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340300000101

第101章 辨儿科杂病脉证并治 (4)

第十三章 辨儿科杂病脉证并治 (4)

小儿口渴,多吃了奶水,晚上哭闹,是积住食了,会肚子疼,就要使劲哭。

27. 小儿无故摇头,此是脑顶风。(颅囟经)

孩子总摇头,这是脑顶受风了。也有不少脑病,会这样。那个西医的“肝豆状核变性”,有的也会这样。这个病,不太多见,西医没有办法。中医怎么看呢?中医把这个病归入“中风”类疾病。用续命汤为主去解决。治疗时间长些,但是疗效还是不错。西医说,是遗传病。中医对某些遗传病,疗效真的不错,不要以为遗传病不能治疗。

脏腑辨证,脑属肝。这就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脏腑辨证的解读。经方六纲辨证,按照中风去分辨。脑血栓,脑出血,脑的一切病,都是“风”。中医的五脏系统,可以按解剖归类,这个可以做到的。

28. 小儿吃乳食皆出,此是脾冷。(颅囟经)

这条也要辨证地看。他叙述的,也是太阴病的吐逆。他叫脾冷。以前讲《伤寒》就说过,经方条文说的“胃”和“脾”,要理解为阳明和太阴。

29. 小儿无故肚大、项细、四肢消瘦,筋脉、骨节起,自是小来少乳,嚼食与吃早,成骨热疳劳。(颅囟经)

这些症状,现在叫做消化营养不良,中医叫“疳积”。什么样子呢?看看非洲难民家的儿童,就知道了。原因是没奶吃,早早的就喂粗粮,造成实热积聚。没有了津血濡养了。

30. 小儿头面、胸膊肌厚,臂胫细瘦,行走迟者,是小儿抱损。(颅囟经)

这也是发育不良。小儿抱损,不是给用力抱坏了。是指的从小就没养好。在怀里抱养的阶段就没养好,叫抱损。

31. 小儿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痒,此是脑中、鼻中疳极,宜用后方。“青黛散”吹鼻、兼傅鼻下赤烂处。(颅囟经)

小儿流大鼻涕,鼻孔发红发痒。这是脑鼻之中的积热造成的。用“青黛散”吹入鼻腔,鼻下有湿热溃疡的,还要外敷。

32. 小儿或夏中热时,因乳母沐浴多使冷水,乳得冷气,血脉皆伏,见孩儿气未定便与乳,使小儿多胃毒、及赤、白两般恶痢,此乃是乳母之过。(颅囟经)

小儿在夏天,因为天热,乳母用冷水冲凉洗浴,乳汁就会发凉,之后,没等到温暖过来,就喂奶,就会伤小儿的脾胃,会出现严重的赤、白痢疾,这都是乳母的过错。

33. 小儿气脉未调,藏府脆薄,腠理开踈,看脉以时,依方用药。(颅囟经)

小儿气血经脉没有发育完全,因此还不调和。脏腑还比较脆弱,腠理也不固秘,容易感受外邪。这个说的是小儿生理特点。“看脉以时,依方用药”,类似于“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知晓小儿生理特点的情况下,要谨慎的依方法而用药。

小儿惊痫候并治

小儿惊痫,是个大病种。不要一看到“惊痫”两个字,就先入为主的认为,就是西医说的癫痫。实际,这两个字,包含的很广。小儿刚到人世,少见多怪,看什么都害怕好奇,容易受惊吓,然后会出现诸多的病候,这都叫惊痫。当然,也包括癫痫在内。轻的,可以自己恢复,还可以促进各方面功能发育。重的,发展严重了,就会痉风抽搐,乃至不治。还有胎里带的,现代叫遗传病,这个没有办法,即使活了,也要发育不全,残疾一生。

1. 论曰:少小所以有痫病及痉病者,皆由脏气不平故也。新生即痫者,是其五脏不收敛,血气不聚,五脉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以上至期岁而痫者,亦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也。(千金)

惊痫,惊,当痉字讲。他说,之所以惊痫,都是脏腑之气不调和造成的。刚生下来就发病,是因为原来在胎里就没有发育全,先天的问题。一个月零四十天以后,就是七十二日的二次变蒸后发生的,是由于喂养不当,或者中了风邪。

2. 病先身热,掣惊啼叫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也。病先身冷,不惊掣,不啼呼,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病在五脏,内在骨髓,极难治也。(千金)

先是周身发热,猝然惊恐啼叫而发作,脉象浮,是阳痫,病在六腑,也就是三阳,或者表位肌肤,重也不怕,好治。先是周身发冷,寒战,不惊恐啼叫而发病,脉象沉,叫阴痫。病在内脏,也就是三阴,或者里位筋骨间,即使不严重,也是最难治的。阳证亢奋,阴证萎靡。

