和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决定性、长期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征。衡量城市产业发展战略是否正确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国情、市情,是否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能够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发挥本城市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正确的城市产业发展战略,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从国情、市情出发,全面、准确估量影响产业发展的各方面因素。②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④确定产业发展目标须以现实产业基础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