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340300000030

第30章 阳毒升麻汤 (10)

(2)阳毒升麻汤 (10)

看看这个方子:蜀漆,就是常山的嫩苗,专门治疗疟疾的。功效和常山基本一样,神农说,味苦寒。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常山这味药因为不常用,所以少见,都不经营了。蜀漆的功效是常山的几倍啊,他们西医药理研究,是5倍。蜀漆如果专门去大的药材集散市场,会有的。它去顽固痰饮也是十分有效的。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蜀漆,味辛平,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癥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注。

它是个辛温药。它的根,常山,是个苦寒药。功效差不多,性味却不同。是分寒热来用,不能混淆的。疟病寒多,就要多温,所以用它。

龙骨,甘平,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瘨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

这个药,去水饮,涩正气,散邪气,很特殊。可以安神的。

云母,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如在车船上。这句有意思。夏天坐在车船上,一会有风就凉快,风过去就闷热。总之,是辛甘发散邪气,驱逐内饮。要去寒饮而温里散表,又要涩正气而治发热时候的伤津。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泉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这句有问题的。温疟加蜀漆半分?治疗多汗的牡疟,用蜀漆辛温驱寒。温疟还加它?这不是有问题吗?我们看看常山,神农说,味苦寒。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热发温疟!该是减蜀漆,加常山才对。温疟减蜀漆加常山,临发时服一钱匕。临发时,一般就是发作前半小时到1小时。

6. 柴胡桂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千金)

看这个方子,就知道是对厥阴病的。运用的指征,不外乎是疟病寒多热少,或者就是寒而不热,呈规律发作。同时要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这些证候夹杂的。有些疟疾啊,不一定非要用蜀漆等去对证治疗的,只要分析辨证准确,用其他经方照样能解决的。

学生:按六纲辨证来看属于少阳或者厥阴病的多,就是寒热的往来和杂错。

是的,抓住这两纲为主。

7. 治心热,为疟不止,或止后热不歇,乍来乍去,令人心烦甚,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者方。

甘草(一两) 蜀漆(三两) 恒山 鳖甲(各四两) 石膏(五两) 香豉(一合) 栀子 乌梅(各三十枚) 竹叶(切,二升)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

内热,反复地寒热往复,或者寒热不往复而停止了,剩下这个热邪,就像温疟一样,按规律发热了,内热而心烦的厉害。想喝冷水,喝了之后呢,又出现了恶寒了,热反而不多了!混乱不堪了。这就叫做错杂万变,典型的厥阴问题!

这个方子是针对阳明和太阴去的,有乌梅丸的方义。他把常山和蜀漆用在一起,寒热并用。

学生:经方的药症和方证有一些关系,就是这一纲的特定药,必用药,像少阳的柴胡,太阴的干姜,厥阴的乌梅。

是的。这个病情是以热为本,那个寒是后来饮冷水造成的寒饮。因为这个后来的寒,所以加辛温的蜀漆来解决。其他都是解决本来的阳明实热的。为什么厥阴多用乌梅?

学生:厥阴为最后病程,里阴,阴阳易脱,用乌梅酸收,可以这样想吗?

乌梅酸敛,可以清热生津液,也可以涩正气而去虚寒脱泄,可以固阴阳的。三阴病多为互含互见。一般慢性病或者重病,发展到最后都是三阴同见的多。凡是最后见到厥逆阴阳分离的,都有厥阴存在。单纯的少阴死亡,太阴死亡,也有,都是很急的。急性心梗死亡,是少阴。太阴死亡也有,微言了了,临死前没别的举动,就是除中,然后自己清理一下肚子,拉几泡屎,然后安静死去。

8. 治疟须发汗方。

麻黄 栝蒌根 大黄(各四两) 甘草(一两)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服后皆厚覆汗。(千金)

这个也是论疟病早期证候的。无汗发热恶寒啊,外有太阳伤寒,内有阳明里实,口干渴。大便要偏硬的。这个疟病是太阳阳明病,要内外同治。麻黄解表,大黄去里实,栝蒌根清热解渴生津液,甘草养胃气。甘草后面标上,要炙甘草才行。

9.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这个也是证候较轻的,或者治疗后期变成劳疟而证候不重的,寒热往来,有少阳证,还有阳明里热津亏了,出现口渴的。

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根。去半夏是因为里面都是湿热,没有水饮。半夏辛燥去水饮的,不能用了。要用栝蒌根清热生津,止口渴。

10. 治疟。说不可具方。

恒山 知母 甘草 大黄(各十八铢) 麻黄(一两)

上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未食服五丸,日二,不知渐增,以瘥为度。(千金)

这条他说是“说不可具”,意思是说,这个疟疾症状繁杂,太多了,说不完的症状。其实,哪有说不完的症状呢?那不完蛋了不是?这第10条的病,就是典型疟疾发作期,以表里实邪为主,以阳明内热为重。

