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宣传教育方法。在现代城市管理中要涉及对人的管理,但人的思想状况、道德水平如何,对城市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宣传教育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会议等多种形式,向城市居民、社会团体宣传执政党和政府关于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及法规,提高公众的城市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原则,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以上五种现代城市管理方法,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在城市管理中要善于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从而达到城市管理预定的理想目标。
§§§第四节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世界的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环境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城市发展也出现新的态势。与此相应,城市管理也被注入新的理念,面临着变革与创新。未来现代城市管理大致会出现以下趋势:
一、城市管理柔性化
所谓城市管理柔性化,是指从传统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的趋势。人类管理的历史,包括企业管理与城市管理,虽然管理的内容和对象有所区别,但是管理的核心和主体都是人,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般管理学的原理,对于城市管理也有指导意义,可以说,它为城市管理理论提供了思想原料和奠定了理论基础。一般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它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城市管理阶段如何划分,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早期的城市管理可称为原始管理。当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比较简单,聚居的人口相对也较少,管理较为单一,更多地表现为家长式的、个人集权的管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城市分工门类繁多,城市规模和功能扩大,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经济、社会联系越来越复杂,管理对象和方法也越来越复杂与系统。因而,城市管理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为传统管理。它是以对技术、生产等物的管理为中心,以行政命令、制度约束为主导的管理手段,非人性化的管理变得越来越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管理向柔性化发展,由传统管理阶段进入文化管理阶段。
城市文化管理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成为管理的核心内容。文化管理把人看做自我实现的人和观念人,以自我控制、自查自律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将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相结合,是一种具有人情味的管理。它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是一种文治。这种管理纠正了传统管理见物不见人的偏向,适应了城市居民需要层次的提高以及脑力劳动比重加大、知识经济兴起、第三产业发展、经济全球化等时代变迁,从而实现了高效率与高士气的良性循环。
城市管理柔性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从以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的管理,转向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的管理。知识就是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管理将成为热门的前沿领域。知识资本是由人力资本与结构性资本两部分构成。人力资本主要由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技能、发明创造力、完成任务能力等人力因素构成。结构性资本则表现为支持人力资本最大化的结构,如所有制结构、设备结构、数据库、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品牌、城市形象等。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智力发挥、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脑力劳动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所以,以激励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为特征的知识、学习管理将是现代城市的唯一适用的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灵魂。未来知识型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对知识创新的管理,管理的业绩主要看能否管理出创新项目来。一些优秀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自身与被管理者的想象力、灵感、原创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对城市的文化管理,更要注重居民的心理状态和道德状态,以及人素质的提高。而激发人们的创意,鼓励提出更大胆的新观念,创造出更独特的工作方式,是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务。
管理学家彼德·圣古(Peter 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学习型组织”。他认为这是一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由一些学习团队组成,这些团队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以及实现共同目标的动力。判断一个组织是否为学习型组织,主要有四条标准:第一,人们能否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第二,人们有没有生产或创造知识;第三,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第四,组织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彼德·圣古还提出,在学习型组织中有五项新技术能够导致创新,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享的远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这五项新技术须经过不断的修炼才能获得。
现代城市、未来的企业更像一所学校、一个文化团体,人们工作的目的将不再是为了单纯谋生,而是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创造人类精神的享受过程。当今发达国家不仅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而且十分重视在职教育、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是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战略远见的。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实质上也是创造性的学习竞争。中国许多城市正在努力创建学习型城市,因此,文化管理将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必然选择,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将被逐步淘汰。
二、城市管理数字化
现代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事务、复杂纷繁的各类问题以及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城市管理仍按常规的办法去处理,显然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城市管理必须逐步走向数字化、自动化,并将数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等先进手段运用于城市管理之中,以达到高水平的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已较普遍地将信息和网络技术作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其联机交换使用信息的网络早已冲破国界的限制,遍布全球。现代全球经济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已成为信息竞争、数字化竞争。中国信息化方面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有不少城市开始进行数字化管理工作。现代城市管理要求管理者、决策者更多的采信数据,运用数字化管理,而不是凭主观臆断。
