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
12276900000029

第29章 做事良好习惯的培养(3)

爱孩子爱到这个分上,其用心之良苦真可谓空前绝后了,可是,家长们如此良苦的用心,带来的结果却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有媒体报道,一个20岁的大学生在与父亲走散后竟然连回家的路都不认识,乍一听,这事好像是天方夜谭,但遗憾的是,这就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不折不扣的事实。

过去,人们常以“书呆子”来讥讽读书人,说得再形象些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诸如此类。但再怎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会像这位大学生这般“不食人间烟火”吧?如此没有自理能力,又怎么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博得一席之地呢?

上文中儿子之“迂”,过错并不全在自身,为人父母者更应深刻检讨一番。就这则新闻而言,儿子找不到家,父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从来都没有单独出过门,上大学后每次回家、返校均由父亲亲自接送,饭票也是由父亲去换,在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里,长成的也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做父母的爱子心固然可以理解,但你们可以照顾孩子一时一事,毕竟不能照顾他一生一世。今日的溺爱也许正埋下了日后孩子吃苦受罪的种子。

父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因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通常,孩子到三四岁时,已经萌发出自信心和独立性,许多事情都要自己做。这时候父母应该注意及时鼓励孩子锻炼自己的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建议父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父母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不能娇惯。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管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一般从3岁左右便可以开始实施。当然,这样的家务劳动不是“全天候”的,而是定期、定项目的,并且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以不影响学习为准,目的在于培养生活技能、劳动精神和家庭观念。二是孩子分内的事情,父母不得“包干代办”。如穿衣服、整理床铺、洗自己的袜子、整理自己的房间等,一定要他们自己完成。较小一些的孩子可能会做不好,没关系,关键在于练习和尝试。三是采取信赖态度,多鼓励少批评。父母可以一边提出要求一边进行指导,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必要时也可以在暗中帮助他们弥补疏漏。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父母要持信任的态度,尽量不去干涉或禁止。要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使其充分运用其智力能力,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感受。然后父母再给孩子以鼓励,告诉孩子在做这类事情时怎样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自理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5.细致入微的习惯是做事高效的保障

细致入微是提高做事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效率给人的错觉是单方面的做事速度的“快慢”,而忽略了影响做事效率的另一因素“细致入微”。

当老师在课堂上问:“一斤棉花和一斤石头哪个更重些?”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并一致认为石头更重一些。然后老师再问:“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吗?”小丽站起来回答:“一样。”同学们都笑了。老师问:“为什么?”小丽不急不怠地回答:“因为它们的前提是相同的重量‘一斤’。”这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家长往往片面地追求效率,而使孩子在快的同时,忽略了细致。

“细致”的天敌是“粗略”。当发现孩子做事马虎、毛躁、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毛病时,甚为头痛。殊不知,可能孩子粗心的习惯,还是父母自己的“杰作”呢!

当父母让孩子强迫去做不喜欢的事时,孩子总是应付了事;或者让孩子限时在20分钟写完作业,赶紧练琴时,孩子为了加快速度,而忽略了细致;也许是在孩子做事的时候,你打开了电视,引开了孩子的注意力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孩子粗心大意的习惯形成。

粗心的孩子的突出特点是动作快、脑子慢。这种孩子做事之前一般不会耐心细致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因而事情做完之后常常漏洞百出。这种情况一般会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善,但是对那些已经形成粗心习惯的孩子,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帮助他们形成新的知觉、思维和行为的模式,那么他们就只好当一辈子“马大哈”了。

粗心儿童并不鲜见,但美国泰弗兹大学儿童学理治疗专家金斯伯格教授通过长期研究证实:有的孩子粗心原因可能是患有一种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病症,即注意力缺损症,其典型症状即是时不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以前,医生们倾向于把儿童特别多动和精神难以集中而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胡思乱想视作两种不同的病症:前者为“小儿多动症”,后者则为“注意力分散症”。但时下金斯伯格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已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两者都是由大脑出现的完全相同的问题引起的,只是因为患者性格不同,以至表现出的也不相同罢了。具体来说,如患儿性格外向,即表现出属冲动型的特征;相反如性格内向,则往往表现出属分散型的精神不能集中。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儿童医疗中心的克沃森指出,约63%的学龄前儿童患有这种注意力缺损症。但是遗憾的是,在世界许多地区,或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或由于诊断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注意力缺损症至今仍未被当做是一种疾病,当然也更谈不上给予有效治疗了。如在相当多的东方国家,粗心普遍被父母看做是一种“性格缺点”,粗心儿童因此被放任自流。常常遭到辱骂或棍棒处罚,其大脑中负责支持和控制自己行为的部分明显缺乏活力。他还警告说,这些儿童如得不到科学治疗,占近一半无法坚持在校学习,长大后违法者比比皆是。

