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
12276900000022

第22章 良好的做人习惯最重要(1)

1.礼貌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人们采取不欢迎态度,怎么学习进步,发展事业,立足社会。

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还是那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有些家长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

例如,有一对夫妻在讨论孩子成长情况时,爸爸说,这孩子不太懂礼貌,对大人和同学说话都没礼貌那怎么行呢?妈妈马上辩护说,只要孩子学习好,考试成绩好,礼貌不礼貌是小问题,有礼貌又怎么样呢?有礼貌考不好也没用,上大学看你分数,你过不了录取分数线再怎么有礼貌也只能是落榜。这位母亲说,不要管太多了,管好他的学习最重要。

现代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但一些家长偏偏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长大了就懂得文明礼仪了,这也是误解。小学、中学都有《学生守则》,有的地区,例如北京,还专门制定了《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规则》,这些是我们家长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依据。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几个方面。从仪容仪

表说,主要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

从仪态举止说,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提出要求,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忌讳无精打采、扭脖、耸肩、塌腰;正式场合不能叉腰或双手交叉;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表情神态要求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自然微笑,忌讳随便剔牙、掏耳、挖鼻等不良动作习惯。

从谈吐方面说,要求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不能沉默无言,也不能自己喋喋不休,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交谈时忌讳东张西望、翻看其他东西。交谈人多时,不可只跟一人谈话而冷落其他的人。

从着装方面说,要求干净、整洁、合体,忌讳皱皱巴巴。

在公共场所,走路时除要注意体态、姿势之外,还要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如见到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边儿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行人互相礼让,少者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向别人打听道路时,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小孩子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问别人。”

到商店购物时,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礼貌语言,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

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尽量提前一点儿到场入座,如果迟到,入座时走姿要低,速度要快;看真人演出时,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演员谢幕时,不能提前退场。

乘坐公共电车、汽车、火车,人多拥挤,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人与人之间互相挤撞时,不要恶言恶语,要抱理解、宽容的态度;要保持车上卫生环境,不乱扔东西;上车后不要抢座。

家中来客人时,要事先有所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迎接客人进屋,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问客人喝什么饮料,主动送上。要双手呈、接物品。要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客人要走时应礼貌挽留,说“您再坐一会儿”、“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离,说“再见”、“欢迎您再来”。

去亲友家做客时要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以表示对主人的重视。在亲友家时,不能大声大气,要谈吐文明。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即便是至亲好友也应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品;要请长辈先坐下,长辈动筷后再动筷子,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坐好略陪大家一会儿,或者说:“我用好了,请慢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别的房间玩或休息。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高兴”、“欢迎到我家去”。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呢?

父母良好的行为举止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父母应该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提醒孩子,并给孩子做出榜样。下面这位妈妈是这样做的:一次,小女儿对她说:“我要吃饼干!”她本来听见了,但却故意不理。女儿叫了几声,见妈妈不理,就跑过来说:“妈妈你有没有听见我要吃饼干呢?”妈妈说:“我听见了,可我不知道你在叫谁呀,你又没有叫‘妈妈’。”女儿笑着说:“妈妈我要吃饼干。”“说得还不对。”“怎么又不对了?”“你要说:‘妈妈,我想吃饼干,请您帮我拿,好吗?’”女儿重复了一遍这句话后,她才去拿饼干。等女儿吃完饼干,转身去玩时,却被她一把拉住说:“还没完呢!”女儿瞪着大眼说:“完了,吃完了!”她说:“你还没有说声谢谢呢。”“噢,还要说声‘谢谢’?”“当然啦。别人帮你做了事,怎么可以不说声‘谢谢’呢?”这位妈妈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训练女

儿学会使用文明语言的。

有的孩子从不把“请、谢谢、对不起”挂在嘴边,听人说话时也不够专心,粗声大气给人没有礼貌的感觉,还对其他小朋友的衣着评头论足。若有客人造访,就借机向父母提条件,以满足额外要求。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不易结交朋友。

例如,一位叔叔来到丁丁家,爸爸要丁丁跟叔叔打招呼,丁丁不仅没有打招呼,反而吵着要妈妈帮他找玩具,妈妈让丁丁等一下,他就马上大吵大闹,爸爸妈妈很尴尬。对待类似行为,父母应态度坚决,及时找机会对孩子进行批评,并要教孩子一些待客的礼仪知识。

此外,孩子说粗话要分阶段纠正,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小刚特别不情愿早起。就在妈妈半拽半劝扶他起身时,小刚突然大喊一声:“×××,我不想起就是不想起!”

一时间,妈妈呆住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家里从来没人说过粗话,更别说这种带黄色字眼的话了。儿子是跟谁学的?我该拿他怎么办?听到这个案例,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钟波天说,10岁左右的孩子对性的概念懵懵懂懂,黄色粗话对他们来说更像一种发泄情绪的符号,他们并不明白其代表的确切含义。有统计显示,目前在中小学生中,说黄色粗话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与学生从电视、网络、杂志等多个途径接触成人世界有关。由于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不少孩子错误地认为,说粗话就比别人威风、厉害,能一句话将对方噎得无言以对,是有本事的表现。于是听见一个词,尽管并不了解意思,也盲目模仿。

面对孩子第一次说粗话,家长们通常表现得相当惊愕,而后严加指责,认为孩子“不学好,小流氓”,还不停追问孩子是从哪里学的。这样反而会起到强化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分阶段来纠正。一开始应装作没听到,表现得很镇静,让孩子知道说这种话并不能达到他的目的,以后他自然就不会说了。如果孩子并未体会到家长的用意,一再重复脏话,家长应该严肃地告诉他:“这句话我不能接受,换个词再说一遍!”慢慢地,孩子就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了。

2.赞美会使孩子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很多父母总是更多地给孩子身体上的照顾,但却很少注意到孩子自尊的发展;我们会给孩子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却忽视一句由衷的赞美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信心与快乐。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这种需求同样需要被满足。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习惯。

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许多父母却不愿把表扬、赞赏带给孩子。他们以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他们甚至可能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甚至对孩子进行责骂、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赏截然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表扬、赞赏的独特魅力。

赏识教育的提出者周弘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赏识而来到人间的。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

在一次调查中,当问到父母目前孩子们面临怎样的问题时,回答最多的是:毒品、酒精饮料、严重营养紊乱、肥胖、意志消沉等。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同样的两只小狗,一只让它在呵护、鼓励、赞

扬中长大;另一只则整天冷落、责打,让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后来有一天让它们同时遇到一只狼犬,那只受冷落的狗吓得瑟缩成一团,而那只被鼓励、赞扬的狗则奋力反抗,高亢地大叫,终于吓退了狼犬。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有灵性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