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辨儿科杂病脉证并治 (10)
防风,辛甘温。主治大风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温通去表邪。
黄柏,辛苦寒。主治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清内外热。
桂枝,辛甘温。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解表祛风,利血脉。
香豉,微温。味甘咸而酸。《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表里双解。注意这句,“瘴气恶毒”。能够解毒。
独活,古方的独活,就是羌活,全名叫羌独活。辛苦微温。主治风寒所出,金创,止痛,贲豚痫痉,女子疝瘕。—祛寒通经脉。
秦艽,辛苦平。主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解表利水饮。
海藻,苦咸寒。主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专治瘰疬结核,痰饮结滞。与辛药配合,辛咸除滞。
周身都是结核,总体说就是位于表位,因此要用表药。同时,要清理阳明的内热,因为热灼津液成痰,表现在外证实邪上。这个方子,成人也可以用。小儿和成人杂病,没什么区别,就是用量不同而已。
3. 治小儿丹肿及风毒风疹,麻黄汤方。(千金)
麻黄(一两半)独活 射干 甘草 桂心 青木香 石膏 黄芩(各一两)
上八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为四服,日再。
外感病、丹毒发热、风疹等,是太阳阳明合病。麻黄、羌独活、桂枝,都是解表祛寒的。射干、青木香、石膏、黄芩,都是清阳明热而解疮疡实邪积滞。要有阳明外证的热,同时还要有恶寒怕冷,汗不多的太阳中风和伤寒合并证。
青木香,辛苦寒。《本经逢原》:治痈肿,痰结、气凝诸痛。
学生:青木香是不是马兜铃?
是的,马兜铃的根。这个药,因为龙胆泻肝丸事件,已经禁用了。不行就用连翘代替。这类毒药,中医的原则是不久用,去病就停用。
4. 治三日小儿头面疮起,身体大热,升麻石膏汤方。(千金)
升麻 柴胡 石膏(各六铢) 甘草 当归(各十二铢) 大黄 黄芩(各十 八铢)
上七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服,日三夜一,量儿大小用之。
出生三天的小儿,头面突然生疮疹,高热。有阳明主证。这是胎毒发热。方中用的都是阳明药,清热解毒,内外并清。用柴胡,也是表里双解的意思。当归,作为佐使药,祛风养血通脉,制约苦寒药。方子,是“属阳明”的方义。说是出生三天,其实,出生多少天无所谓,只要是这个方证就可以。
5. 治小儿病风瘙痒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如麻豆粒,年年喜发,面目虚肥,手足干枯,毛发细黄,及肌肤不光泽,鼻气不利,此则少时热盛极,体当风,风热相搏所得也,不早治之,成大风疾,枳实丸方。(千金)
枳实(一两半) 菊花 蛇床子 防风 刺蒺藜 白薇 浮萍(各一两) 天雄 麻黄 漏芦(各半两)
上十味为末,蜜丸如大豆许。五岁儿饮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二。五岁以上者随意加之。儿大者可为散服。
顽固性的皮肤病,湿疹或风疹瘙痒,年年发作。虚胖,表有水湿的缘故。还表现出了营养不良。他说,这是因为阳明实热汗出,受了风邪。风热交结,蕴于肌表而造成的。方药,寒温并用,都是对于表证去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合起来,属厥阴外证。
枳实,就是枳壳。酸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要注意这个功能。
菊花,辛苦微寒。主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饥,恶风湿 痹。—是野菊花,不要搞错。“皮肤死饥,恶风湿痹”是药症。
蛇床子,辛甘平。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漏,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
防风,辛甘温。主治大风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专门解表祛风,祛寒。
刺蒺藜,辛苦温。主治恶血,破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白薇,辛苦寒。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这个是解风热了。
