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懂中国智慧
12338800000087

第87章 第七编 阴阳家智慧(6)

在中国的古典诗文中有一个经常用到的典故,这就是“丰城剑气”。据《晋书》记载,东晋时的太傅张华见天上的斗、牛二宿中间经常凝聚一股紫气,不知是什么缘故,他就请当时著名的占星家雷焕推占,雷焕私下对张华说:“我已经观察很久了,斗、牛之间确实有一团奇怪的云气。”张华问:“这是什么预兆?”雷焕说:“这是宝剑的精气,反射到了天上。”张华说:“你推断得出在什么地方吗?”雷焕说:“我能看得出来。我小的时候,有一位相面的人说我六十岁时可以做大官,并且能得到宝剑。现在果然应验了。”张华又问:“宝剑在哪里呢?”雷焕说:“根据分野来推测,宝剑应是在丰城。”于是,张华便任命雷焕为丰城县令,私下去寻找宝剑。雷焕到任后,在一间牢狱的地基下挖了四丈多深,得到一个石函,将其打开后,见其中放着两把宝剑。雷焕将其中的一把剑送给了张华,自己留下了一把。

后来张华认出那是春秋战国时期所铸的干将和莫邪剑。张华就派人去责备他说,你怎么敢欺骗我呢?把雌剑给我,自己留下了雄剑。雷焕说:“朝廷将有动乱,您也将不久于人世了。况且神来之物也是留不住的,终将化去。二剑早晚会聚合的。”

张华死后,那把剑不知去向了。后来,雷焕的儿子雷华带着他父亲的那一把剑经过延平津时,宝剑突然从他的剑鞘中跃出,落入水中不见了踪影。雷华派人寻找,但见两条巨龙在延平津中翻腾,波浪惊人。

中国古代的科学实际上是十分发达的,只是往往综合把握世界,没有分门别类地探讨各门科学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往往和阴阳迷信混淆在一起,使人难辨真伪。例如,中国古代的气象学是很发达的,但往往和风角占候混为一谈,一些善于风角占候的方士几乎都是很高明的天气预报员。

据《后汉书》记载,当时一年好几个月没有下雨,天气大旱,任文公却对有关官吏说:“五月一日将要发大水,应该赶快准备,否则就要吃大亏了。”人们当然都不相信任文公的话,他见别人都不相信,便自己建造了一艘大船,别人见他这样,不仅更不相信,甚至还嘲笑他。到了五月一日,天气十分炎热,根本没有下雨的样子,官吏们便纷纷嘲笑任文公料事不准。到了中午,风云乍起,暴雨骤至,河水涌起十余丈,一时间屋塌房倾,淹死了许多人,任文公却乘坐着准备好的大船幸免于难。

唐代的李淳风不仅是数学家,他的占卜技艺也十分精湛。据《太平广记》和《旧唐书》等书记载,他“每占吉凶,合若符契,当时术者疑其别有役使,不因学习所致”。一次,李淳风与张率共同服侍唐太宗,张率也是当时占卜的高手。此时,突然有一阵暴风从南边吹来,李淳风说:“南方距离这里五里的地方,一定有人在哭泣。”张率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一定有人在演奏音乐”。为了证明他们两人占卜谁更准确,唐太宗让人骑马去观看,果然有人在演奏鼓乐,但那是一群送葬的人,哀嚎之声不绝。

有一次,李淳风对唐太宗说:“明天北斗七星将要变成人的形状,到了时候你可请他们来做客。”唐太宗听信了李淳风的话,第二天派使者在指定的地方等候。不一会儿,从远方走来了七位僧人,他们从金光门进入西市的酒家,让人取来一石酒,在那里聚饮;饮完之后,又添了一些。这时,唐太宗的使者走上前来说:“皇帝请你们入宫。”这些僧人相顾而笑,说:“一定是李淳风这个小儿走漏了风声。”回头对使者说:“我们饮完了这些酒便进宫,你不必着急。”喝完酒之后,使者在前面先走,过一会儿回头一看发觉身后无人,僧人都不见了,只见座下放着二千两银子。

古代专事天文历算的术士们通过观测天文星象的变化,来预测人世间的各种变化,尤其是政治上的变化,有时确也能言中。但是宋朝的星官术士们的技术却令人怀疑,他们往往不懂什么是占星术,而只知讨好皇帝和执政大臣,所以为了赢得皇帝的欢心,不惜谎话连篇,让人听起来忍俊不禁。

《四朝史·天文志》一书,上面记载了宋哲宗即位八年后的星象观测:

元祐八年(1093年)十月戌申,有一流星从东壁西座出现,漫漫流动到羽林军星座的位置而消失。表示现在主上拔用文士,贤良的大臣在位。

绍圣元年(1094年)二月丙午,有一流星从壁东座出现,慢慢流动至浊星的位置而消失。表示现在天下的文人才子均能登科录用,贤良大臣在位。

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的一天,有一流星出现,慢慢流动到壁东星座的位置而消失,表示现在有文人受到重用,有贤明之士来到我国,贤良大臣受到重用。

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癸卯,有一流星从灵台座出现,向北行至轩辕座东星座而消失。表示现在有贤良大臣在位,天子将有子孙之喜。

这些记述实在是胡诌八扯。其实,元祐八年,高太后不幸归天,国家随之发生了巨变。原来真正的贤良大臣都被罢免流放远地,朝廷却起用了蔡京、蔡卞等奸臣辅政。

其实,古人早就不相信这一套了。据《晏子春秋》记载,有一次,齐国的上空出现了彗星,齐景公感到非常害怕,不知如何是好,便请人去祈禳。晏子去劝景公说:“这么做没有什么好处,只是自我欺骗罢了。上天有道,不可随便去讨好它,不能对上天的意旨怀有二心,既然如此又何必去禳星呢!况且天上有彗星出现,是暗示国君应清除污秽,如果没有了污浊的德行,又何必祈祷呢?如果德行有污秽,祭告鬼神能有什么作用?《诗经》上说:‘这位周文王啊,慎言行事,小心翼翼,上帝心地光明,得来大福大吉,他不违背道德规范,掌握了天命。’大王没有违背德义的行为,各国诸侯就会前来朝拜,还怕什么彗星呢?《诗经》上的话难道不值得借鉴吗?从夏到商,哪个不是因为淫乱失德的缘故使百姓最后流浪逃亡。要是真的违背德义,发生祸乱,百姓就将流亡他乡,即使祝史祭祀,也是无济于事的呀!”

