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340300000045

第45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3)

第七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3)

大人,小孩,有顽固性的尿床的,久治不愈。他都有一个共同的证候,就是喜欢梦中遗尿,平时困倦的厉害,睡得很“死”。腰腿感觉发凉,浑身不舒服。舌质淡胖,舌苔薄腻。脉一般以弦紧为主。你不给他醒脑不行,不发汗不行,因为他真的是无汗。一发汗,津液气化流通了,津液代谢平衡了,水液不全部往尿上去了。所以啊,他多少还是有些表证收束着,津液汗不出去,就往尿上走了。

醒脑呢,就是让他不睡得那么“死”,要他大脑灵敏,有尿了就醒了,还会尿床?讲中风的时候说过,麻黄入脑啊。这个方子很灵,也可以做成散剂,对于过于顽固的,用散剂。

学生:直接用麻黄汤合肾着汤呢?

麻黄汤太过,一味麻黄就解决了。

这个病不是时方的温补收涩能解决的,他们都搞错了。

学生:时方喜欢用益智仁治遗尿。

没多大效果。

卷四 辨水气黄汗气分病脉证并治

水 气

1.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水气病,六纲辨证分五种。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脉浮,有骨节烦疼,怕风,是水肿兼有表证。治疗要解表利水。

学生:六纲属表?

是的。

皮水,脉也浮啊,可是没有恶风的表证。就是脚肿的厉害,用手一按就一个坑,肿的厉害些。腹胀如鼓不渴,是里面没有实证和热证了。这个也要按照表证去治疗,水都聚到肌表了而已,要发汗解决。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这是里有寒饮,水气聚集了,水气偏于中上焦,在心下,要上逆,所以要喘满。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这是水气聚集在中下焦,还没有上冲,只有肚子胀满而已。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黄汗,一般都是有里面的水热外发,然后出汗,就去入冷水洗浴,水湿侵入,蕴积肌肤分肉之间,而成水肿。加上里热外蒸,出汗染衣色黄。时间久了,要发痈肿疮脓。脉沉迟,是肌表水肿压迫脉络经气造成的。不要认为脉沉迟就是里寒,不要被假象遮蔽。

水肿的治疗,一般都以攻为主,要急治的。

黄汗不是太多见。黄汗要伴有关节疼痛的。黄汗来说,是寒热内外夹杂的,外有寒湿,内有湿热。很特殊个病,我见到过,人家不让中医给治,偏要打针去。

2.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脉浮洪有力。浮是表证,有风邪了。洪为气,津液聚为水气了。风邪水气以掺和,风邪要是多,就要发隐疹,那个“荨麻疹”,一起一片,有局部水肿伴随的。不愿意好,总是发作,时间久了,总挠它,就苔藓样变,成了牛皮癣了。这回明白这个顽固的荨麻疹是怎么回事了吧?风邪不旺,而水气旺的,那就要周身水肿的厉害,难以俯仰了,都影响活动了。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风邪和水气相当的,全身水肿的特别厉害,“洪肿”!如果害怕风了,是表虚的厉害。这都属于风水范畴,要发汗解决。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如果不怕风,小便也正常,唯独上焦有寒饮,口中唾液很多,分泌亢进,是为黄汗。这个黄汗,在这里说的太笼统了,他下文呢,有详细的表述的。

“洪则为气”,这个气,要有个正确的解释才行。经方六纲理论,把津液称为“气”,它要是受到威胁和阻碍,气化不利,就要转为水饮了。病理的气盛,就是津液都成水饮了。要这样理解才通顺。

学生:阳—气—津液,阴—营—血。

是的。

3.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你看,寸口脉沉滑,是里有实证水气。同时,又脸上严重水肿,还发热,这是有表证了,是本来有里水,又受了外感了,这个也要定为风水,要按照风水去治疗。有解表之后再说的意思。后面,又细说了一下风水的主要表现。就是眼皮肿。尤其是手足水肿,按了有坑,久久不能平复。外感病,都是津液上聚,颈动脉搏动的旺盛,一般都有咳嗽症状。这叫做风水。

4.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第一句,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太阳病,脉浮而紧。这该是为太阳伤寒证。应当骨节疼痛的。这个病人反而不疼,就是全身发沉而肌肉酸懒,有的身体沉重的连翻身都费劲。口不渴。他后面说,这个该发汗解决。说“此为风水”。此为风水,症状群中没提到有水肿。这里最后又说“风水”,值得我们琢磨了。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这条呢,没说水肿症状,却定义为风水。什么原因呢?就是水肿的证候不明显而已,但是性质却是“风水”。重点在这句上,“身体反重而酸”。以前讲过,身体沉重的,多为水湿蕴积肌肉分肉导致的。风水的另一种表现而已,水肿不明显。就像那个“鬼风疙瘩”,你也可以按照风水去治疗啊。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如果这个人恶寒的十分严重,是因为发汗过多,伤了阳气,就变成少阴了。

第二句,“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如果病人口渴,不恶寒,脉呢,也浮紧。身体腹中厉害,按之陷下不起。这是皮水。前文第一条说.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不渴,当发其汗。而这条有口渴,那就不能发汗了。

第三句,“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黄汗证,要身体浮肿发冷的,皮肤关节麻木疼痛。胸中胀闷堵塞,吃不进饭,堵闷的厉害,严重了,要发生疼痛,到了晚上,还烦躁不能入睡。这是黄汗的特殊证候。这个疼痛,在胸中,胸骨后疼痛,发作起来十分难受,要和西医的心绞痛鉴别。黄汗,证候太复杂,属于厥阴病。

