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340300000043

第43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1)

第七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1)

学生:这个药症和狗脊差不多,不过萆薢是阳明药,狗脊是少阴药。

是的。

这样的腰痛,临床也不少。因此,见到湿邪腰痛,夹热的,肾着汤就不适合了,这个方子适合。

30. 治腰痛少气,阴弱寒冷,小便清冷沥滴,阴下湿痒,少腹急,无子息方。

甘草(十四分,炙) 续断(三分) 麦门冬(三分) 薯蓣(三分) 附子(三分,炮) 干姜(二分) 棘刺(四分)

上七味,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小品)

这个也是厥阴病。

续断,苦微温。主伤寒,补不足,金创痈伤,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崩中,漏血,久服益气力。

学生:是太阴少阴阳明夹杂。

是的。阳明有津液不足。

白棘。味辛寒。主心腹痛,痈肿渍脓,止痛。

案说文云:棘,小枣丛生者。尔雅云:髦颠棘。孙炎云:一名白棘。李当之云:此是酸枣树针。这个方子,用它,是有通的作用。

学生:阳明的治滞证的药。

也是清理湿热,通脉止痛。这个药,看来也可以治疗肠痈。没用过,要积累一下经验。

这个方,还是加上我们那个蛇床子方更好。

学生:嗯,太阴的水湿下注很重了。

卷四 辨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今天的内容,作为消渴篇的开头绪言。

1. 按《洪范》稼穑作甘。(小品)

这个是医家说理用的。凡是饮食,都属于“甘”类。甘,就是甜的意思。

2. 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犹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小品)

这句说的很好。腰肾虚冷,也就是下焦虚寒。真火不足,不能蒸化水饮而成津液。水谷精气也不能上俸,水谷为“甘”。下趋就尿发甜。小便清长,下焦寒冷。水谷精华外失,肌肤失养,要羸瘦。他打个比喻。就像哺乳,水谷精华都上泻到乳房变成乳汁,乳汁也是甜的。古人认识的很到位。

3. 消渴疾者,下泄为小便,此皆精气不实于内,则便羸瘦也。(小品)

精气不能内藏,都因为下焦虚寒,成了小便而丢失了,就要羸瘦。

4. 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下冷极,即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热,故《周易》有否卦,乾上坤下,阳阻阴而不降,阴无阳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痞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可得润也。(小品)

这条说的更好,典型的上燥热而下虚寒,根源在于下焦虚寒。

5. 火力者,则为腰肾强盛也。常须暖将息,其水气即为食气,食气若得暖气,即润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小品)

下焦真火旺,则腰肾强健。所以要时常的养护,不要受寒。水气,就是津液,要是得暖就会蒸化上养而不燥,糟粕可以下清。就不会干渴。

6. 张仲景云: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腑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气盛则消谷,大便硬;衰则为消渴也。(小品)

病在膀胱和肾,也就是下焦。开始有热,消谷善饥,大便硬,小便要频数。时间久了,津血燥热不足了,真火也因为多尿而受损了,就要出现上热下寒。命门,在目。如何有命门火?你火眼金睛不成?

7. 是故张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肾气丸,并不食冷物及饮冷水,今亦不复渴,比频得效。(小品)

仲景告诉我们,要吃肾气丸。不能吃寒凉的东西,会伤真阳。这是指病程时间长的。刚得的,阳明实证,要用苦寒治疗的。

8. 又宜食者,每间五六日空腹一食饼,以精羊肉及黄雌鸡为臛,此可温也。(小品)

食疗啊。吃面饼,羊肉,黄母鸡。可以养真阳。连食疗都给你了。

9. 又庸医或令吃栝蒌粉,往往经服之,都无一效。(小品)

用这个一衡量,庸医到处都是。这也就知道,西医让吃黄瓜后,百治无效的道理。这个病,初期有阳明证的,必须用苦寒药。等出现了寒热错杂的,就不能用了。

学生:伤了下焦的真阳,上焦会更干的。

是的。

10.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很多研究伤寒的人,都说这个厥阴提纲有问题,问题就是“消渴”两个字。说是错简了,不然就不可思议了。有什么不可思议呢?因为他根本就没搞清厥阴的病机。所以,觉得不可思议。消渴病,有糖尿病、尿崩症、甲亢,最是符合厥阴病机。还是那句老话,不深入经藏,智慧如沤!

上热燥,下虚寒。就是我们昨天讲的那个病机,尤其是尿崩症,最是典型。宋本整理时候把这条列为首条,是正确的。

11.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足背的趺阳脉,主阳明。浮数有力,是阳明有热,要多消饮食水谷。水变成尿被排出,大便要干燥。因为多消水谷,就要饥饿和口渴多饮。西医说的代谢亢进了。这个趺阳脉很讨厌,原书对这个脉的脉象记载有不少,有一处似乎还存在矛盾,等讲到再说吧。在寸口上,也要脉洪滑数的。尤其尺脉以下,要浮数的。这个记住。尺脉该是关脉,这个以后讲脉的时候再说。

12.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这条和上条一个道理,就不解释了。西医讲,是基础代谢率的问题。临床见到了,要往甲亢上怀疑一下。

13. 说曰:少时服五石诸丸散者,积经年岁,人转虚耗,石热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小便数利,则作消利。(小品)

魏晋时期流行服用石类药,类似现在的******,都是热药,长期蕴积体内。伤及津血,造成阳明热,口渴多饮,尿频数。这个不是下焦虚寒,是真的热,水进去就蒸发掉,变成尿排出了。五脏辨证上讲,是伤了肾水。肾虚,是指肾水不足。古传的五脏辨证上,没有什么肾阳虚的说法。这个要搞清。

