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
12259000000057

第57章 艮

卦名及卦辞简释

艮卦上艮下艮,如两山重叠,静止不动。这一卦阐述的是“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的道理。这个“时”字既指时间又是空间。艮卦不是一味强调“止”,而是说该止则止,该静则静,但该动也得动。它告诫我们:君子的思想应当切合实际,不可超越自己所处的地位。

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改正有缺失的地方

从字形上看,艮,从目从匕,匕即人之反,有注视、回顾之义,引申为反思。《艮》卦中的《象》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可见艮为反思之卦。艮兼观义、止义。既是反思,便需观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孔子进一步发展和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交而不信乎?师传而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反省,为人做事是不是忠实?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信用?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一个人通过自省,进行自责,能够及时检查并发现自己的每一个细小过失,进一步有目的地严格要求和提高自己,防微杜渐,不断鞭策自己前进。

夏朝的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在遇到失败或挫折,假如能像伯启这样,肯虚心地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省”,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在实践中,经常回顾和检点自己的言行,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判明是非,提高认识。谢觉哉曾经写过一首诗:

行经万里身犹健,

历尽千艰胆未寒。

可有尘瑕须拂拭,

敞开心肺给人看。

谢老这种胸存四海,心无芥蒂的可贵品格,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心底。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们经常“三省吾身”,如发现任何一方面的“尘瑕”,都会及时“拂拭”。

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这表明他是经常内省的。

乐于自省的人是工作、生活中深思熟虑的人,乐于自省是一个人自觉性的表现,能这样做,其进步必然快。古人云:“反已者,触事皆成药石。”一个人只要多反省自己,任何事都可以变成自己的借鉴,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

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包括平凡的工作。这时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环境,他就不可能认真去做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着他。因此,《艮》卦特别强调要自我反省。自我反省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控制欲望,学会感恩和知足

《艮》卦卦辞的“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是说作为抑制自己行动的《艮》卦,要做到好像走到别人身后能够突然停止,但还不至于碰到别人身上;就像进入别人家院而突破停止,却还没有进入别人家室看见别人家里的人,这样恰到好处地及时抑制自己,那就不会有什么灾祸。这一卦提出了立即停止,化险为夷的思想,并指出:“敦艮,吉。”意思是:能够以敦厚笃实的德行抑制邪欲,就吉祥。

《易经》以“艮”象征抑制邪欲之理。只有控制欲望,学会感恩和知足,才能享受到幸福的人生。

以写《达到经济自由的9个步骤》一书而著名的奥曼自己买得起劳力士手表和名牌服饰,开得起豪华跑车,也能够到私人小岛度假,却坦白承认她没有满足感,甚至有好友在旁她仍然感到寂寞。

奥曼说:“我已经比我梦想的还要富裕,可是我还是感到悲伤、空虚和茫然。钱财居然不等于快乐!我真的不知道什么东西才能带来快乐。”

像奥曼那样,为钱奋斗了大半辈子才悟出“有钱不一定快乐”道理的人不在少数。她如果肯在圣诞假期当中静下心来读读普拉格的《快乐是严肃的题目》这本书,她会感悟出,感恩之心是快乐的秘诀。

普拉格的书中引述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人本身出了问题,把有问题的部分修理好就行了。根据他的看法,不知感恩是造成我们不快乐的一大原因。特别是在布施礼物的“快乐假期”里,他提醒做父母的应该好好教导孩子知道感恩与满足。他认为,“如果我们给孩子太多,让他们期望越来越大,就等于把他们快乐的能力给剥夺了。”他认为做父母、做长辈的有责任要求孩子们学会从心里说“谢谢”。

知足也是快乐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家多易居说,佛家早就看出,人类不快乐的最大原因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期望不得实现;而美国文化培养出来的普拉格则详细区分“欲望”与“期望”,他说虽然欲望也许有碍快乐,却是“美好人生”不可缺少和无法消除的成分;期望则是另一回事,例如,我们期望健康,但得付出代价。

普拉格举例说,某一天你发现身上长了个瘤,你心怀忐忑找医师检查。一个礼拜后,当听到良性瘤的诊断结果时,你会感到这一天是你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事实上,这一天和你怀疑身上有瘤的那一天一样,生理上的健康情形并没有改变,如今你却快乐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今天你并没有期望自己会很健康。