齐景公听了很高兴,就立即停止了禳星的活动。

9.神祇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神祇,其各自的来源和发展变化的历程都十分复杂,尤其是道教对中国神祇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非常之大,甚至可以说,中国的神祇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纳入了道教神仙的谱系,就是舶来的佛教中的神佛,道教也毫不客气地给予了改造,使之符合中华本土的习惯。我们在这里仅仅是对一些最为民间所熟知的神祗作简单的介绍。

太上老君

即老子,历史上实有其人。《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但在汉代看来,他的身世就不大清楚了,因为司马迁当时对老子的身份、事迹并没有作详细的记载。他曾当过周朝的守藏室史,即国家图书馆馆长,学识过人。后见周朝衰败,即辞职不干,打算去当隐士。他西出函谷关时,守关的“门官儿”尹喜也是个道家,久闻老子的大名,就邀为上宾,请他写部书,于是老子就写五千言而去,从此无影无踪。

据说孔子曾经向老子问过礼,以此推论,老子年纪比孔子大。孔子对他十分尊重,曾向弟子们慨叹说:“我今天见了老子,他大概是一条神通广大的龙吧!”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岁。

事实上,老子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据说,道教的祖师是汉代创立“五斗米”教的张陵,自称曾经得到了老子的口授。后来,张陵的名字中间被加上了一个“道”字,大概是尊重的意思。东汉时,一些方士以道家的黄老学说为基础,吸收民间流行的传统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方术,创立了道教。老子就被这些人奉为祖师,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深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基础,因此很快发展起来,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至东汉末年还得到皇帝的提倡,影响日渐扩大。道教夸大了《史记》中的关于老子的神奇传说,认为老子不是凡人,而是“道成化身,蝉蜕渡世,……世为圣者作师”(见《老子铭》)的神仙。到了晋代,大炼丹家葛洪称老子为老君,北魏时有了太上老君的称谓,这大概就是老君名称最初的由来。

据葛洪说,当时人们“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不过葛洪自己也认为,这些说法“未足为据也”。但随着道教的发展,人们对老子的神化就更加升温,认为老子与元始天尊一样,乃是生成宇宙之本源。梁陶弘景所撰《真灵位业图》,以元始天尊为众神之首,称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至唐初,老子的地位就更是高妙了,因为唐高祖李渊觉得老子与自己同姓,遂崇奉太上老君,历代唐皇累加尊号,甚至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全国各地为老子立庙,老子地位之尊崇,至此极盛。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人们常说:“天上有玉帝,地下有皇帝。”它实际上是人们按照现实世界中的皇帝模式创造出来的天上的最高首领,是封建皇权在鬼神世界的象征。

然而,人们心目中的玉皇大帝,并非是道观中玉皇殿里的像,而是《西游记》中万神之王的玉皇。他像人间的皇帝一样,有着最大的权力,有管辖一切天神、地祝、人鬼的权威。按照《西游记》的描写,他住在天宫的灵霄宝殿,手下有许多文武仙卿,武神有托塔天王、巨灵神、四大天王、二十八宿、四值功曹、千里眼、顺风耳等,文神有太白金星、文曲星等。他还管辖着四海龙王、雷部诸神以及地藏菩萨、十殿阎罗。如此看来,这已经不是什么天堂,其实就是人间。不过,所有这些关于玉皇大帝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唐以后出现并定型的。

玉皇大帝的形象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但在此以前主要表现为对大自然和神秘世界的恐惧和崇拜。中国自殷周以来,就已经有了最高之神上帝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神鬼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变化。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组织、社会压迫的加强,神鬼世界也逐渐等级森严,上帝也趋向社会化。

道教对中国神鬼世界的创造的影响是很大的。在道教产生前,天帝的形象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标准和固定的造型,是为了适应道教的需要,人们才进一步将其正统化和神化。于是出现了道教徒编写的各种典籍。

《玉皇经》这样描写道:在遥远的年代,有个光严妙乐国,统治者净德国王,妻子叫宝月光王后。净德国王没有儿子,十分忧虑,于是召集诸人向天神祈祷。一夜,宝月光王后梦到太上道君驾五色龙舆而至,抱一婴儿,身上毛孔放着红光,照亮了宫殿。王后见之大喜,乞求送给自己当儿子,以为社稷之主,梦醒而有孕。此人便是后来的玉皇大帝。不难看出,这是道教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而编造的故事。但在当时确实已经有了天帝的概念,唐代文人骚客又常称天帝为玉皇、玉帝,例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人的诗中吟咏玉皇,描绘其壮丽天宫、随侍群神的诗句就很多。

一般说来,神话中的人物在民间信仰中更容易人格化和社会化。唐朝以后,玉皇大帝变为具有人类情感的生动的形象。从现有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不但认为上帝也具有人的性情和人的弱点,而且其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由人来取代。民间信仰中的天帝和道教诸神中的玉皇合而为一,就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玉皇大帝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