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
12259000000027

第27章 贲

卦名及卦辞简释

贲卦,下离上艮。艮为山,山是自然之物,有它的壮美;离为火为丽,山下有火,照明自然之物,使之增辉,故曰“贲,亨”。

“贲”是贝壳的光泽,饰的意思。这一卦主要是讲文饰之道。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首先,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其次,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应该是文饰的最高境界;最后,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也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这就为美的历程指明了方向。

只有内在的美才可靠长久,值得追求和尊崇

《周易》指出,文饰之道,一是刚柔相杂而成文,二是不慕华丽而尚质。

贲卦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诸子百家无不从中受到启发。但由于对此卦的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和学派。儒家认为“有本有文……,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强调文与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玉不琢不成器,只有去其瑕疵才能越增其光辉;也只有琢成器皿才有实用价值。这并没有改变玉的本质,它还是“玉”。

修饰的目的是弥补人或事物的某些不足。《贲》卦阐述的“贲之道”,是说在不影响事物本质的情况下,是可以做适当修饰的。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光有质朴的品格,不注重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光注重礼节仪表,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只有配合适当,才算得上一个有教养的人。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质”与“文”要配合得得当,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应文质彬彬。一个君子,不但要有良好的内在品质,而且还应有良好的礼仪教养和举止风度,做到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相统一。

有些人仅仅将孔子的质和文理解为天生的容貌和外在的服饰,是相当片面的。因为孔子认为只有以义为质,依礼节实行它,用谦虚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才是真正的君子。可见,孔子所说的质主要是道德品格,是仁义,文则是行义的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良好的品德而失去了恰当的表现方式,是得不到好结果的。而一味追求文雅的表现形式,以至于冲淡了内在品质的修养亦不会得到良好结果。文质彬彬才是君子应具备的人格标准,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曾表露过这一思想。他说:“纷余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句诗的大意是说:我已经具备了内在的美德啊,同时又注重修饰自己的外表。当然,相比之下,中国古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下面的这个故事就形象地证明了这一点。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名叫哀骀的人,他的容貌虽然很丑陋,可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非常喜欢和他交往,相处亲近随和,舍不得离去。有一些女人甚至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还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无权位二无财产,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显赫的功绩,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扬的这位丑人却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和赞美,这使得鲁国的鲁哀公惊异不已,于是就派人把他从卫国请回鲁国加以考察。

相处不到一个月,鲁哀公觉得他在平淡中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

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鲁哀公便让他上任管理国事,可他却淡淡然无心做官,虽在再三要求下参议了国事,但不久他还是谢辞了高位厚禄,回到他在卫国的陋室中去了。

对此,鲁哀公求教于孔子:“他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

孔子借喻道:“我曾经在楚国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的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都惊恐地逃开了,因为小猪发现母猪已不像活着时那样亲切。可见小猪爱母猪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主宰它形体的精神,爱它内在的品性。哀骀这个人虽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内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许多人才喜欢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贲》卦所阐释的基本观点之一:只有内在的美才可靠长久,值得追求和尊崇。虽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风采和权位、财产等也很吸引人,可内在的品德、学识、才能和真诚、自信等给人的感受则更有魅力。

修炼内在气质,塑造良好风度

《贲》卦“上九”爻辞是:“白贲,无咎。”意思是:装饰素白,不喜好华丽,没有祸害,说明正符合朴素无华的志向。中国古人认为:一切文饰都是虚空,应返璞归真。也就是要我们重视内在气质的修炼。

气质是很抽象的东西,但是,它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明显。时常我们会发现某个女士很有韵味,或某个先生很潇洒,这韵味与潇洒之美就是来自所谓“气质”。气质并不专指好的一面。当然也有平凡、低俗、粗鲁的气质。

气质虽然包括衣着与修饰方面的格调,但这格调却无疑的是来自内在。因为它不是毫无主见的模拟,而是通过个人的选择与认定。这种对美的选择与认定的能力来自三个主要的途径:1.来自知识:它所形成的是一种“知识美”。当然,读书是求知的主要方法,但不能只读死书,而不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知识。一个人的知识美要能表现出丰富与灵活。它不能只来自书本,而更要来自常识,来自对生活、进行着的、大家所关心的事物的了解。一个学富五车而从来不看电影不听戏、对娱乐界动态一无所知的人,或许值得尊敬,但却难免令人厌倦。所以,除了书本上的东西之外,你不但要知道太空人登月的经过,也要知道怎样上网和“灌水”。除了你专攻的学问之外,你的知识范围,应包括:大至世界大事,小至一个电影明星的自杀,时装的概念,受欢迎的电视影片的内容,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小各事,这种书本上的专门知识与平凡常识的综合,才可构成一种丰富而又灵活的知识美,也才可以对你的气质有所帮助。

2.来自品德:它所形成的是一种“品德美”。善良的心地,宽大的襟怀,光明平和的处世态度。待人谦虚而有自信,积极向上而不嫉妒倾轧,欣赏别人的美点而不自卑,了解自己的长处而不嚣张,勇于负责而不跋扈。这种优良的品德会形成一个人雍容大雅的气质。有这种气质的人自然举止从容,态度大方,而有一种安详高雅之美。

3.来自艺术修养与对自然的欣赏:它所形成的是一种“艺术美”。艺术修养关乎一个人的气质比前两者更为重要。你不一定要使自己成为艺术家,但你一定要有够水准的欣赏力。你应该知道哪一类画是美的,哪一类的古物是值得欣赏和珍贵的,哪一类的音乐是好的,为什么大自然是胜过人工造作的。由于你有了这份欣赏力,你才会知道某些举止是高雅的,某些举止是粗俗的;某些化妆是高级的,某些化妆是低级的;某些衣服是美的,某些衣服是难看的;某些人的言谈动作是可以仿效的,某些人的言谈动作是不足取法的。有了这份鉴赏力,你才有选择力,才有取舍的标准,你才懂得朝哪个方向去琢磨自己,才懂得什么标准是你所要达到的。这是艺术修养,也是帮助你形成高雅气质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个人的选择力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格调,也可以决定他的生活范围和他的前程。所以,培养选择力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知识的多寡、品德的好坏、鉴赏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选择力,也决定一个人的风格。以一个女孩子来说,她选择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装饰品,梳什么样的发型,都要靠她自己的品评力去决定。因此,粗俗与高雅,立刻可由她的服饰上看得出来。所谓的外在美,事实上也并不是单纯的外在,而是由内在美发挥出来,是由内在的格调所造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气质是来自内在,表现于外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度”。风度不是造作而来的。事实上,如果你先有了好的内在,你越是真诚,就越有良好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