3. 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也。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也。(千金)

这是讲的痫证与痉(惊)证的区别。痫证,表现的不剧烈,就像突然的呆呆地愣在那里,全身柔软,不强直,一会儿就清醒。痉证,是抽搐,角弓反张,不能马上缓解和清醒,叫做痉证。类似于现代西医的癫痫小发作和大发作。

4. 诸反张,大人脊下容侧手,小儿容三指者,不可复治也。凡脉浮之与沉,以判其病在阴阳表里耳。其浮沉复有大小滑涩虚实迟快诸证,各依脉形为治。(千金)

痉证,成人反张,腰背部能容下一个手掌宽的空隙,小儿能容下三个手指宽的空隙,就是绝证,不治了。从脉的浮沉看表里病位,浮沉是总纲,在浮沉脉的前提下,还要细分大小、虚实、迟数,滑涩,以分辨病情方证,随证治疗。脉法讲的十分精辟。

5.《神农本草经》曰:小儿惊痫有一百二十种,其证候微异于常,便是痫候也。(千金)

孙思邈,大概看过《神农本草经》原本。今本,没找到这句话。他说,小儿惊痫,细论有一百二十种。只要有病,有了一点症状,都要注意是否为惊痫之兆。古代,小儿科的年龄界限,泛指六岁以下的。尤其特指两周岁之内,处于变蒸期的。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十分脆弱,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要十分注意,因为病情发展的特别快。

6. 初出腹,血脉不敛,五脏未成,稍将养失宜,即为病也。时不成人,其经变蒸之后有病,余证并宽,惟中风最暴卒也。小儿四肢好惊掣,气息小异,欲作痫,及变蒸日满不解者,并宜龙胆汤也。(千金)

刚出生,脏腑气血发育不健全,稍微养护不当,就来病。没长成时,变蒸之后出现病证,都不是急病,唯独受风,最为急暴。一旦发现四肢不自主的轻微抽搐,尤其睡觉的时候,时不时的像做噩梦一样的受惊吓的,形态神色又异常,是惊痫的征兆。或者变蒸后症状持续不解的,都要给吃龙胆汤,清热祛风安神。

7. 凡小儿之痫有三种,有风痫,有惊痫,有食痫。然风痫、惊痫时时有耳,十儿之中未有一二是风惊者。凡是先寒后热发者,皆是食痫也。惊痫当按图灸之,风痫当与猪心汤,食痫当下,乃与紫丸佳。(千金)

这里,他把惊痫混在一起谈了。别看分的明确,那是理论,用的时候,不必细分痫证和痉证。他说,临床惊痫分三种,有风痫,有惊痫,有食痫。这条,我认为还有个错简。应该把这句:“然风痫、惊痫时时有耳,十儿之中未有一二是风惊者。”改为:“然食痫、惊痫时时有耳,十儿之中未有一二是风惊者。”

三痫中,食痫、惊痫多见,风邪惊痫,少见。风邪惊痫,该是特指西医说的癫痫。这个病要是多见了,还了得?谁也不敢要孩子了不是?生一个,抽风,再生一个,还抽风,那不要命了?

我在18岁的时候,见过这样的。兄妹两个,都是癫痫,从小2岁开始的。找我的时候,正好都是没到12岁。治了两个月,都好了,前几年,都结婚了,有孩子了,还来看过我,一直没犯病。

凡是先怕冷寒战,然后发热,有抽搐现象的,叫做食痫。惊痫,就是突然惊吓,啼叫恐惧抽搐,可以用灸法治疗。风痫,很重,要用猪心汤去治疗。食痫,用紫丸治疗。

8. 凡小儿所以得风痫者,缘衣暖汗出,风因入也。风痫者,初得之时,先屈指如数,乃发作者,此风痫也。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乃发作者,此惊痫也。惊痫微者急持之,勿复更惊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变热后发痫者,此食痫,早下则瘥,四味紫丸逐癖饮最良,去病速而不虚人,赤丸(方中本无赤丸,详后,癖结胀满篇第一方,紫双丸用朱砂色当赤,疑即赤丸也)瘥快,病重者当用之。(千金)

得风痫的原因,是衣服多了,出汗,风邪乘虚而入。刚得的时候,显示两手乱抓,像在那里屈指可数的查数一样,然后大抽搐发作。惊痫呢,是因为受到惊吓后,出现突然惊恐啼叫而发作。症状也是不轻。轻的,马上抱起来哄一哄,安静了就好了,以后注意不要再受到惊吓。不吃奶,吐奶,然后发热,出现了抽搐,这是食痫,也就是阳明实邪,要早用下法,用紫丸,专去痰食积聚,速度快,效果好,还不伤身体。病重的,要用赤丸,比紫丸力量大。