因此他说,我们能够也应该“欲望”健康,但不应该“期望”健康!就好像我们不应期望人生当中许多事:求职口试顺利、投资策略成功,甚至所爱的人长命百岁。他说,如果我们分不清“欲望”和“期望”,我们便会感到“失望”。期望不得实现,不但会替我们带来痛苦,也会破坏我们的感恩心。而感恩心情是快乐的必要条件。

所有快乐的人都心怀感恩,不知感恩的人不会快乐,而你期望越多,感恩心就越少。在期望获得满足的一刹那,我们必须想到那绝不是必然的事,既然如此,感恩之心会增加我们的愉悦,也会使我们将来不至于不快乐。

明白了“艮(停止)的道理”,学会感恩和知足,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真正快乐起来。

要知道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

《艮》卦“六五”爻辞是:“艮其辅,言有序,悔亡。”意思是说:抑制嘴巴不随便乱说,说话很有条理,悔恨将会消失。

古人说:“讷为君子,寡为小人”,祸从口出并不是不让人们说话,而是告诫人们讲话一定要谨慎,常言说:“言多必失,谨开言,慢开口”;“会说话的想着说,不会说话的抢着说”。开口说话要动脑筋,为什么要说话,要看讲话对象,应该怎样开口,都有一定的学问。古人在对待因言获罪的问题时,提倡恶语善说,既要表达“志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又表明自己的立场,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即“君子绝交,口不出恶言”。把这种保身哲学引申开来,就涉及古人很重视的如何表达“察与不察”的处世之道。善于明察的人并不是明智的,能够明察也能够不察的人,才是明智的。因为自己洞察了某件事的本质,却偏偏有人不愿你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只好装作不知,才能使自己免遭不测。内精明而外浑厚,沉默是金,大智若愚,这才是明哲保身的道理。

清朝的载继位时年仅四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常单独召见廷臣,有事不与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颇为不平。

1881年初,慈禧忽然得了重病,征集中外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后来用产后疏导补养的药治疗,竟“奏效如神”。于是慈安太后知道慈禧失德不检,便以庆贺慈禧康复为名,在钟粹宫摆下酒席,和慈禧共饮。酒过三巡,慈安太后让左右的人下去后,就谈起咸丰晚年的事,说:“20多年来两宫相处还算好,有一件事早想和妹妹说了,请妹妹看一件东西。”慈安说着起身从一个匣子里拿出一卷黄绫纸来。原来是咸丰帝临终写给慈安太后的手谕,大意说若此后那拉氏不安分,可出示此诏命大臣把她除掉。慈禧听后脸色大变。

慈安太后完全出于好心告知慈禧此事,想借此遗诏规劝慈禧今后处处须检点。为了不使慈禧猜忌,慈安当场索回遗诏,在蜡烛上烧了,说:“此纸已无用,焚之大佳。”慈禧表面感激涕零,暗中心怀鬼胎。不久,慈安太后患感冒,当晚就死了,事实上是被慈禧所毒死的。

像慈安一样因说话不慎招致杀身之祸的人还很多,沈德潜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沈德潜,做过礼部尚书,生前深得乾隆帝恩宠,乾隆帝南巡时喜欢到处题诗,每有所作,常常令沈氏润色,甚至由沈氏代为捉刀。沈氏为了炫耀自己,常对诗友说某首御制诗是他改的,某首诗是他代写的。甚至把代乾隆所作的诗收入自己诗集,这样便得罪了皇帝。后来因为沈氏《泳黑牡丹诗》中有“奇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句子把他抓了起来,死后剖棺碎尸。文字狱是中国帝王的一大法宝,对于那些清高的文人墨客,有办法治你。这多少也跟传统文人一面自视清高,一面也离不开帝王的恩宠有关,牢骚满腹,昭示于言辞,或矫情夸耀,不知世情之险恶。想当年,如果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方孝孺,不是那样愚顽,缺乏机智,就不至于连累宗族亲友八、九百人。

因言获罪在中国是有传统的,切不可忘记。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场。

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之后,全军凯旋,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误解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了,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却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他还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废物不成?”

这时因贺若弼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见了,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

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分上,给我留条活命吧!”

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频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频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

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

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销了。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坏事,所以要忍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一些说话不分场合的人。

这样的人不知道,有些是可以公开谈,有些是只能私下说。他们通常都是好人,没有心机。但是常常会引起始料不及的后果,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必须懂得“该止则止,该静则静”道理,把握好“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