第四句,“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咳嗽,还伴发气喘,不口渴,表现的似乎有水肿现象,发汗就行。这都是指着第一句的“脉浮紧”说的。这个也是表证。他说“脾胀”,这是个错误,是错字。该是“肺胀”。

五脏辨证里有个“五脏胀”。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体重不能衣。而这条说脾胀的症状,这根本就不对啊。肺胀者,虚而满,喘咳逆倚息,目如脱状,其脉浮。这个才符合症状。错字,错简,乱断句,害死人了。

上述这几种水肿,都有表证,一般都要用汗法。但是,第五句说了,“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口渴,下利,小便频数的,都不能给发汗。因为津液丢失的太多了。发汗就要亡阳。

黄汗这个病,后面要细讲的,这里先不说了。这个病,一般临床上都不重视,都给放过了。要是细究起来,临床也是不难见到的,主要都是被病名给束缚了。黄汗嘛,要汗出染衣。没有这个情况,就不是黄汗。这是错误认识。汗出染衣是有,不明显的多。

5.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趺阳脉当伏,”是说趺阳脉沉伏,是主里。那么现在伏紧,紧是寒痛的表现啊。所以后面说了,本就有里寒,疝、瘕腹中痛,就要紧的。医生不问寒热,用苦寒药攻下,就错了。越给下,里越寒,导致真阳不化水饮,寒饮上射心肺,会胸满短气,甚至怔忡哮喘。

紧脉,表现的症状就是“紧张疼痛,积聚”。

6.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趺阳脉在沉浮位置,代表里了,如今又出现急数脉,就是沉伏而数。这是阳明里热,就像消渴一样,要消水谷而多尿。如果小便出现了不利了,就反常了。就是说,病情转化了,转阴了,成虚寒了。长期多尿,也伤阳气啊。阳气一伤,水饮不化,就“此欲作水”了。

牛膝,苦平。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石倍。生川谷。

7.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这条,谁有本事谁就去解释。前言不搭后语,错谬百端,大概是喝多了说的。寸口脉迟,趺阳脉数,还相互对比参考!这个病人两个心脏不成?我喝多了也不会这样讲的。王叔和没喝多,也是刻板的小工喝多了。简直是拿医学开玩笑。错简错字这个问题,多数都是那些排版刻字的人搞的。你们告诉自己的子女,将来找工作要想好,文字校对的工作不要轻易涉及。粗心大意,害人害己。

8.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寸口脉弦而紧,”脉弦紧,是寒饮的象征。饮证篇,有双弦为寒,单弦为饮的论述。无论双弦,还是单弦,都要有“紧”象,才决定成立。但是,如果只是弦,没有紧象,也有“饮”的问题存在,不过不明显而已。比如那个少阳病,脉弦。它也有“饮”证存在。小柴胡汤里面的半夏就是对饮逆去的。双弦为寒,就不是饮了?也是的。寒了,水就不化气啊。

学生:还有人参,纯燥的燥热不会用的,要兼饮才行。

是的。白虎汤,也有个水饮问题,不然,不会用知母。

学生:嗯,看桂枝芍药知母汤就知道了。

他说单弦为饮,是指的典型的饮证,怕是寒象少些。双弦为寒,是饮证的寒象多些。要这样理解才行。如果还带着紧象,更是寒饮无疑。你冷了,要收紧肌肉,缩着脖子吧?脉也是如此。弦脉,端直,在常用的三部脉分部上,像一根琴弦。这是整体分布,它也有寸关尺独见的,在哪个部位,就代表那个部位有饮证。他的脉有弦紧,收束着,卫气津液不能顺利布化了,路不通啊,卫外的能力就不行了,就要体现为“恶寒”了。

津液不能分布肌表,就只能往里面走。不走小便,就走大便。因此说,水走肠间,我的理解,肠间两个意思,一个是太阴虚寒便溏。一个是代表下焦虚寒。水不沾流,是津液不能润泽流布的意思。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少阴脉代表的是和趺阳脉相对的里阴,也就是太阴。不要理解为气化派说的那个什么“肾”脉。下肢的脉,一共有三个:一个是趺阳脉,一个是少阴脉,还有一个,是少阳脉。

学生:少阴脉在哪里候?

太溪穴区。昨天说了,趺阳脉,在解溪穴区,这个不要搞错。不要去理解为足背的那个动脉。那个脉,除了皮就是骨头,分不出浮沉来。少阴脉沉紧,就是里寒。里寒就是虚寒水饮,真阳不足,水饮不化,小便就困难。《素问》说过:“气化则能出矣”。它不气化,就不能出。

9.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无论是寸口脉,还是足部脉,只要是见到沉脉,就要考虑水气病。如果是沉迟而弦紧,身体有水肿现象,或者不肿,但是身体沉重,甚至翻身和穿衣服都累的难受。就可以定论了。水在里面,是虚寒不化,脉要沉。水肿在肌表,水邪泛滥,把脉都包裹浸渍了,脉也要沉的。你一旦见到这样的病人,出现脉浮了,浮洪有力,那就坏了!真阳出离了,要脱了!这是个死证,很难救治。

10. 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这是指的里水说的。水气病,也分表里啊,表可以汗,里可以下。水气病,为什么要用汗下的这个攻法呢?就是人们常说的急则治其标。它的里证水肿,多属于虚寒水饮范畴。虚,是真阳不足,寒是寒饮实邪。中焦阳明胃气不虚的,阳明胃气要是虚了,就不能攻下了。这个病,下焦和中焦的问题,要分清。真正的那个阳明胃气不足,也就是太阴病,哪有用下法的?因此,里水的问题,该是厥阴问题的。这个一定要搞清,不然,理论就出现问题了。