惊风,我见过一个重的。孩子7岁,家在南京,朝鲜族。晚上,出去打酱油,天黑,摔倒在楼梯上,之后,就不敢站立行走,每到半夜子时就抽搐。在南京市治遍了,家里有钱,该检查的都检查了,都搞不清是什么问题。没有器质性疾病。孩子的姥姥在我们这里的农村,打听到了我,就把孩子接到了我这里。那是1993年的事情。不敢站立,更别提走路。躺在床上,要她蹬蹬腿,没问题,还挺有劲。我说,回去吧,晚上发作抽搐的时候,来接我去看看。结果,半夜把我接去了。一看,孩子处于半清醒状态,周身紧张,用手碰一下,就开始抽搐,还行,不算太剧烈。整个持续了一个小时,缓解了。问了一下,大便干燥。舌绛红,苔黄腻,脉弦长而滑数。两颧深红啊。抽搐的时候,汗出,平时汗出少。当时,方子忘了,没记载。大概就是清理阳明的药。当天吃药,大便通,夜晚发作了几分钟就好了。3天后,夜晚无发作,能站立。7天后,跑着进来的。家长是乐坏了。又拿了几付药,回南京了。之后来电话,说彻底好了。就这个简单的病,都给搞复杂了,中医、西医都搞不清了。

9. 凡小儿不能乳哺,当与紫丸下之。小儿始生,生气尚盛,但有微恶,则须下之,必无所损,及其愈病,则致深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千金)

小儿不吃奶,吃了就吐,要用紫丸通下。这个要注意分清是阳明还是太阴,不能见到吐奶不食,就用紫丸。紫丸,类似于小承气汤。他后面解释了,说小儿生机勃勃,时时在发育,稍微有点病,都是偏于实邪。这个说法,和张子和差不多。稍有点病邪,是实证,就要通下,不会导致虚损。如果不及时通下攻取实邪,就会越来越重,变成大病,就难治了。

10. 凡下,四味紫丸最善,虽下不损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当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当倍之。若已下而有余热不尽,当按方作龙胆汤稍稍服之,并摩赤膏。风痫亦当下之,然当以猪心汤下之。惊痫但按图灸之,及摩生膏,不可大下也,何者?惊痫心气不定,下之内虚,益令甚尔。(千金)

你们看看,孙思邈是不厌其烦地推销这个紫丸啊。他说,紫丸虽然攻下,却不损伤正气,足以去掉任何病邪。搞儿科的,这回就有了看家法宝了。

如果吃了紫丸没效果,大便没下来,就换赤丸。赤丸还不下,就加倍。如果通下了之后,还有余热,就用龙胆汤稍稍的吃点,再用赤膏外搽。之后又说了,风痫也要攻下,要用猪心汤才行。惊痫,最好用灸法,外搽生膏,千万不要峻下!因为惊痫,因惊恐而气血错乱,峻下会导致胃气亏虚,水饮上逆凌心,会加重病情。赤丸和猪心汤,我在书中没有找到,实在是可惜。这《千金方》,也有阙文啊!

11. 惊痫甚者,特为难治,故养小儿,常慎惊,勿令闻大声,抱持之间,当安徐勿令惊怖。又天雷时,当塞儿耳,并作余细声以乱之也。(千金)

惊痫严重的,也很难治。当然,惊风,也就是风痫,更难治。所以养孩子,常常注意,不要被惊吓。大的声音,包括雷声,都要注意。下雨打雷了,你可以打开电视,声音放大些,作为干扰,就不会被雷声惊吓。还有,抱着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做大的动作,惊吓孩子。

12. 儿有热不欲哺乳,卧不安,又数惊,此痫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复与之。儿眠时小惊者,一月辄一,以紫丸下之,减其盛气,令儿不病痫也。(千金)

小儿有实热,不吃奶,睡觉不老实,时常梦中惊恐,或者突然坐起,双手乱抓哭闹,这都是惊痫的预兆。要服用紫丸,通下大便,去实火,就会好,不好?继续吃,好了为止。小儿睡觉时候,有惊恐的动作和表情,但是不重,可以一个月吃一次紫丸,清热消食,作为预防药,就不会患惊痫。我要是药厂老板,就大批量生产这个药。

13. 儿立夏后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赤膏摩之,又以膏涂脐中,令儿在凉处,勿禁水浆,常以新水饮之。(千金)

夏至以后,到了三伏天,天热,有病不要给做灸疗。也不能用吐下药。可以用除热汤洗浴去火,用除热散外搽,除热膏外涂,并涂抹肚脐。常在阴凉处,多饮水。

14. 小儿衣甚薄,则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则大便皆酸臭,此欲为癖之渐也,便将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从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后便渐减之,不酸臭,乃止药也。(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