根据上述孩子的情况以及其毛病产生的原因,父母应该给予思想上足够的重视。未来社会是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要使孩子将来能够适应繁杂的社会性事务,以及紧张的生活节奏,必须从小养成生活的条理性、计划性,注意引导孩子克服做事马虎、毛躁、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毛病,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可见,克服孩子粗心的毛病是非常重要的。

(1)引导孩子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般对感兴趣的事情比较认真仔细,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却马马虎虎等。最令父母伤脑筋的是粗心会逐渐变成一种行

为方式,最后演变成办什么事情都冒冒失失、粗枝大叶,最终成为真正的“马大哈”。

比如,妈妈让孩子帮忙择韭菜,孩子会想“一根一根择该有多麻烦呀!”但是孩子还是不情愿地择了。可想而知,她为了早一点结束烦躁,而马虎了事。如果妈妈这样对孩子说:“和妈妈比赛看谁搞得既干净又快!”游戏是最合孩子胃口的“食品”。孩子争强好胜之心,促使孩子在快的同时细致地择完韭菜。

如果父母学会掌握运用“如何引导孩子对事物产生兴趣”,那么,父母将获得培养孩子好习惯有效的“??手锏”。

(2)培养孩子良好的知觉能力和辨别能力

孩子之所以粗心,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知觉能力和辨别能力。父母要提高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比如向孩子提供“找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图画,让孩子去发现图画中各种细节上的变化,培养他仔细地观察事物和仔细地比较事物的能力,并且要求他们把比较的结果用语言大声地讲出来,以巩固知觉的发现。这种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哪怕是看到地上的一只蚯蚓,也可以让他去仔细看清楚蚯蚓有没有腿,它是怎样爬行的。

(3)训练孩子全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思维缺乏全面性、可逆性。考虑问题片面、不灵活,从而表现出来虑事粗心、莽撞的现象。父母可以拿类似于《盲人摸象》的故事或小游戏,诱导孩子看待事物要从多方面去观察、认识的道理,逐渐使孩子形成观察、虑事细致的好习惯。

(4)及时纠正孩子粗心的错误

当父母发现孩子因粗心而犯错误时,父母不要大惊小怪,应该委婉地及时纠正,并要求孩子重做,以增强孩子再次重复出现错误的免疫力。

纠正孩子的粗心,是一件细致的、艰难的、经常反复的工作,需要父母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不可急躁,更不可以责骂,因为被骂得情绪紧张、兴致全无的孩子只会变得更加粗心。

所以,细致地去做一件事,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全神贯注。反之,粗心大意很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此外,父母要想孩子做事专注,首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再去要求孩子。

6.用心做事的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

有一个孩子,在7岁的时候,父亲开始培养他用心做事的习惯,这一点,使孩子后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终身受益。

一天,父亲带着孩子出去郊游,并准备在外面野炊。孩子听说要在外面野炊,简直高兴得不得了。走了不久,已经饥肠辘辘。于是在几块大石头上面搭好了灶台,捡来了一些干草和枯树枝,准备生火做饭。但是,大家都忘记了带火柴。这可急杯了孩子。于是父亲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有意交给孩子解决,但是父亲旁敲侧击地说:“我提出一个想法,要是能利用太阳光将干草点燃就好了。”孩子赶紧把干草放在太阳光下面,等了很久,干草只是被晒热了,并没有着火。父亲又提议,要是能把太阳光长时间地集中在一点上,草一定会被点燃。孩子完全同意这个办法,但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正当他有些泄气的时候,父亲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凸透镜,用石头固定下来,然后把干草堆在焦聚的一个亮点上,开始,干草也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儿,又过了一会儿,草发出了吱吱的声音,然后就冒起烟米,孩子高兴得满脸通红,像发现奇迹一样。野炊顺利地进行下去。但是,孩子对父亲刚才的举动一直很好奇,这个镜片为什么会把草点燃呢?父亲告诉他,点燃干草的不是镜片,仍然是太阳光。因为它才有热量。镜片的作用是把光集中在一点上,并长时间地照射,才把草点燃的。父亲并借此教育孩子:“这个道理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人也可以,人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件事上,并且运用思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心做事不仅要集中精力去做,而且要深入剖析,开辟蹊径。比如,人们说话常常带有弦外之音,如果孩子从父母的表情或所说过的话语中,能体会出欲言未尽的那部分的意思,那么孩子就不仅仅是在专心地听,而

是在用心地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