疟疾的典型发作,我们看看现代医学怎么说的: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子。恒山,就是常山,苦寒,治以热为主的疟疾。知母、大黄都是针对阳明实热的。麻黄解表发汗。这也是属于太阳阳明合病的疟疾。总之呢,治疗典型的发作期的疟疾,缺了蜀漆和常山,疗效要受影响的。在发作期,以热为重要用常山,以寒饮为重要用蜀漆。二者兼在,就同用。

11.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蟅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煆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这条就说了疟疾的自愈问题了。他说了,一般疟疾都是在15天左右就好了,最迟也不会超过30天的。超过30天了还不好,这是为什么?他又说了: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也就是说,病已经进入晚期或者慢性期,出现了肝脾肿大了,成了痨病了。要快治,不然就危险了。

他用鳖甲煎丸来治疗疟母。这个方子还是守住半表里的少阳小柴胡为主,加上桂枝汤的方义,和太阳营卫。又有桃核承气汤的意思,去阳明瘀血。阿胶养营血,干姜温中去寒饮。石韦、瞿麦、葶苈都是去水逐饮的。鳖甲、蜂窠、蜣螂、鼠妇、紫葳、牡丹等,都是祛瘀破积聚的。这也属于厥阴家范畴,以实证为主,专治积聚的。看来这个疟母还是偏于三阳实证的多,因此可治。而恶性肿瘤呢,是偏于三阴虚证,难搞了。辨证上,有阳明、太阳、少阳、太阴、厥阴,甚至少阴。可以单见,但是多为互见。我们经方的分类,就是温疟、牡疟、劳疟(疟母)。

鳖甲,味咸平。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生池泽。

《名医》曰:生丹阳,取无时。案《说文》云:鳖,甲虫也。

鳖甲软坚破积聚。凡是癥瘕积聚,经方都喜欢用它。了解了疟病,就用六纲去辨,看属于什么方证就行了。

常山和蜀漆,是对证药。更属于精确的药症。

下面,用现代的一些知识,来归纳一下。

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间日疟

多急起,复发者尤然。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一般持续2~3天,长者1周。随后转为典型发作。分为三期。

①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1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②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吟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③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

整个发作过程6~12小时,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

多数病例早期发热不规律,可能系血内有几批先后发育成熟的疟原虫所致。部分病人在几次发作后,由于某些批疟原虫被自然淘汰而变得同步。

数次发作以后患者常有体弱,贫血,肝脾肿大。发作次数愈多,脾大,贫血愈著。由于免疫力的差异或治疗的不彻底,有的病人可成慢性。

三日疟

发作与间日疟相似,但为三日发作1次,发作多在早晨,持续4~6小时。脾大、贫血较轻,但复发率高,且常有蛋白尿,尤其儿童感染,可形成疟疾肾病。三日疟易混合感染,此刻病情重很难自愈。

恶性疟

起病缓急不一,临床表现多变,其特点:①起病后多数仅有冷感而无寒战。②体温高,热型不规则。初期常呈间歇发热,或不规则,后期持续高热,长达20余小时,甚至一次刚结束,接着另一次又发作,不能完全退热。③退热出汗不明显或不出汗。④脾大、贫血严重。⑤可致凶险发作。⑥前驱期血中即可检出疟原虫;无复发。

凶险型疟疾:

①脑型:最常见。其特点:常在一般寒热发作2~5天后出现,少数突然晕倒起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可烦躁不安,进而嗜睡,昏迷;抽搐,半数患者可发生,儿童更多;如治疗不及时,发展成脑水肿,致呼吸、循环或肾衰竭;查体有脾大,2/3的患者在出现昏迷时肝脾已肿大;贫血、黄疸、皮肤出血点均可见;神经系统检查,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出现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涂片可查见疟原虫。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常在50个/(m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主;生化检查正常。

②胃肠型:除发冷发热外,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水样便或血便,可似痢疾伴里急后重。有的仅有剧烈腹痛,而无腹泻,常被误为急腹症。吐泻重者可发生休克、肾衰而死。

③过高热型:疟疾发作时,体温迅速上升达42℃或更高。患者气迫,谵妄、抽搐,昏迷,常于数小时后死亡。

④黑尿热:是一种急性血管溶血,并引起血红蛋白和溶血性黄疸,重者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其原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还可能与G-6-P脱氢酶缺乏有关。临床以骤起、寒战高热、腰痛、酱油色尿、排尿刺痛感,以及严重贫血、黄疸、蛋白、管型尿为特点。本病地理分布与恶性疟疾一致,国内除西南和沿海个别地区外,其他地区少见。

现代医学归纳的很分明,给我们中医辨证,提供了一些借鉴。你们看看现代对疟疾的症状论述,然后用这些条文去对照,就掌握辨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