城市管理数字化的前提是信息收集、储存和使用的科学化、合理化,分析和计算的定量系统化。为了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需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模型,建设全面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现在中国城市里,很多单位不惜重资购置了一批各自封闭的微机系统,结果只是在内部用做统计、管理劳资等事务,未充分发挥其数字管理化作用。这种状况应尽快改变,打破单位封闭体制的限制,建立统一灵敏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城市管理各方面、各层次的决策都建立在快速适应情况变化和相互有机联系的基础上,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目前,第一步是在城市内部联网,下一步将发展到各城市之间乃至全国结成大网络,这对城市管理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管理数字化,关键在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强培养城市管理人才,逐步使管理阶层职业化。尤其是对高层管理者要求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城市管理者必须经过系统培训。城市行政管理者要成为职业管理行家,一般都应经过公共管理(MPA)的学习。目前,政府管理研究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MPA学位正日益成为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热门专业。实际上,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行政管理者职业化的国家,中国古代创建了科举制度,以此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职业管理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现代管理人才的培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城市公共管理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为了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程序化和标准化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城市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不仅要按程序化、标准化进行,而且要有科学指标进行衡量。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发挥自主创造性,但是对保证城市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城市管理民主化
城市管理民主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民主政治在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实现。它以政府权力机关的民主为主导。在社会转轨时期,中国城市管理民主化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而民主化的趋势则是必然的。一方面是以国家整体上的民主政治来促进城市管理的民主化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城市管理自身的民主建设。
民主化的重点在于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民主制度同法治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民主和法律有着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①民主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才能成为相对稳定、较长时间不变的制度;②民主内容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后,能够使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具体、更加现实;③法治是实现民主的根本保障。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权利,任何人、任何形式都不得侵犯。
1999年,联合国人居中心将“人人共有的城市”作为人居活动的主题。这是面向21世纪提出的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新理念。这与中国城市经常提到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城市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有着广泛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它既包括接受城市管理的新理念,又包括积极参与某些重大事项的决策讨论过程,同时还包括改变自己的观念、建立新的生存价值取向,以及用符合现代城市文明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城市市民参与管理已约定成法,而且相关的法规都比较完善和具体。如美国地方政府把公众参与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议会讨论每一件事几乎都通过有线电视向外转播,使那些不能前来参加会议、不能坐在观众席上为公众提供意见的人能从电视转播中观看会议的进程,并且可以随时反映自己的观点。中国特别是香港行政区,市民参与,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香港市区重建计划、香港发展策略等都要经过公众咨询的必要程序。为了获得更广泛的市民参与,有时政府还专门设置关于某个问题或议题的网页,供市民展开充分讨论。
目前,中国大陆城市管理的市民参与,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城市还未形成良好的市民参与机制,市民参与尚未对城市政府决策产生更多的实质性影响。因此,中国城市管理的市民参与,尤其需要进一步加强,并且对市民参与的地位与权限、形式与程序都需要规范和法律确认。
城市管理民主化,还要求增加管理的开放度,只有公开,才有民主。一个对外完全封闭的系统要求外界参与和民主监督,那是十足的空话。城市管理增强公开性的主要内容是:①人员选拔的公开。通过媒体将报考对象的范围、必备条件和录用后的待遇等政策性问题向社会公布;办事程序公开和考试结果公开。②机构设置及职能公开。使市民能了解管理机构设置情况及所司职能,便于市民向职能部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③管理决策公开。及时将管理决策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传达和解释。④公共管理机构行使权力公开。包括办事程序、事实公开、法律依据公开等,同时作好行政听政工作。
传统的城市管理往往把着重点放在管别人,管理者很少考虑受别人管,受公众监督。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主体的利益与市民公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在一定的情况下,两者的利益也会出现不一致、不协调,特别是管理者的个人行为有时会与公众利益发生相背。因此,加强中国城市管理的监督工作,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市民自身权利十分必要。加强监督工作,第一,要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中国的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重新处理的申请。接受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根据相对人一方的申请,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复查,并作出相应决定的一种行政行为。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可以加速城市管理的民主化,使市民行使对公共管理主体的监督权,同时可以加强上级管理机关对下级管理机关的有效监督。第二,要加强司法监督保证。主要是人民法院通过审查城市管理行为对市民权利所作的裁定,认定事实是否确凿,是否合乎程序,是否适用法律正确以及是否裁定公正。随着市民民主意识、法治观念的增强,现在民告官的事例越来越多,司法监督将日益成为城市管理民主化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三,要加强权力机关的立法监督。当今行政立法日益扩张,一些不合法律依据的法规、规章也大量出现,无立法权者立法,对公民人身权无处罚权者设立相关法规,严重破坏了公民的民主权利。而目前中国司法监督尚无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权力,这就要求权力机关必须行使自身监督职能,审查和撤销行政机关颁布的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条例、决议、命令、措施,以宏观的、总体的监督来保证城市管理的民主化进程。第四,实行公民监督。根据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渎职行为,有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中国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信访机构,有的城市政府首长还建立接待市民的“来访日”制度以及热线电话等。第五,实行社会及新闻舆论监督。由此可以将城市管理中违背与破坏民主的行为公之于众,引起政府及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纠正一些不法行为,伸张社会正义。
四、城市管理亲民化
传统城市管理强调的是控制、约束,而现代城市管理强调的是“善治、平和”。所谓善治,是指良好的治理,亲民化的管理,而不是粗野的管理。城市管理中应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并不断探索人性化的执法方式。
管理者在执法中,应充分体现亲民、爱民施政理念,不能以权压人、以势欺人。执法人员首先自身要严格遵纪守法,提高素质,坚决清除不良分子,真正作到有情服务——讲理、讲政策、细心、耐心,对弱势人群要多体贴、关怀。总之,未来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更多的是亲民、服务和引导,同时实行弹性化管理模式,实施“情景管理”、“情况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