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年头一定要会点应酬学
12238700000027

第27章 商宴应酬促生意(3)

以小事为切入点

酒桌上不谈生意,聊闲话聊好了,酒喝好了,生意自然也就谈成了。这种做法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那就是顾左右而言他,先别直抒胸臆,开门见山,适当打一点擦边球,先把关系处好了,然后再找机会切入正题。省得冒冒失失直接打开话题,不仅会让对方觉得突兀,也大大降低了成功的概率。

生意场上尤其如此。我们遇到的人很多都是陌生人,彼此的经历、地位不同,所关心的话题也不同。尤其是在你有求于人的时候,如果贸然开始,极容易遭到对方坚决的否定。人都是有戒心的,往往他还没搞清楚你到底要做什么,就由这份怀疑心作祟,处于保护自己利益的目的而断然将你拒之门外。这时候,不妨动动脑筋,先拉近彼此的关系,从陌生转变为不陌生,甚至有共同点,那么你们的交流就会容易多了。

有位汽车推销员,为了手上的进口高级车,专程拜访一位企业家。可是见面的开始他并不谈买车的事,反而先拿出儿子的集邮册,原来他儿子与企业家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他知道企业家为了替儿子搜集邮票,总是不辞辛劳,乐此不疲。他用这件事当话题,两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并且谈得很投机,最后在快要告辞时稍微提一下车子的事,当然就顺利卖出了。

故事里的推销员顾左右而言他,先与顾客聊了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实际上却与顾客建立了潜在的联系,让企业家觉得自己跟这个推销员有共同语言,自然也就对他说的话更感兴趣了。在建立了联系的基础上,推销员才表示出了自己真正的意图,说了大事,那么大事也变得像小事一样轻而易举,很容易就获得了对方的同意。

这种先谈小事、再谈大事的做法,也就是管理学中经常提到的“登门槛效应”。它是指由易至难向别人提出请求、由简入繁地做好每一件事,往往能够步步为营,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意中的目标。“登门槛效应”通俗地说,就像我们登台阶一样,我们要走进一扇门,不可以一步飞跃,只有从脚下的台阶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上去,才能最终走进门里。

这种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

有两个人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们去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请求每位家庭主妇将一个关于交通安全的宣传标签贴在窗户上,然后在一份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都是一个小而无害的要求。很多家庭主妇爽快地答应了。

两周后,他们再次拜访那些合作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院内竖立一个倡议安全驾驶的大招牌,保留两个星期。该招牌并不美观,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

他们又直接拜访了一些上次没有接触过的人,这些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以小事为切入点,再逐渐提出大的要求,就像登门槛一样,步步为营,最终得到的是胜利。想请别人做一件事,如果直接把全部任务都交给他往往会让人家产生畏难情绪,拒绝你的请求;而如果化整为零,先请他做开头的一小部分,在一点一点请他做接下来的部分,别人往往会想,既然开始都做了,就善始善终吧,于是就会帮忙到底。

我们都观看过马拉松比赛,如果对这一比赛有所了解,就会理解“小事与大事”这个道理了。

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可谓“一跑成名”,他在1984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连续两次夺冠,令人们大惑不解,人们都觉得它是一匹真正的“黑马”。

后来,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原来在每次比赛之前,他都会乘车把比赛的线路先考察一番,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记下来,路边的银行、大树、宣传栏,等等。这样从起点到终点,把这些均匀分布的目标牢记在心。

比赛开始后,他全力以赴冲向第一个目标,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这样依次前进,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分解成这么一个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很多马拉松选手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与其说他们败在了体力不支,不如说他们没有学会合理分解自己的目标。在他们眼中,最终的目标就是做成“大事”,而没有想过,大事其实是由许许多多的小事构成的,只有先学会把大事分解成小事,才能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前进。而把小事都做到了、做好了,积累起来,也是就等于做成了大事。

同样,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我们每天能够有多少大事去求别人?我们又有多少紧要关头是需要全力以赴地冲刺呢?关系都是靠小事处出来的,不能等到发生大事才想起来朋友,而忘了用平时的小事来联络感情;也不能发生大事就成了毛脚鸡,手忙脚乱地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要学会心急而步伐不急,心急而说话不急,先用小事拉近自己跟对方的距离,然后再循序渐进提出要求,这样,胜算才会增加。

酒桌上敬酒的妙法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喝酒总需要有个理由,碰杯、敬酒都要有说辞,不然,人家干吗要喝你的酒呢?端起杯来,先要知道,敬酒有一些的潜规则是必须注意的。如果敬酒不得当,别人就算喝了你的酒,心里也会对你颇有微词,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敬酒有这么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你既不是领导又不是主角,那一定要等领导相互喝完或者主角都表现完了,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时要非常礼貌,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第二,敬酒一般是一人敬一人,或者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第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一般而言敬酒的人都会“先干为敬”,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敬酒碰杯时,也通常说“我喝完,你随意”,显得大方、大度。

第四,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因为是敬别人嘛,自然要自己低点。当然,如果你是领导,就不要太过于谦虚把杯子放得太低,否则下属们谁都不敢高于你的杯子,这酒还怎么喝?