浮萍,辛咸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这也是阳明家的表药。
天雄,辛苦热。主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创,强筋骨,轻身健行。—祛风寒湿。
麻黄,辛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这个是主要的,发表排邪。和排里实的大黄是同一个道理。
漏芦,咸寒。主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
寒热并用,祛风清热,温化寒湿。可以应用到多种顽固的皮肤病上。你们看看,从皮肤病风瘙疮痒上看,是不是都有太阴和阳明有关?太阴和阳明,涵盖了脏腑辨证的脾和胃。治疗皮肤病,要注意这个方面。不要死板的认为,肺主皮毛,就去从肺论治。
6. 小儿头疮,黄连散方。(千金)
胡粉(一两) 川连(二两)
上二味为末,洗疮去痂拭干敷之即瘥,更发如前敷之。
这个很简单。小儿头疮,就像黄水疮一样。用黄连燥湿解毒清热,胡粉治疮痒浸淫。
小儿杂治
1. 治小儿卒毒肿着喉颈,壮热妨乳,升麻大黄汤方。(千金)
升麻 射干 大黄(各一两)
上三味咀,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八合,一岁儿分三服,以滓敷肿上,冷更暖,以敷,大儿以意加之。
小儿猝然感受温热毒邪,直入阳明,造成咽喉红肿,甚至颈部随之肿大,高热不退,不能吃奶。这个方,要注意,要有大便干燥才对证。升麻解温毒,射干去咽喉阻塞不利,大黄通下实邪。是上下分消。
2. 治小儿喉痛,若毒气盛,便咽塞,并治大人咽喉不利,升麻汤方。(千金)
升麻 生姜 射干(各二两) 橘皮(一两)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这个也是同理,不同的是,没有大便干燥,只是咽喉痰热炽盛。升麻、射干解毒清热,利咽散结。生姜降逆,橘皮豁痰下气。注意橘皮,用多了,有泻下的作用,专门豁解胸中痰瘀滞气。性温,不至于伤及中、下焦阳气。
3. 治小儿解颅,三物细辛敷方。(千金)
细辛 桂心(各半两) 干姜(十八铢)
上三味为末,以乳汁和敷颅上,干复敷之,儿面赤即愈。
解颅,就是囟门不合。头囟到时间了该封合而不封合,反为宽大,头缝开解,头颅逐渐增大,目珠下垂等。一般都在半岁左右症状才明显。西医的脑积水就是这样,很危险。这个药,是外治的。都是辛热药,通血脉,化水饮。尤其细辛,入脑,通百节。也可以配合五苓散内服治疗。小儿头囟,一般是1~1.5岁封合。
4. 治小儿囟开不合,三物防风散方。(千金)
防风(一两半) 柏子仁 白芨(各一两)
上三味为末,以乳和敷囟上,日一,十日知,二十日即愈。
这个不是解颅,是到时间不封合的。防风,入脑祛风。白及,有收敛作用。柏子仁,安神补气,去风湿痹。这说明,还是有风邪干预,卫气受阻了。如果不是解颅病,就是普通的头囟延迟愈合的,要考虑一下营养问题,这样的孩子,发育也要迟缓。因此还要辨证用药。有使用柴胡鳖甲丸的机会。
5. 治小儿狐疝伤损生颓方。(千金)
桂心(十八铢) 白术(一两十八铢) 地肤子(二两半)
上三味为末,以蜜和丸,白酒服如小豆七丸,日三,亦治大人。
《金匮》宋本原文,就有治疗虫证和疝气的条文,那其实都是小儿篇的内容。
小儿疳虫蚀齿方
雄黄 葶苈
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熔,以槐枝棉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从这条上看,原书是有小儿篇的。
小儿狐疝,就是老百姓说的“小肠疝气”。现代医学的定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5岁以下小儿及20岁以上男性多见。患部有肿物突起,按之柔软。若嘱患者咳嗽,按肿物处有冲击感;肿物卧则入腹,立则复出。原因呢,西医是这样说的: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
人们平时所说的小儿疝气从医学上讲,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为男孩的****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斜疝。又因为右侧****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斜疝,只是发病率非常低。治疗这个病,中医一般离不开桂枝,可以用官桂,力量大些。有入表祛风解肌的作用。解肌,就是解除肌肉的紧张或者迟缓,趋于正常的意思。局部松弛,闭锁不全,就可以理解为中医的肌肉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