14. 消利之病,不渴而小便自利也,亦作消渴,消渴之疾,但渴不利也。(小品)

这条,就开始细分了。消利,是不渴而小便频数。消渴,是单纯口渴多饮,小便正常。13条说“下焦虚热,小便数利,则作消利”。是个概说,也有消渴的,当然,也有消利消渴同时的。

这几条,都是上下文。要连起来看。

15. 又作渴利,渴利之病,随饮小便也。又作强中病,强中病者,茎长兴,终不痿,溺液自出。猪肾荠苨汤方。

猪肾荠苨汤

猪肾(一具) 大豆(一升)荠苨 石膏(各三两) 人参 茯苓 磁石(绵裹)知母 葛根 黄芩 栝蒌根 甘草(各二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渴乃饮之,下焦热者,夜辄合一剂,病势渐歇即止。(小品)

渴利,就是多饮多尿。古人是这样分的。我们一般都以“消渴”一词来概括了。他后面又说了,也有因为服用石药而出现强中者。中医将****异常****称为“纵挺不收”“强中病”“阳强不倒”“阳强”等。现代有不少人服用“伟哥”,搞不好就可能得这个病。简直是不知死活!这种内热伤及津血的,还没有虚寒的,他用猪肾荠苨汤治疗。

辅行诀怎么说的?作大补汤,用血肉有情之品。补肾,用猪肾。如果是回族兄弟,可以用鼠类的肾。但是这样不好,不慈悲啊。非要用人家动物内脏吗?用地黄就行。荠苨,就是甜桔梗。荠苨,甘寒,清热润燥。是阳明药。大豆,可以解筋挛,生用去热毒痈肿。外阴在经络辨证上属于宗筋。神农用豆黄卷,药店竟不知道是什么,呵呵。

学生:是什么?

黄豆芽。

看看这个方子,都是阳明药。有白虎汤、葛根芩连汤的影子。糖尿病一类的消渴病,一开始的时候,都是阳明证为主。

人的这个尿,有个特点,太热了,它要频数,虚寒了,也要频数。但是,有个区别,就是虚寒的,尿色清白。太热了,没等到大肠就烧干了,变成尿了。那个脾约证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是不渴而已。经方,虚热也是阳明。一般都要苦寒药,来的快,效果好。要是津液亏虚燥的厉害,加生地、阿胶等。

学生:麦冬的药症就是阳明的虚热。

是的。

16. 夫内消之为病,皆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内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去,而不渴也,治之枸杞汤。

枸杞汤

枸杞枝叶(一斤,冬根三两) 栝蒌根(三两) 石膏(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五合,日三。(小品)

内消,饮食精华都化作小便排出了。证候是小便频数而多,饮食也偏多,但是,以小便多为主。口不渴,就是不是那么贪饮,并不是绝对不渴。比方说,喝一杯,尿出一杯半,尿多。这样的话,排出的都是精微,因此要虚弱短气。他说这是“热中”,也就是阳明有热的意思。

枸杞枝叶一斤,冬根三两,直接用根就行,就是地骨皮。清热的。这些药,都是苦寒甘寒药,清热去火生津。比白虎汤力量大。这个一定要辨证,要没有虚寒证才行。

17. 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巴郡太守奏三黄丸方。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 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三味随时加减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一月病愈。久服走逐奔马,常试有验。(千金)

这是火邪太盛,燥干津液。这个方子有火齐汤的意思。属于救急,也类似于承气汤,苦寒急下而救真阴。手足寒热,有些热厥的意思。我见到过这样的病,人瘦的很厉害,一顿饭吃一锅,还不算菜。当时告诉他吃清胃丸,过几年碰到了,说吃二个月好了。

学生:饿痨?阳明那个热消谷太厉害了。

是的。这个就是阳明热劳。

他方子是按照四季而调整用量,这个不科学,要按照证候去调整用量。这个时候,你可以用“医者意也”去辨别,我不反对。

“久服走逐奔马,常试有验。”这句要注意。没有内热,不能服。你要是长服,会要命的。古人这点最害人,不交代明白。大概孙思邈有燥火,不然他不能“常服有验”。

18.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脉浮,有表证,小便不利,是水饮不化。微热消渴,是有阳明热。另外,水饮不化津液,也可以出现口渴。可以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也可以是太阴阳明合病。发汗解表,利尿是化水饮水热,水饮化气,就不渴了。

19.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这个以前讲过,是水饮不化津液而上逆。口渴,喝了就要吐。这个,可以没有表证。桂枝在这里起到降逆作用。这个证,多属于太阴阳明的水热。

20.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这条有问题。书上有两条关于文蛤散的,我们找出来看看。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文蛤散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这条的错简是明显的,我们以前纠正了。真正的消渴,用文蛤一味,解决不了问题的。

文蛤,主恶疮,阴蚀,五痔。

名医曰:生东海,表有文,采无时。

关键是这两条: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到底哪个对?以前讲过的:这个文蛤呢,该是神农本草的海蛤,是海物,不是淡水的。海蛤: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它还能解烦满。书上说的用文蛤散,是个错简。这样一个太阳病还夹带着阳明的一些症状,用一味文蛤就解决了?

“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关键是这一句:意欲饮水,反不渴者。而我们现在讲的这条,是“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一个是不渴,想喝水。一个是渴,想喝水。

汉代时候,不可能搞出两个“文蛤”来。按照原书的风格,文蛤该是一个东西。那么,这条“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是口渴,想饮水。可是,没说是渴而饮水不止吧?并且,还没有其他症状,就是口渴想喝水,不止,是有“烦”的意味。

再参考一条。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者,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升)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和五苓散一个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