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深海水怪
12257800000012

第12章 喀纳斯之怪(2)

袁国映说,那些红色的点分明是一条条的大鱼,眼睛很大,嘴也很大,一张一合地呼吸空气,不怎么游动,周围一圈圈的圆环波纹非常明显。在望远镜里甚至可以看到鱼的鳃。袁国映认为是低气压造成了湖里缺氧,所以,这些大鱼都浮到水面。

从袁国映拍摄的录像中可以看出,这些巨大的影子都浮在水面上几乎一动不动,很像是大鱼在吞咽表层水以获得氧气。而且,袁国映认为,他们看到的只是大鱼身体的三分之一。

袁国映说,他们当时只看到鱼头和鱼的上半部分,再往下的部分就看不到了。

通过研究徐金发拍摄的大鱼照片,如果把鱼隐在水下的部分也勾勒完整,可以发现,这条鱼的大小几乎和岸边的大树长度差不多。而这些大树的高度一般都在15米~25米之间。如果这真是一条鱼,那么它的长度远远超过人类已知的任何一种淡水鱼类的长度,它的大小几乎可以和世界上体形最大的动物——鲸相媲美,绝对是世界淡水鱼之最。

向礼陔和徐金发等人,决定捕捉一条大红鱼,以证明他们看到的确实是巨型的大鱼。他们下山以后,在县城的一个铁匠铺定制了一个巨型鱼钩。他们用一整只羊腿当做诱饵,一根2.85米长的圆木作为鱼漂,尼龙绳当做渔线,绳子的另一头拴在岸边一棵树上。

然后他们在岸边等待,但是等了很久都没动静,好不容易发现有条鱼游过来了,大家都很高兴,但是那鱼就是不上钩,慢慢地从浮标旁边游过去了。通过和浮标相比较,这条鱼的长度大概有浮标的3倍长,所以大概有10米左右。队员们又抓了一只野鸭子当作诱饵,仍然一无所获。

虽然没有抓到所谓的“水怪”,但是大家已初步得出结论:“水怪”肯定是一种鱼类。根据对喀纳斯湖水下鱼类的考察,通过对几种食肉性鱼类的比较和研究后,大家倾向于认为这种鱼类是哲罗鲑,哲罗鲑俗称大红鱼,是北方一种珍稀的冷水型食肉鱼类。

袁国映说,在喀纳斯湖,有两种鱼类最为凶猛,一种是江鳕,但是江鳕最长仅一米多。而哲罗鲑则可以长得很大,哲罗鲑肚皮是白色的,身上有红色的斑点,这些红色的斑点在成年以后非常明显,这也正好符合目击者看到的水怪的颜色。

但是哲罗鲑真能长这么大吗?据说,过去人们捕捉到的哲罗鲑最大的也只有2米多。

虽然还存在一些困惑,但是向礼陔回去后还是写了一篇论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坚持认为他们发现的就是哲罗鲑,而且最长的达十几米。

这篇论文发表后立刻轰动了学术界,国内外都为之震动,许多国外的研究鱼类的机构和学者,纷纷来喀纳斯湖考察、摄影和录像,甚至要求捕捉巨型哲罗鲑。

但是,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任慕莲,在震惊之余产生强烈怀疑。任慕莲长期从事水产资源研究工作,哲罗鲑也曾经是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他觉得哲罗鲑不太可能长到10米。他说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它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特点,没有一种生物可以无限制地生长。在特别好的环境中,有的鱼类可能长得要大一些,但是根据喀纳斯湖的生长环境和鱼类生长的公式推算,喀纳斯湖的鱼类最大的体长可多达到3.73米,体重达到506千克。

因此,长度达10米以上的哲罗鲑已经严重超出生物学家们的经验范畴。任慕莲决定亲自前往喀纳斯湖进行现场考察,他计划捕捉到一条哲罗鲑,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任慕莲带领一支考察队来到喀纳斯湖,他们把喀纳斯湖分成六段,逐段进行捕捞。

首先,从湖底开始捕捞,但是一条鱼也没捞到。根据哲罗鲑捕食上层食物的特点,考察队把捕捞的深度确定在60米深度以上,虽然这次他们终于有所收获,但是捕捞到的哲罗鲑都非常小。

任慕莲说,六天里,每天都能捕到十条左右的哲罗鲑,一共捕到59条。其中最大的一条重4500克,除去尾部,长70多厘米。

哲罗鲑很狡猾,会不会是那些大的哲罗鲑都躲开渔网了呢?