第五,先敬主题人物、核心人物或者领导,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敬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仅仅掌握敬酒的潜规则是远远不够的,敬酒时的祝词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精彩的祝酒词能够让在场的人开怀大笑,兴致勃勃,借敬酒的时机就创造出了一个小高潮;好听的祝酒词会让人心情舒畅,酒喝得也就兴高采烈。如果没有合适的祝酒词增添色彩,那敬酒、祝酒跟一个人喝闷酒又有什么区别呢?

祝酒词最通常的说法就是喜气洋洋,多说几句客套话,听起来花样百出,朗朗上口,这样容易营造出轻松的气氛。比如最流行的劝酒顺口溜这样写道:

感情深,一口闷;

感情浅,舔一舔;

感情厚,喝不够;

感情薄,喝不着;

感情铁,喝出血。

一两二两漱漱口,

三两四两不算酒,

五两六两扶墙走,

七两八两还在吼。

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的祝酒词,不仅幽默,也让对方听起来觉得有趣。人家都这么巧舌如簧地说了一大篇话了,对方怎么好意思不喝酒呢?

祝酒词也可以简单的直抒胸臆,比如祝对方身体健康、事业蒸蒸日上、生意兴隆、家庭幸福,等等,这样的祝酒词虽然简单,但是却饱含情意。人们都是愿意得到别人对自己的祝福的,一般用这样的言语劝酒也会马到成功。

别人祝酒都会花上百样心思,不由得你不喝,但是你也不能拿起酒杯直接干了,那样喝酒就少了许多乐趣。要有来有往,有劝酒词,就要有回敬的话,这样才有意思。毛泽东、周恩来就与国民党喝过一次特别的酒,劝酒、敬酒貌似友好,但却暗含较量。

与国民党喝酒简直是一场战斗,像张治中将军这样的是真心敬毛泽东,但那些来自cc系和军统系的人物便不能不让人格外提心。各色人物混杂,有些人的背景和面貌就不明,其中不少是“南征北战”酒场上杀出来的,又能喝酒又会劝酒,特别是两杯酒下肚后,真心的和假意的便都热烈起来,笑语鼎沸,都是些奉承的话:

“毛先生,这次重开谈判比前一阶段顺利许多,祝我们早日达成协议。干杯,干杯。”

“恩来兄,毛先生的酒你代替了,还有你自己的呢?要干两杯,两杯……”

“周先生,兄弟是代表市党部,国共合作嘛,要一视同仁。第一杯是代毛先生,这第二杯才是你的……”

由于周恩来挡在毛泽东前,很快就成了焦点,敬酒不如说进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周恩来始终不倒地挡在毛泽东前面,迎着那浪潮一杯接一杯往下干。他的脸上红光流溢,两眼亮得出奇,威武的两道眉毛稍稍上扬,更显出神采飞扬:“我提个建议,我们不要继续打乱仗。无论谈判还是喝酒,我们应该平等地进行。现在我提议,所有能喝酒的先生都举杯,我代表毛主席敬大家三杯。”周恩来彬彬有礼地将目光扫过全场,微笑点头:“先喝为敬啊。”

周恩来连干三杯。仍然红光流溢,仍然神采飞扬,仍然彬彬有礼,就那么微笑着又举起杯,用他那如绍兴黄酒一样温和醇香的嗓音说:“当然,还有我自己的三杯。”

他又连干三杯!

会场陡然静下来,久久卷不起浪头,只有周恩来温和文雅的声音:“我们不是赌酒,是为友谊干杯。不强人所难。能喝的就请先干三杯,然后继续来。”

张群、邵力子、张治中等人站起来了,纷纷支持道:“恩来兄讲得对,不要打乱仗。”“谁能喝就单站出来敬,不要取巧耍滑……”

有几个连干三杯酒,但没一个再敢站出来单独挑战。有个背照相机的记者对我们说:“唉,一个周恩来就打败了整个国民党……”

酒场即战场,酒场即商场。恰当的劝酒让人乐于干杯,喝了酒也就增进了友谊;恰当的回应也是表明了喝酒喝得明白,不是有酒就喝,也不是不敢还言。好的祝词能让人欣喜,从而对你的好感也随之增加;恰好说到对方兴奋点的祝词能让对方喜不自胜,喝酒也喝得畅快。酒量不在高,但一定要杯杯都喝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