在捕捞哲罗鲑的同时,考察队也进行了观测的准备。考察队员进入水面,一前一后前行,由西向潮心快速游去,湖面留下两道水线。

他们把20根4米长的白色木杆放在湖水里,对哲罗鲑进行观测,后来看见有一条大鱼的影子从木杆旁游过。

任慕莲来到木杆前,通过目测,认为这条鱼不超过4米。

在两个月的考察时间里,他们捕捞到的最大的哲罗鲑只有70厘米,而观测到的最大的哲罗鲑也只有4米,这印证了任慕莲此前的推算结果。但是,为什么能够观测到4米长的大鱼,而捕捞到的却只有70多厘米长呢?这说明了他们的捕捞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观测又受时间和天气以及很多未知因素的影响,所以,仍然不能排除在湖中有更大的哲罗鲑存在的可能。

经过这次考察,喀纳斯湖有水怪的说法逐渐冷却下来,很长时间都没有再发生目击水怪事件。有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旅游开发造成的。因为在曾经多次观测到水怪的那片水域,在夏季常有游艇来往穿梭,这极有可能影响到水下生物的正常活动。

针对水怪究竟是什么,喀纳斯湖里到底有没有可能存在巨型生物,国内外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鱼类学家李思忠,看到当年袁国映拍摄的“大鱼”录像后认为,向礼陔、袁国映他们看到的是一群小鱼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而不是一条条的大鱼。他认为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淡水鱼类不可能长那么大。

新疆环保科研所的袁国映却坚持认为他看到的是巨型大鱼。他在报告中说,他看到的“鱼群”共有50~60条大鱼,与其说是“群”,不如说是各占一片水域的霸主。通常鱼群都是密集的队形,体型大小一致,游动方向一致。但这些个体相距都在40~100米,个体大小有差异,似是互相有戒心,游动非常缓慢。他还认为巨型鱼有大鱼吃小鱼的习惯,一条10米长的大型鱼可能吞下一条5~6米的中型鱼。在这样的冷水中,吞食一次就可生存几个月,这样,就存在一条巨型鱼的金字塔食物链。

威伦姆·哈尔森是一位来自荷兰的生物学家。他对西伯利亚鲟鱼移居阿姆斯特丹曾经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吃小鱼的鲟鱼长得特别快,长到一定体型后就会攻击其他的鱼类,还喜欢吞食同类。当他看了喀纳斯湖水怪的报道后,很感兴趣,就专程来到中国研究喀纳斯湖水怪。他不相信湖里有水怪类的东西,他认为,喀纳斯湖水怪可能就是体型较大的鲟鱼或是其变种。

但是,对湖区有过多次考察的袁国映告诉威伦姆,湖中并没有发现过鲟鱼。威伦姆看了袁国映的记载的全部资料后说,鲟鱼是习惯在水底生活的鱼,它一旦吃了200千克以上的食物,2~3个月在湖底都可以不游动。而且冷水中的鱼死亡以后,尸体就沉在了湖底,因此人们就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喀纳斯湖和北冰洋相通,鲟鱼有可能是向上游到喀纳斯湖里面。

新疆大学生物系的黄人鑫教授是最早关注喀纳斯湖水怪的专家之一,他认为喀纳斯湖水怪很可能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误判,比如说水面上的浪花、浮游生物和漂浮的枯木等等。

喀纳斯湖水怪有没有可能就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一种动物,一种类似史前巨鳄或恐龙的庞然大物呢?

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的袁国映曾说,喀纳斯湖附近并没有找到恐龙遗迹,况且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而喀纳斯湖只有20万年的历史,这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毫无联系。

那么,所谓的“巨型怪物”真的是无稽之谈吗?虽然一些研究人员的说法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可是所推出的理论总归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过去那些在湖边突然失踪的牲畜,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之前,喀纳斯湖水怪仍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